寂静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真言五种护摩中第一之息灾法曰寂灾法,又云寂静法。要略念诵经曰:「修寂静者,结跏趺坐,面向北方,对于圆相一心离缘,作成就法,名扇底迦。」S/a%ntika。
(修法)真言五种护摩中第一之息灾法曰寂灾法,又云寂静法。要略念诵经曰:「修寂静者,结跏趺坐,面向北方,对于圆相一心离缘,作成就法,名扇底迦。」S/a%ntika。
寂静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诸法本来寂静,故称一切法云寂静门。宝箧经曰:「文殊师利,于东方庄严国佛名光相,现在说法,有大声闻名曰智灯。因文殊问:默而不答:彼佛告文殊云:可说法门令诸众生得无上道。文殊答云:一切诸法皆是寂静门。」
(术语)一切诸法本来寂静,故称一切法云寂静门。宝箧经曰:「文殊师利,于东方庄严国佛名光相,现在说法,有大声闻名曰智灯。因文殊问:默而不答:彼佛告文殊云:可说法门令诸众生得无上道。文殊答云:一切诸法皆是寂静门。」
寂静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乐之一。(参见:乐)
【三藏法数】
寂静乐者,即二禅天之乐也。谓二禅离初禅觉观散动,澄心寂静,乃发胜定之乐也。
(术语)五种乐之一。(参见:乐)
【三藏法数】
寂静乐者,即二禅天之乐也。谓二禅离初禅觉观散动,澄心寂静,乃发胜定之乐也。
寂静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寂灾真言也。大日经疏八曰:「当以寂静真言用苏蜜酪和饭百遍。」(参见:寂灾真言)
(真言)寂灾真言也。大日经疏八曰:「当以寂静真言用苏蜜酪和饭百遍。」(参见:寂灾真言)
寂静相应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扇底迦法相应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若真言中有纳磨(是归命意),莎缚诃等字,当知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真言也。」要略念诵经曰:「所谓初安唵字,后称所方言莎缚诃名扇底诃也。」此中纳磨与唵之相违,胎藏界为纳磨,金刚界为唵。
(真言)扇底迦法相应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若真言中有纳磨(是归命意),莎缚诃等字,当知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真言也。」要略念诵经曰:「所谓初安唵字,后称所方言莎缚诃名扇底诃也。」此中纳磨与唵之相违,胎藏界为纳磨,金刚界为唵。
寂默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参见:外道)
【三藏法数】
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参见:外道)
【三藏法数】
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常寂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一本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
【佛学常见辞汇】
没有生灭叫做常,没有烦恼叫做寂。
(术语)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一本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
【佛学常见辞汇】
没有生灭叫做常,没有烦恼叫做寂。
常寂光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四土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无生灭;寂者解脱,一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照见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是诸佛的居处,故谓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界名)四土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无生灭;寂者解脱,一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照见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是诸佛的居处,故谓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第一寂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实相之妙理,是为第一义,故云第一,离一切言辞之相,故云寂灭。即涅槃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相,其实为佛乘。」
(术语)实相之妙理,是为第一义,故云第一,离一切言辞之相,故云寂灭。即涅槃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相,其实为佛乘。」
唱寂
【佛学大辞典】
(杂语)唱寂灭也。谓佛之入涅槃。涅槃经一曰:「二月十五日,以佛神力出大音声。(中略)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
(杂语)唱寂灭也。谓佛之入涅槃。涅槃经一曰:「二月十五日,以佛神力出大音声。(中略)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
无馀入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乘之人,證无馀涅槃而归入寂灭也。
(术语)二乘之人,證无馀涅槃而归入寂灭也。
义寂
【佛学大辞典】
(人名)新罗国人。年代事迹未详。或云玄奘门人,与元晓等同时出。所著颇多。有无量寿经疏三卷,观经纲要,涅槃经总目二卷,大乘义林章十二卷等二十馀种。见义天教藏总录,东域传灯目录等。【又】宋天台山螺溪传教院义寂,字常照,温州永嘉人。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律钞,至天台山研究止观,先是天台教迹,尽为散逸,金华古藏中,但得净名疏而已。后告韶禅师派人至日本购获仅足。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许王钱氏私署净光大师,赐紫方袍。及兴螺溪道场,四方学侣云集。雍熙四年寿六十九寂。著止观义例等。自智者捐世,至六代传法湛然后,二百馀岁,受其遗寄,最能荷负。见宋高僧传七。
(人名)新罗国人。年代事迹未详。或云玄奘门人,与元晓等同时出。所著颇多。有无量寿经疏三卷,观经纲要,涅槃经总目二卷,大乘义林章十二卷等二十馀种。见义天教藏总录,东域传灯目录等。【又】宋天台山螺溪传教院义寂,字常照,温州永嘉人。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律钞,至天台山研究止观,先是天台教迹,尽为散逸,金华古藏中,但得净名疏而已。后告韶禅师派人至日本购获仅足。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许王钱氏私署净光大师,赐紫方袍。及兴螺溪道场,四方学侣云集。雍熙四年寿六十九寂。著止观义例等。自智者捐世,至六代传法湛然后,二百馀岁,受其遗寄,最能荷负。见宋高僧传七。
慧寂
【佛学大辞典】
(人名)韶州怀化人。姓叶氏。世称仰山慧寂。(参见:仰山)
(人名)韶州怀化人。姓叶氏。世称仰山慧寂。(参见:仰山)
仰山
【佛学大辞典】
(人名)禅师慧寂,居江西大仰山,号仰山。师十四出家,初谒忠国师之侍者耽源,传国师之圆相,后参泻山而悟玄旨。见传灯录十一。
(人名)禅师慧寂,居江西大仰山,号仰山。师十四出家,初谒忠国师之侍者耽源,传国师之圆相,后参泻山而悟玄旨。见传灯录十一。
实报寂光
【佛学大辞典】
(界名)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之二。台家所立四土之二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参见:四土)
(界名)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之二。台家所立四土之二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参见:四土)
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趣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乘人趣向寂灭之涅槃,谓之趣寂。五性中之声闻定性独觉定性也。唯识述记八本曰:「彼趣寂者,心乐趣寂,为此心拘驰流无相,不趣无上正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谓二乘人趣向于寂灭的涅槃。
(术语)二乘人趣向寂灭之涅槃,谓之趣寂。五性中之声闻定性独觉定性也。唯识述记八本曰:「彼趣寂者,心乐趣寂,为此心拘驰流无相,不趣无上正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谓二乘人趣向于寂灭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