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69,分178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家常话
家货
家籍
家诫
雷家
陈家紫
田家翁
蓄家
窝家
声家
院家
葬家
要家
一家哭
年家子
《國語辭典》:家常话(家常話)  拼音:jiā cháng huà
家中常谈的话。《西游记》第七四回:「他倒是个好意,把些家常话儿都与我说了。」《红楼梦》第三七回:「上回那些家常话烦难事,也不肯尽情告诉你了。」
《漢語大詞典》:家货(家貨)
(1).先 秦 时代指大夫的资财。国语·楚语下:“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 韦昭 注:“家,大夫也。”
(2).指国家的库财。晏子春秋·问上十一:“今君税敛重,故民心离;市买悖,故商旅絶;玩好充,故家货殫。”
(3).私家的资财。 唐 韩愈 《合江亭》诗:“翦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
《漢語大詞典》:家籍
整个家庭的户口册。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三节:“佃客的人身是不自由的,不能随便离开主人。他们的户籍附入主人的家籍中,正说明其封建依附身分。”
《漢語大詞典》:家诫(家誡)
犹家训。新唐书·房玄龄传:“﹝ 房玄龄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参见“ 家训 ”。
分類:家训
《國語辭典》:家训(家訓)  拼音:jiā xùn
治家立身,用以垂训子孙之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拙夫家训颇严,本不敢私做的。」也作「家诫」。
《骈字类编》:雷家
元史田雄传:召为御前先锋,顷之,使攻破桢州雷家堡。
《漢語大詞典》:陈家紫(陳家紫)
见“ 陈紫 ”。
《漢語大詞典》:陈紫(陳紫)
荔枝名品之一。相传为 宋 福建 兴化军 秘书省著作佐郎 陈琦 家所产,色泽鲜紫,故称。《说郛》卷七七引 宋 蔡襄 《荔枝谱》二:“ 兴化军 风俗,园池胜处,唯种荔枝,当其熟时,虽有他果,不復见省,尤重陈紫。”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莆田荔枝:“ 莆田 荔枝,名品皆出天成,虽以其核种之,终与其本不相类。宋香之后无宋香,所存者孙枝尔。陈紫之后无陈紫,过墙则为小陈紫矣。”亦称“ 陈家紫 ”。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四:“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 宋 范成大 《妃子园》:“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题注:“然峡中荔子,不及 闽 中远甚,陈紫又 闽 中之最也。”
分類:荔枝福建
《漢語大詞典》:田家翁
田舍翁。 续范亭 《赠朱总司令》诗:“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参见“ 田舍翁 ”。
《國語辭典》:田舍翁  拼音:tián shè wēng
田家老农。唐。白居易秦中吟〉诗:「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宋。苏轼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诗三首之一:「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分類:年老
《漢語大詞典》:蓄家
蓄藏财货颇多之家。管子·国蓄:“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鏹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芸……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尹知章 注:“人之所乏,君悉与之,则豪商富人不得擅其利。”
《國語辭典》:窝家(窩家)  拼音:wō jiā
窝藏盗贼、赃物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捕人道:『崇明解到海贼一起,有江溶名字,是个窝家,还问什么事端?』」也作「窝主」。
《國語辭典》:窝主(窩主)  拼音:wō zhǔ
窝藏盗贼、赃物的人。《红楼梦》第七四回:「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也作「窝家」。
《漢語大詞典》:声家(聲家)
唐 宋 时称工于词曲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业唱歌者, 沈亚之 目为声家,又曰声党,又曰贡声中禁。”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四:“ 宋 人工词曲者称声家,一曰声党,见碧鸡漫志。”参见“ 声党 ”。
《漢語大詞典》:声党(聲黨)
唐 宋 时称擅长歌唱者。 唐 沈亚之 《歌者叶记》:“而轂下声家闻其能,咸与会唱。次至 叶 ,当引弄,及举音,则弦工吹师皆失执自废。既罢,声党相谓约慎语,无令人得闻知。”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业唱歌者, 沈亚之 目为声家,又曰声党,又曰贡声中禁。”
《國語辭典》:院家  拼音:yuàn jiā
牢卒。《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只见一个人貌类狱子院家打扮,从隔壁竹篱笆里跳入墓圈。」
分類:狱卒
《漢語大詞典》:葬家
葬师。 清 吴敏树 《亡弟云松事状》:“而弟子孙又颇宜善以葬家之説,意未可迁易之,遂定於此。”
《漢語大詞典》:要家
显要人家。新唐书·毕諴传:“故事,要家势人,以仓、驾二曹为辱, 諴 沛然如处美官,无异言。”
《漢語大詞典》:一家哭
见“ 一路哭 ”。
《國語辭典》:一路哭  拼音:yī lù kū
路,宋朝行政区域的名称。宋代范仲淹为参政时,力图改革,将不适任的路监司于名册上一笔勾掉。富弼认为范氏一笔,就造成一家哭,而范仲淹却以一家哭,那里比得上一路哭严重答之。见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七之二。参政范文正公》。后比喻人民遭遇苦难,民不聊生。《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语云:『救一路哭,不当复计一家哭。』今淮、凤、泗、邳、徐不啻一路矣。」
《國語辭典》:年家子  拼音:nián jiā zǐ
称谓。科举时代称呼有年谊的后辈。《聊斋志异。卷一。青凤》:「问:『何事?』曰:『公子识莫三郎否?』曰:『此吾年家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