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吴玉如(字 家琭 号 迂叟 )
张伯驹(字 家骐 号 丛碧、春游主人、好好先生 )
李家煌(字 元晖 号 骏孙、弥龛 )
张克家
易君左(名 家钺 )
陈家庆(字 秀元 号 碧湘 )
刘家传(号 廉秋 )
马里千( 家驹 )
寇梦碧( 家瑞 字 泰逢 )
孙家遂
陈振家(号 吟石 )
其它辞典(续上)
陈家英(字 定元 )吴玉如(字 家琭 号 迂叟 )
张伯驹(字 家骐 号 丛碧、春游主人、好好先生 )
李家煌(字 元晖 号 骏孙、弥龛 )
张克家
易君左(名 家钺 )
陈家庆(字 秀元 号 碧湘 )
刘家传(号 廉秋 )
马里千( 家驹 )
寇梦碧( 家瑞 字 泰逢 )
孙家遂
陈振家(号 吟石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陈家英,字定元,湖南宁乡人。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吴玉如(1898-1982)字家琭,晚年自署迂叟。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故早年号茂林居士。生于南京。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后入北京大学预科,又转入朝阳大学,因丁先祖忧而辍学。后在北京以教书、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辞海》条目为生。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善行草书。博通古文、诗词、文字。有《吴玉如书法集》、《迂叟魏书千字文》、《迂叟自书诗稿》、《吴玉如诗文辑存》、《吴玉如行书千字文》等。人物简介
吴玉如(1898-1982)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师。字家琭,后以字行。1898年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抗战胜利后,吴玉如曾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校任教,工商学院改为津沽大学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文化大革命”以前,始终在北京以教书、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辞海》条目为生。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张伯驹(1898-1982) 字家骐,号丛碧、春游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张锦芳子,过继伯父张镇芳。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称“民国四大公子”。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有《张伯驹词集》、《丛碧词话》、《红毹记梦》等,与黄君坦合著《清词选》。人物简介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北洋军阀元老张镇芳之子,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表弟。书画家,收藏家,对戏曲,诗词各方面都有登峰造极的水平,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合称民国四公子。一生致力收藏古董文物,为了不让国宝流落国外,不惜倾尽家财,变买房产,甚至夫人的首饰,从文物商贩手上购回不少稀世国宝字画,包括被尊为中华第一帖的晋陆机(平复帖),国宝中之国宝的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传世最早的卷辐画,还有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李白(上阳台帖)。他购古文物绝不是待价而沽,他认为金钱有价,国宝无双,绝不能落入洋人外邦手中。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愿当官。解放后,他先后将平生购下的珍贵文物捐献给回国家收藏。可惜的是这位倾囊捐献的张伯驹,也难逃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被打成了当然的牛鬼蛇神,发配到农村去劳动改造。遗憾的是他最终没有得到国家相应的回报,1982年2月,张伯驹患病进了北大医院,被院方认为不够级数,拒绝为他更换到较舒适宽敞的病房疗养。这位千金散尽为国藏国宝的大收藏家鉴赏家终于离开人世。据说张伯驹死后,有人跑到医院门口叫骂:“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近代著名学者,红学家周汝昌对张伯驹的词推崇备至,在丛碧词写跋说道:如以词人之词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殿后,把他与李后主相提并论,可见将他词放在何等崇高地位。其序云:欲识先生之词,宜先识先生其人,词如其人,信而可徵。我重先生,并不因为他是盛名的贵公子,富饶的收藏家。一见之下,即觉其与世俗不同,无俗容,无俗礼,讷讷如不能言,一切皆出以自然真率。其人重情,以艺术为性命。伉爽而无粗豪气,儒雅而无头巾气。当其以为可行,不顾世人非笑。不常见其手执卷册,而腹笥渊然,经史子集,皆有心得,然于词绝少掉书袋,即此数端,虽不足以尽其为人,也可略觇其风度了。因此之故,他作词,绝不小巧尖新,浮艳藻绘,绝不逞才使气,叫嚣喧呼,绝不短钉堆砌,造作矫揉,性情重而气质厚。品所以居上,非可假借者也,余以是重其人,爱其词。伯驹先生的词,风致高而不俗,气味醇而不薄之外,更得一“整”字,何谓“整”?本是人工填词也,而竟似天成,非无一二草率也,然终无败笔此盖天赋与工力,至厚至深,故非扭捏堆垛,败阕百出者之所能望其万一。如以古人为比,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
人物简介
简介
合肥人,字元晖,号骏孙、弥龛。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李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以诗鸣世,著有《始奏集》、《佛日楼诗》,为郑孝胥、马其昶、陈三立诸前辈点名称许。约在一九四九年下半年来到广东,先居澳门,后迁移香港。《佛日楼诗》为作者生平自订的诗稿,其中晚年在港澳作品,收录一百多首,编为《大腓集》。李氏为诗,尊学同光体两大宗匠范肯堂、陈三立,远挹韩愈、欧阳修,即可谓是近代宋诗派之馀绪。合肥李氏兄弟诗集·序
诗至近代,与时局为因缘,乃尽其变,极其盛,而自成风会。彭泽汪方湖著文缕举近代诗派,即有湖湘派、闽赣派、河北派、江左派、岭南派、西蜀派六派。六派皆表表于世,而闽赣派尤冠绝一时。夫闽赣派者,风格生涩奥衍者谓之赣派,清苍幽峭者谓之闽派。闽赣合派,即陈石遗所谓同光体者也。同光体影响近代诗坛至巨,语其朔,复有关乎桐城诗派。 盖桐城诗派为有清一代诗坛关捩。是派也,姚姜坞发其端,姚惜抱集其成。前此康乾诗坛阘茸不振,至桐城诗派出,镕铸唐宋,以文为诗,方生面别开,教化广大。受其沾溉,道咸间程春海、祁春圃、曾文正、郑子尹、莫子偲、何子贞诸公弘扬宋风,独辟异境,是谓之前期宋诗派;同光间陈散原、郑海藏、沈乙庵诸公复踵事增华,是谓之后期宋诗派,亦即同光体是也。同光体后出转精,实大声宏,影响遍及海内,于皖诗影响尤巨。故汪方湖论列闽赣派,即首以桐城诗人媵焉。虽然,其所论亦有不甚确切处,盖皖诗以桐城诗派为大宗,桐城诗派与同光体源固同矣,而其流则异。论其分合,则同光体承桐城派遗绪,调适上遂,终乃畸于一偏,祧唐而专主于宋;桐城诗派则始终笃守家法,镕铸唐宋,丰神情韵与筋骨思理并重。是同光体固牢笼一世矣,而影响及于近代桐城者则甚微。并时桐城作手,若姚永朴、姚永概、方守敦、苏艺叔、潘季野、叶玉麟、方孝岳,皆火传姜坞、惜抱,而不染陈、郑风习。故谓同光体与桐城诗派平流并进则可,谓同光体反哺桐城诗派则不可。然则同光体影响皖地者当别有所在。所在为何?曰庐州合肥也。 夫有清一代,合肥虽为庐州首县,而僻处内地,交通不畅,风气难开。世风如此,诗风亦然。自清初至嘉道,合肥诗均囿于唐风,陈陈相因,了无生气。咸同以还,淮军崛起,交通日广,风气方随之大开。诗坛因缘际会,亦与海内诗风肸蚃相通,渐多学宋而卓有所成者。如杨燮卿为诗「颇近宋人」,刘衡庄「诗宗宋人,为吾乡近时健者」。逮同光体起,尤多桴鼓之应。如江球「年少耽诗,为散原老人所赏」,李国荣「读近人郑海藏诗,含咀枕葄,颇得神髓」。至李家煌昆仲,则造其堂而哜其胾,不啻同光体具体而微者也。 盖李家煌出自名门,家学渊源,少时即受文法于桐城马通伯,受诗法于舅氏龙慧。既长,复从同光体巨子陈散原、郑海藏诸公游,衣钵相传,濡染极深。其为诗自广陵而上摩韩垒,为之阶者,即散原、肯堂二公也。迹其所为,纯乎同光体手眼。所作五七言古体,具体昌黎,排奡妥帖,词气刚劲,置之韩集中几可乱真;而高怀远抱,亦间有似海藏者。五七言近体,则深入散原堂奥,琢句鍊字,笔力老健,往往纳艰崛于质澹,发芳馨于寤寐,奥折精莹,蟠而天飞。并世同光大老均不吝赞词,许其为后起一作手。介弟李炜,虽功力稍逊,而妍鍊工切,亦差堪肩随。 抑余于此尤有言者:近人出入同光体而卓然有成者,并世唯知有曾履川、邵祖平、钱仲联、冒孝鲁、钱钟书、吴孟复诸公,而于渊源更深之李氏昆仲反湮没无闻,不在偻指之列,此非合恒情。今章明兄有感于此,乃发愿梓行《合肥李氏兄弟诗集》线装本流布海内,非独表彰乡贤、发其潜德幽光而已,亦以见同光体影响吾皖至深且巨也。其有益于诗坛,为功于诗史者,岂浅鲜哉!昔赵撝叔视搜集前人残剩文字,比诸掩骼埋胔,则章明兄此举也,谓之掩骼埋胔固宜,而蹈德履仁,转有过于掩骼埋胔者远矣。 书成,章明兄属余序,乃不揣冒昧,发其覆如此。是为序。 岁在壬寅金秋,桐城后学汪茂荣敬撰。佛日楼诗·序
往识合肥李子栩庵于行都,读其诗则摩韩垒者也。孤桐丈曰:「乃兄弥龛诗,海藏所亟赏,子未之见邪?」则心识其人。十年前,余以违难遁海南,栩庵已行至,又以其介得识君。其为人匑匑如畏,谦冲敛抑若不胜,及读其诗,则与栩庵笙磬同音,乃韩法也。间出其《佛日楼诗》属为序,且语之曰:「吾诗自广陵而上摹韩垒,而为之阶者,则通州、义宁两先生也。」余曰:「异哉!吾二人为诗途径何不谋而合若是也?」余弱冠来京师,先大父伯厚公则授以散原精舍诗,及执贽北江先生之门,又从受范伯子诗。二家面目取径虽各异,然为同光体先路之导则一也。吾侪既受两家诗,而上溯而苏、黄,而杜、韩,而陶、谢,若有阶陛便其升跻焉,迨造乎其极,若登泰岱嵩华之颠,排云下视,则众山皆培塿矣。然则始学取径可不慎邪?君三十年前所为诗,已为海藏、散原、通白诸老所叹赏,君独不自满,假日探讨古人,而不敢自暇逸。又尝从海内外显密诸师游,以求断生死、住寂乐,持咒长斋者逾四十年,而祛卢之文、天人之学、射击之术,又无不嫥精独到,为世楷模,而君顾嘿然不欲世知也。其意量之广,岂世之稍有获即沾沾自喜、传之惟恐不速、扬之惟恐不尽者所可得而望者哉!夫诗与禅相需者也,自佛法入中国,而诗人若谢若王若杜若苏黄若王陈,盖无不叹其超绝而资以为用,而诗境为一新,独韩公不之近焉。君,佛弟子也,而诗自韩入,本韩之质而哜佛之超,斯真足弥韩之不足而几超韩矣。吾闻佛以了生死、入涅般为鹄者也,区区文字,论者以为学佛之障。然吾又闻佛说三藏十二部,宁能舍文字以说法邪?吾曹以声音为佛事,以文字證般若,衍佛之传,又岂可少是邪?然则文字之于佛,有相成相證之功,非可以障目之彰彰明矣。君尝语余:「吾母诞余之夕,梦入寺礼佛,见僧众移佛象日中曝之,问故,则曰:『诸佛苦尘闇久,曝之期重睹光明也。』寤而余生,先君因以名吾楼,所以识诞徵也。」余以为君心与佛通者也,其诗则一话言之微,无不自佛心出,以佛光加被之,岂有不若皎日之无幽不烛、无闇不明者邪?微梦徵,其辉光自足也,况梦之凿凿邪?而君诗之光芒,乃与佛日争辉映矣。太岁在昭阳单阏陬月,福州曾克耑。佛日楼诗·自序
积四十馀年所为诗,芟弃之馀,得四卷。二十至三十岁者曰始奏集,四十岁以前者曰芦荡集、昨死集,五十至六十五者曰不腓集,皆以一时所际所感之各异而为之名也。四十至五十之稿曰堕甑集者,兵燹播迁,中已散佚,故不复具。具者四集,都三百馀首。寡宣平之奏,无饰喜之辞,岂乱离之世,多变徵之音者非欤?虽然,山川之登览,人事岁月之迁变代谢,接吾耳目,辄时易境状,既往复不可控追,感物言志,抚序兴怀,莫不为他日款梦之资,倘亦劳情所不默也?姑写次之。癸卯春,弥龛居士李家煌于吼堂。佛日楼诗·评语
襟抱之高,笔力之健,度越恒等,真异才也。曩馆骏孙家,骏孙方为童子,别十二年,再见于申浦,其学问便已成就如此,安得不令人畏后生耶?辛酉冬日,马其昶记。 仆顷得七古一首赠甥,极论古今能文者无不工诗,而但以诗名者或有不工于文之人。甥为诗老健若夙工者,且吐弃一切,不肯作一凡近语,此非于文用力之深,何以有此?又甥赠陈君五言,极见远抱,置之海藏集中,几无以辨,且有突过郑老之处。诵之喜而不寐,为之不已,必可成家,方当上追古人,何论时贤?仆真欲缩手退避三舍矣。壬戌人日,龙慧。 贤受诗法于尊舅氏,取径之正,自不待言。运诗文皆无真探求,而诗尤无解,实不足以言利病。姑以粗略观之,惟觉气象峍兀,未可攀也。癸亥正月,张文运记。 效昌黎而天骨开张,驰骋自恣,端推王逢原为具体而微。作者继起,独与之抗,旷世相感,殆匪偶然。至殊响别裁,复往往纳艰崛于质澹,发芬馨于寤寐,参以皮陆,纬以姚贾,少年脱手,遽有此高诣苍格,蟠而天飞,又恶能测其所至耶?丙寅冬月,散原老人陈三立养疴沪上读讫题。 恢诡之思,出以古澹,千载逢原,何殊旦暮。丁卯三月十八日,孝胥读毕谨注。 古体远宗王广陵,近抗郑子尹,宁为可憎,毋为可狎,是真能喻独坐者。七言近体,奥折精莹,何无忌酷似其舅,龙慧堂衣钵有传人矣。丁卯四月,周达拜读谨题。 古体排奡处由天授,天授者宜益以句法之坚苍;近体高远处由人力,人力宜更求意理之平实。奇才世所罕见,爱敬之极,妄欲效滴涓于江海耳。丁卯秋八月,陈曾寿拜读题。 余生平罕称诗,而所交多诗人,诗人不以其不能而强聒焉,亦时效其所为而勿能似也。骏孙后起诗人之杰也。散原、海藏两先生,及吷庵、仁先、鹤柴、梅泉诸公,所以崇奖期许之者甚至,乃复以能问于不能,吾将何辞以益吾骏孙哉?抑吾闻之,骏孙内行纯备,覃研群籍,旁通梵典,与夫人并精鎗术。尝校艺于西人所为会,辄互冠其曹,西人惊骇叹服,至为文以张之,以告其国人,又何其多能也?骏孙年甫壮,所为诗已卓卓成就如此,又擅兼人之长事,犹不自满假。吾虽无以益吾骏孙,骏孙之所自进以轶今抗古者,又乌可量邪?戊辰六月,湘潭袁思亮拜读记。 海藏楼好以诗进退人,持论殊刻,不轻许可,独于合肥李骏孙,英年骏发,誉不绝口。《巢湖歌》一首,谓是近年诗坛绝无仅有之宏制。今幸有得,遍读作者之诗。《巢湖歌》亦讽诵再四,静穆之气,以诙诡之笔出之,满纸皆天授独到之处。昌黎逢原云云,似为皮相之谈。癸酉秋,章士钊拜读。佛日楼诗·后序
此先兄弥龛遂居海外时,手自删存其前后所作之诗。诗在而君往矣,嗟乎!吾忍触恸而重读之耶?惟其精忱之所锲,意兴之所寄,神思之所抒,心血之所铸,自有其不䃺灭而长留于天地间者,傥在斯乎?则把君之诗,謦欬若重接,梦痕若重温,风雨联吟若重对,凭以契合心灵,摆落尘浊,且暂忘此荒茫何世馀生踽踽之独伤也。既为检校遗稿,同颂橘、揽秀两知已斟取,其割舍之篇什,复惜加保留。嘱兄子道培补录于卷,付刊存之,凡三百五十八首。曩积旧稿,屡经播迁,多已散佚,生平所作,固不仅止此耳。君澹泊耿默,掩抑若无所能,虚以应物,严于律躬,处事井井,缜细弗苟,犹传先公之遗风。而蔼然克己,厥德肖妣,盖笃赋性天,其秉有自,既渊承家学,蟠蓄根器,而遭时不造,与世相遗。历家国沧桑,天荒地变,流亡颠沛,疾疢折磨,溯中岁迄老,洵已忧患艰辛备尝之矣。当其少壮,处贵介华膴之境,则早耽佛乘,净密兼持,长斋积卌馀年如一日。于人间逐逐利名嗜欲之好,罔所歆涉,夙怀超世之愿,习在家禅慧因,倘自多生宿具者欤?故虽履蹇夷然,素襟不涅,持以排幽忧、通妙悟、存孤尚者,唯诗自娱而已。尝相与论诗蹊径,君自言弱岁学诗,初入从山谷,承先舅氏刘龙慧先生诲,以「宁拙毋巧,宁涩毋滑」由黄入杜,庶免浮廓之习。循序以进,领益至深,涵泳于少陵、昌黎、玉溪、半山诸家,清代则最喜郑巢经及陈散原翁诗,运思差可深入,而日流于晦涩。四十以后,自憎其槎枒,力求显出,趋响平易,造乎自然,乃嫥涉东坡,且笃好范伯子之诗,积又廿载,殊戡精进。每滋愧荷诸师友老宿奖掖踰实,今垂垂老矣,犹蹩者不忘履,结习未蠲,聊自哦遗云。噫!吾兄弟虽并耽诗,而岂图以诗鸣哉!惟同气知音之契,骨肉文字之欢,则有逾世间寻常友于之乐。历劫原鸰,晚获飘聚海表,同听楼钟于肩偕,讲学之馀,时相联吟倡和,互證诗禅。此乐往矣,不复再得,而荷担襟期,痛失提挈,日暮道远,独行弥觉心孤。追忆生平,缀纪梗概,俾后世相知,诵其诗而如觌其人焉。癸卯六月朔,弟炜栩庵谨跋于九龙半岛。(录入:顾青翎)
人物简介
如法受持馆诗余·小引
士至欲以文字传,其志亦大可哀已。况复所志在吴歈,残山剩水南塘史。自从亚子困伶官,协律诸郎散江涘。人人握瑾家怀瑜,遂谓沱潜发正始。词综词律皆南人,古音反陋中州士。尤怪鬓眉莽莽尘,幽并豪客被吓死。我本颓然自放身,得句即将书茧纸。凄凉噍杀两失之,感时伤遇不由己。若还黄钟定中声,此种自然销灭矣。 天津张克家题。时己未夏四月一日。如法受持馆诗余·跋
诗以道性情、正风俗、明礼义也。词则不然,其志淫,其气靡,其辞纤而缛,其音噍杀而哀,盖优俳之所蓄,倡伎之所弄一。而亡国之士宜之。余幼时案头得词律,纵读爱而惮之,将求师而从学焉。奄忽五十年,改步改玉,实亲见之,怦然有动于中。适王君讱庵宦成归里,讱庵固先余而为此者,喜而往叩之,不吾告也。曰:此非古人之所云云云尔。复叩之曰:能歌乎。曰:未也。并吾世而有能歌者乎。曰:未之闻也。上而至于朱竹垞、万红友何如。曰:莫之或知也。然则等于自郐以下而已。世有师旷,则将投于濮水之上矣。是卷多成于乙卯之夏、乙未之春,以其用力也勤,而得失也小,姑存之。 如法老人自跋。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易君左(1898-1972) 湖南汉寿人。易顺鼎子。去世后子鹗编《易君左四十年诗》。人物简介
易君左(一八九九—一九七二),本名家钺,湖南汉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教上海中国公学,后任《民国日报》社长、安徽大学教授等。一九四九年去台湾。有《易君左自选集》、《中国文学史》等。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陈家庆(1903-1970) 女,字秀元,号碧湘。湖南宁乡人。南社社员。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师事吴梅。任教院校,文革被迫害死。有《碧湘阁词》。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刘家传(1911--1995),号廉秋,湖南湘乡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廉秋诗词选》。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马里千(1916-1995) 名家驹。常州人。交通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国铁道出版社特约编审。有《李白诗选》、《葭居集》、《老树集》。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寇梦碧(1917-1990),名家瑞,字泰逢,天津人。曾任天津崇化学会讲师,梦碧词社社长、天津市文史馆特约馆员、天津诗词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有《夕秀词》、《六合小溷杂诗》。词学图录
寇梦碧(1917-1990) 名家瑞,字泰逢。天津人。词学家。曾任天津崇化学会讲师,天津教育学院教授,梦碧词社社长,天津诗词社社长,天津市文史馆特约馆员。有《夕秀词》、《六合小溷杂诗》等。夕秀词·周序
我自十五岁知有长短句之体,酷爱之,自此锐意为倚声之学,了无师承,擿埴而已。少年意气,苦慕两宋词人,而以为如梦窗者,方谓惊才绝艳,芳蠋车尘,断非常流可望者矣。于是窃讶后世无梦窗,而吾乡陋壤,并词人亦未能多觏,何有于梦窗哉。童子之心,以此为大恨事。及抗战胜利,馀出幽室而重睹晴云,自郊垌而移巢闹市,以未达而立之龄,寄栖于津海关之卑位,乃得词友寇子。揽其文采,味其宫商,叹曰,津门非无词人,后世非无梦窗,吾特未之知耳。由是缔交,忽忽四十馀载,虽历劫罹忧,未尝不以楮墨相喣沫也。馀性疏僻,凡为韵语,信笔随音,顷刻而就,即以一纸写寄吟俦,数日后即不复省记。而寇子恒于数十年后诵我旧句,一字不失,使我触焉以惊,恍然而如梦寤。寇子之不轻视拙作,由是可以知矣。今年秋,忽奉其平生所为词,裒成卷帙,贻劄索为一序。馀受而读之,不禁百端交集,万感中来。馀何以序寇子,序又何足以为寇子重哉。嗟,嗟,是可愧也。余素不喜阿俗谀人,且自谓手低而眼高,当吾意者,非若士衡之所谓中原有菽也。独于寇子词,许为梦窗复出,千百年来不见此惊才绝艳矣,而今乃见之。且此才艳,实出我三津七十二沽间,岂非奇迹,岂非异数乎。然寇子者,默默少为人知,郁郁无以展其才抱者,以至于重重老矣,嗟,嗟,岂不又可诧可痛者哉。馀为序文,素不喜摘句以概全,然独见寇子之句,直以蛾眉未有人妒为恨,则令人惊心而动魄,虽石破天惊,讵足为喻。馀举此句,正以见寇子之词心才笔,志洁言馨,实过古之骚人,而当世谁复识此意者。是以馀序寇子,而悲概之怀,不能自已也。若其警策之文,谐美之调,在在皆然,虽累万牍,翻类琐琐,而益不足以见寇子之真际矣。余故不复以详陈罗列为事,有识者展其集,于周子之言,当不河汉,而深叹息焉。 戊辰冬至前夕,乡愚弟周汝昌谨书于燕市之东城,时年七十又一。 序毕而意有未尽,复题三首 举世何人解梦窗,三津才艳压三江。家风顾曲须凭信,心折莱公是我邦。 风调平生自不群,独于文采总推君。而今一序真难称,仙乐人间几度闻。 扫地斯文彼一时,后来谁唱柳郎词。令威莫化千年鹤,剧恐民言也不知。 弟周汝昌拜稿。夕秀词·自序
予少耽倚声,初师觉翁,中年而后,拟以稼轩之气,遣梦窗之辞,而才力实有未逮。顾平生所为词不下两千阕,世变率多散佚。搜罗所得,十存其一,稍加理董,厘为三卷,曰九霄环佩、笛外秋心、鬘天剩谱。并拨乱反正后所为篇什合为一集,名之夕秀词。予早岁曾倡为梦碧词社,诸友呴濡于雁口鹑网间,虽联情发藻,不出风花,而意内言外之旨或庶几焉。若风鬟雾鬓飓母也,唇丹脸霞瘴轮也,凤簪燕钗长铩也,兰釭桦烛阴磷也,雁柱莺弦狞雷也,而皆伊郁惝恍,莫可究诘。予生丁桑海之会,既非古人所历之境,自非古人所为之词,或病其沉晦,则亦不复计焉。夫水楼赋笔几换斜阳,词固当因世而异。苟无新意,纵或雅正典丽,奚足取焉。九霄环佩所收皆为小令,笛外秋心所收多为慢词,此两卷皆两度动乱中所作,匆匆过影,不忍尽弃,终亦万化中尘滓而已。至夫拨乱反正以来,文艺复兴,诗道大昌。予于此一时期或应课,或酬唱,或讴歌休明,或寄情泉石,所作较多,乃别成一卷,名之春台集。独鬘天剩谱一卷,泰半为三十岁以前之绮语债,本无冬郎香奁之寄托,差免山谷琴趣之淫哇。综其所旨,殆有四焉。魂牵曼睩,目送芳尘,一也。扇底邀歌,钗边贳醉,二也。吟侣徵题,閒情偶记,三也。雕琢妍辞,自赏馨逸,四也。于戏,当日之鬟云黛雨,半已化作素馨烟月,而予亦虞渊急景,馀日无多,过而存之,姑以志悲欢、纪年月云尔。 丁卯暮春梦碧寇泰逢于亥灵胎馆。夕秀词·跋
梦碧先生博文笃学、酷嗜倚声,壮岁曾主梦碧词社,开津门词社之先,乡先贤多许其功。半生执教学府,年逾古稀仍汲汲无休,弘扬词学,奖掖后进,虽殚心力经寒燠弗计也。先生衡词以情真、意新、辞美、律严为准则,其自为词绮怀朗抱,雕霞浣月,审律辨音,细入毫发,皆可为验。中年以还,伤于哀乐,惕于世变,忧思骚怨,所感益深,发为篇章,倍增沈郁。其取径之高,用力之勤,纵观当世津门词坛,舍先生其无二人。忆四十年前,馀负笈京都,从先师寿石公习篆刻倚声诸艺,于四明四稿,虽经涉猎,然终未窥门径。返津后得识梦碧先生于珠光阁,始幸获闻梦窗词之奥秘,三十年交往受益尤深。今岁春正,先生不幸遽逝,人琴之感,匪可言宣。今先生词集将付剞劂,爰为跋语。更忆多年与先生并二三子谈词,评泊古今,语多精辟,惜当时疏于笔墨,及今思之,已如逋景难追,不然整理成篇,附诸先生集末,岂非度人之金针乎。至于集中诸作,后之读者,当自赏悟,何容复置喙耶。 岁次祝犁大荒落清明后二日张牧石于侍宜𣝒龛北窗。 跋语既竟,情犹未已,赋七律二章,以志悼念。 六合纷纷存小溷,此中端合著随夷。更饶枕底求俘郁,已惯灯前祝趾离。 倾藿春前宁自悔,锄兰秋后许重悲。九秋已傍三春尽,何处残蝉觅别枝。 二 天水悠悠一碧流,烟沽七二继渔讴。填胸块磊元精合,瞥眼湖山蜃气浮。 耽梦谁知难乞梦,悲秋争忍复迎秋。漫嗟广漠人天隔,七宝犹存白玉楼。夕秀词·六合小溷杂诗序
六合小溷杂诗一卷,泰半为八年沦陷、十年动乱时所作。夫灵均哀郢之赋,少陵北征之篇,不遘乱离,讵有斯作。是知有明一代诗道衰微,及鼎革之际佳章迭出殆有故矣。盖山川风月无代无之,诗人下笔易蹈陈言。倘以今人之心体物,则山川风月自与古异。予避兵藕孔,匿梦槐根,间或稍志所感,得截句若干首。其中梦心篇、鬼趣图、海河逭暑诸作,荒艳幽怪,固有违诗教。然既非古人所历之境,自非古人所为之诗,此差堪自许者,姑录存之云。 丙寅重午后二日寇梦碧于亥灵胎馆。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孙家遂(1924-1992),浙江古籍出版社编审,浙江省政协第五届委员。浙江台州黄岩人。执教临海中学,后因调编篡《汉语大词典》,为浙江省编写组组长,旋任《汉语大词典》编委。先生幼承家学,耽习文史,学问渊博,雅好吟咏,诗词存稿数百篇。先生厚积薄发,不轻言著述,晚岁著有《西湖梦寻校注》。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陈振家(1941年-2022年),粤东潮州人。号吟石,有《天涯吟草》。天涯吟草·自序
荒唐岁月,夹杂著食古不化的思维,廿八岁的我,决计选择了一条归隐之路,随著当时上山下乡大潮,报名到海南落户。 十载天涯,以山水之香为主料,拌合著劳作之辛,生活之苦,加上古书缝里拾来之酸,烤烘出这些怪味的东西。 本来这些东西纯属于那个特定时期,象我这样另类的人的另一类生态与心境的记录 。三十馀年来仅限于同一些既是过来人,又是同好者作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怀旧,并不想示于世人。因为它在今天并无多大的意义,只多也是反咉在当时的处境下另一小类人的另一种思想动态而已 。放在今天,的确有点“有碍瞻观”了。 然而,有些朋友却认为这些诗从诗艺的角度上来说尚有一些嚼头,有点“弃之可惜”,何妨选出些许篇来共飨喜爱传统诗词的读者。对传统诗词的创作,不无宏扬的作用。既然有如是说,那也就祇可应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