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寒山  拼音:hán shān
1.冷落寂静的山。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人名。唐代高僧,喜好吟诗唱偈,与国清寺僧拾得交友。诗风不拘格律,自然通俗。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也称为「寒山子」。
《國語辭典》:寒山子  拼音:hán shān zǐ
唐代高僧寒山的字号。参见「寒山」条。
《漢語大詞典》:空江
浩瀚寂静的江面。 唐 张泌 《洞庭阻风》诗:“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唐 贾岛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诗:“山鐘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元 揭傒斯 《楚山秋晚》诗:“老树风生舟正泊,空江日落雁初飞。”
《國語辭典》:岑寂  拼音:cén jí
寂静。《文选。鲍照。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宋。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词:「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國語辭典》:悄悄  拼音:qiǎo qiǎo
1.忧愁的样子。《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2.寂静的样子。唐。白居易 西楼夜诗:「悄悄复悄悄,城隅隐林杪。」
3.不声不响。《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悄悄写了十几封书子,打发人进京去遍托朝里大老。」
《國語辭典》:颓然(頹然)  拼音:tuí rán
乏力欲倒的样子。《晋书。卷四四。李胤传》:「容貌质素,颓然若不足者,而知度沉邃,言必有则。」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國語辭典》:寂然  拼音:jí rán
沉静无声的样子。《淮南子。泰族》:「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复经过这家门首,望门内一看,只见门已紧闭,寂然无人声。」
《國語辭典》:悄然  拼音:qiǎo rán
1.寂静无声的样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时尚早,虽是已有行动的了,人踪尚稀,渡口悄然。」
2.忧愁的样子。唐。白居易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唐。杜牧 旅宿诗:「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國語辭典》:幽幽  拼音:yōu yōu
1.深远的样子。《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膴膴亭皋,幽幽林薄。」
2.声音或光线微弱的样子。唐。温庭筠〈罩鱼歌〉:「两桨鸣幽幽,莲子相高低。」
《漢語大詞典》:闲庭(閒庭)
亦作“闲庭”。 寂静的庭院。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闲庭不扰,退食自公,远览形势,虔心净域。” 宋 谢翱 《效孟郊体》诗:“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风送炉香归别院,日移花影上閒庭。”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宽餘。”
分類:寂静庭院
《國語辭典》:屏息  拼音:bǐng xí
抑止呼吸,止住声息。唐。陈鸿〈长恨传〉:「方士屏息敛足,拱手门下。」《新五代史。卷三六。义儿传。李存进传》:「魏人屏息畏之。」
《國語辭典》:衔枚(銜枚)  拼音:xián méi
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称为「衔枚」。《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三国演义》第三○回:「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
《漢語大詞典》:罗雀(羅雀)
(1).形容门庭寂静或冷落。 唐 白居易 《寄皇甫宾客》诗:“卧掩罗雀门,无人惊我睡。” 宋 刘克庄 《凤凰阁》词:“安用羡伊结駟,叹儂罗雀。”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月餘,试毕贾归,地可罗雀矣。”参见“ 门可罗雀 ”。
(2).喻用尽办法搜刮财物。 梁启超 《岁暮感怀》诗:“近闻诛歛空罗雀,儻肯哀鸣念泽鸿。”参见“罗雀掘鼠”。
《國語辭典》:门可罗雀(門可羅雀)  拼音:mén kě luó què
汉朝翟公官居廷尉时宾客盈门,失官后门前冷落,可张网捕雀。见《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后用来形容做官的人从拥有权势到离开政治中心后门庭冷落、宾客稀少的景况。也作「门可罗爵」、「门可张罗」、「门前雀罗」。
《國語辭典》:罗雀掘鼠(羅雀掘鼠)  拼音:luó què jué shǔ
唐朝睢阳城守将张巡、许远,因安禄山叛变,被围困粮绝,至网罗鸟雀、挖掘鼠类以充饥。典出《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传。张巡传》。后形容财物缺乏时,用尽一切方法筹措款项。
《國語辭典》:寥寂  拼音:liáo jí
1.寂静无声。唐。刘禹锡〈秋萤引〉:「夜空寥寂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
2.冷清、寂寞。如:「他的生活过得十分寥寂。」
《國語辭典》:漠然  拼音:mò rán
1.寂静无声。《庄子。天道》:「老子漠然不应。」
2.不关心、不相关或无知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众朋友多来吊唁,就中便有说著会试一事的,灿若漠然不顾。」
《國語辭典》:禅寂(禪寂)  拼音:chán jí
禅定和解脱。唐。李邕 郑州大云寺碑:「发趣如因,弥入禅寂。虽独得断相,而同人有为。」唐。卢纶 同畅当咏蒲团诗:「唯当学禅寂,终老与之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