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九
黄家鼐,字彦生,鄞县人。官福建布政司理问。有《艺兰山馆诗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75—1816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汉郊。诸生。治经通《》,作《易消息解》。另有《东里生烬全集》,多说经之文。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吕成家(?~?),字建侯,清嘉庆年间(1796~1820)人士。澎湖东卫社人。少聪慧颖异,工书画,能诗,尤能琴筝。屡试不售,遂绝意功名,怡情山水,曾与吴性诚常相唱和,去任后尤寄短章遗赠。晚益耽吟咏。成家天性友爱,与兄弟祖合、志略等数人白眉黄发,揖让一堂。诸子侄多业儒。从弟作屏、侄因方,俱诸生;子逢时,武生。成家年七十一,以寿终。(许俊雅撰)
甘家春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甘家春(1751年8月25日—1823年),字位超,号煦堂,四川省邻水县县东丰禾场老君山下人,甘家斌仲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甲寅科四川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会试第九十八名成贡士,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补殿试,中三甲进士,选用知县,分发直隶,次年补元氏县知县,莅任一年,治绩卓然,颂声不绝。嘉庆十年(1805年),县境内气候奇热,旱象严重,嘉禾荒歉,黎民饥馑,发仓廪贩济灾民, 活数千人。时书院废驰已久,捐清俸及馀蓄修葺,又延名师主讲。一时文教振兴,士风大变。县内又有第兄三人因争夺产业互相指控,历三十馀年未能妥善解决,以致引起弟兄间持械斗殴,几致人命,甘家春讯诘其事,首晓以大义,次以礼义和睦,立即裁定产业所属,弟兄三人交欢和睦。嘉庆十四年六月任获鹿县知县;十六年 (1811年),清仁宗巡幸五台山,大吏以书札传示摊派差费,甘家春奉行节俭,丝毫不染,廉洁自持。十八年六月代理赞皇县知县。嘉庆十九年(1814年) 署武清县知县。嘉庆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15年-1817年),武清县灾荒频频,甘家春全力赈济,士民感恩不止。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二月,因年岁已高,请归养,照准。道光二年(1822年)十二月卒于家,年七十二。著有《煦堂文稿》行于世。历委署栾城县、井陉县诸县。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
瞿家鏊,字吾山,浏阳人。嘉庆戊辰进士,官馆陶知县。有《微雨春草》、《山房小草》。
罗家彦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罗家彦,湖北安陆府天门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进士,改庶吉士,嘉庆十四年,授翰林院编修。改监察御史。
郑家麟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郑家麟(?年—?年),字商年,直隶丰润县人,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进士,任福建福宁府知府。
张家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2—1824 【介绍】: 清江苏太仓人,迁居吴县,字坰元,号云亭。张家驹弟。金启弟子。能临仿古画山水人物花卉。后为生计所迫,日画关羽像,以给家食。
李家蕙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家蕙,福建明溪县人。同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1814年),登进士,担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总纂。
何家驹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何家驹(1789年—?),字仲千,号春榖,安徽庐江人,同进士出身。何家驹为嘉庆年间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成癸巳科三甲进士。历任山东博山、章邱、蓬莱知县。升东昌府同知,曾典山东乡试,任同考官。子何维翰,字望瀛,号莱峰,贡生,官至宜昌府同知。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八
张家矩,字静安,号蓉裳,湘潭人。嘉庆己卯进士,即用知县,改新化教谕。有《蓉裳诗钞》。
石家绍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2—1839 【介绍】: 清山西翼城人,字瑶辰,自号民佣。道光二年进士,授江西龙南县知县,历上饶、大庾等县,署饶州、赣州二府。所至得民心。办赈务尤能尽心竭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8—1862 【介绍】: 清福建闽县人,字家镮,又字贤关,号乐一、雁汀。道光九年进士。历任编修、户部侍郎、陕西巡抚,及四川、两广总督等官。于朝章国典,极为熟悉,理财尤有心得。有《石渠馀记》,为论述清代财政的重要著作。谥文勤。
虞家泰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虞家泰,浙江省绍兴府上虞县人,同进士出身。道光二十年(1840年),登进士,授吏部主事。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刘家谋(1814~1853)字仲为,一字芑川,福建侯官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之后科场不顺,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大挑初任宁德训导,道光二十九年(1849)调台湾府学任训导,在任凡四年。咸丰三年(1853)海寇黄位扰乱沿海,台湾土匪与之相呼应,家谋力疾守陴,致使肺疾加遽,遂以四十岁之英年病卒。刘家谋著有《外丁卯桥居士初稿》、《东洋小草》、《斫剑词》、《开天宫词》、《操风琐录》、《鹤场漫志》、《海音诗》、《观海集》,后二者皆写于台湾,内容多为关注台湾风土民情之作。刘家谋每到一地辄留心文献与地方掌故,在宁德著有《鹤场漫志》,在台湾则有《海音诗》、《观海集》。《海音诗》为有计划的创作,特色是百首七绝,不另题名,每首均于诗末加注,以诗證事,引注證诗,对于台湾政治、社会与文化有深刻的观察与描写,历来为有识者所重视。廖汉臣以为:「《海音诗》所以为学界所珍视,不在其诗,而在于引注。」如吴凤事迹,《海音诗》是目前所见最早纪录此事的文献,内容与后来的记载不同,是研究吴凤故事演变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海音诗》完成于咸丰二年(1852),咸丰五年(1855)由一经堂刊刻,目前仅知吴守礼家藏有此本。现在流传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连横编校的抄本,依所咏事类重编,与原刊顺序有所出入(以下称「抄本」);一是吴守礼依原刻本校注的《海音诗全卷》(以下称「全卷本」)。《海音诗》在台湾出版时刘家谋已逝,家属并不知有此书,因此编纂《刘芑川先生全集》时,并未将它列入。反之,《观海集》在刘家谋逝后五年(即咸丰八。1858),手抄本方由门生朱鸿自台湾寄达,家人据之刊刻(以下称「咸丰本」);台湾则仅见于著录,迟至1997年才由台湾省文献会排印出版(以下称「文献会本」)〖参考翁胜峰〈刘家谋的《观海集》〉,《台湾文献》第四十七卷第四期,1996年。〗。兹先呈现《海音诗》,而后呈现《观海集》。前者版本甚多,最普遍的是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的版本,乃根据连横「抄本」与吴守礼校订的「全卷本」互校而来(以下称「台银本」)。此外,中华书局所辑《台湾先贤集》第三册也收有《海音诗》,乃据「全卷本」与「台银本」互取所长加以重排(以下称「中华本」)。以下所录《海音诗》乃以吴守礼「全卷本」为底本,辅以连横「抄本」,并参考「台银本」、「中华本」、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至于《观海集》则以「咸丰本」为底本,参考「文献会本」。〈黄宪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