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69,分178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移家
有家
邻家
家国
邦家
山家
自家
家学
全家
家子
家居
谢家
三家
世家
家书
《漢語大詞典》:移家
搬家;迁移住地。 唐 白居易 《移家》诗:“移家入新宅,罢郡有餘貲。” 宋 姜夔 《鹧鸪天》词:“移家径入 蓝田县 ,急急船头打鼓催。” 清 阎尔梅 《山中答友人》诗:“中原离乱岁云徂,日日移家家渐无。”
《國語辭典》:有家  拼音:yǒu jiā
1.家。《易经。家人》:「《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唐。韩愈〈平淮西碑〉:「天既全付予有家,今传次在予,予不能事事,其何以见于郊庙。」
2.卿大夫。《书经。皋陶谟》:「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汉。孔安国。传:「卿大夫称家。」也称为「有室」。
3.出嫁。《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明。朱鼎《玉镜台记》第三出:「女润玉,年方及笄,未遂有家。」
《國語辭典》:邻家(鄰家)  拼音:lín jiā
隔壁,居处相近的人家。《儒林外史》第四八回:「邻家失火,令堂对天祝告,反风灭火,天下皆闻。」也作「邻居」。
《漢語大詞典》:家国(家國)
家与国。亦指国家。逸周书·皇门:“是人斯乃谗贼媢嫉,以不利于厥家国。”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自是后, 顷公 恐惧,不听声乐,不饮酒食肉,内爱百姓,问疾吊丧,外敬诸侯,从会与盟,卒终其身,家国安寧。”魏书·司马昱传:“ 超 父 愔 为 会稽 太守, 超 假还东, 昱 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十一月, 广平王 俶 、 郭子仪 来自 东京 ,上劳 子仪 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明 张居正 《答上师相徐存斋书》:“老师以家国之事託之於不肖也,天下亦莫不闻。”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家国虽殊道自均,须知主僕即君臣。” 清 秋瑾 《满江红·感怀》词:“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由雪?” 陈毅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诗:“百年家国恨, 禹 城日倾頽。”
《國語辭典》:邦家  拼音:bāng jiā
邦,诸侯的封国;家,大夫的封邑。「邦家」指国家。《诗经。小雅。我行其野》:「尔不我畜,复我邦家。」晋。陆机辩亡论下〉:「而邦家颠覆,宗庙为墟。」
分類:国家
《國語辭典》:山家  拼音:shān jiā
1.山野人家。《南史。卷八○。贼臣传。侯景传》:「山家小儿果攘背,太极殿前作虎视。」唐。杜甫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二首之二:「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
2.谦称自己家里。唐。李朝威《柳毅传》:「荷和雅兮感甘羞,山家寂寞兮难久留。」
3.中国佛教天台宗在宋代分成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家派传承知礼的学说,认为金光明玄义广本是智顗真作。主张修观,唯观妄念。因住在山城之内,故称为「山家」。并由日僧最澄传入日本。《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三:「延庆座主出山家教义凡三十条,褰绛帏问诸子。」
《漢語大詞典》:山家宗
佛教天台宗流派之一。天台宗传至 宋 代分为两派:一为 晤恩 派,名山外宗,今失传;一为 四明尊者知礼法师 派,名山家宗,是天台宗的正统。
《國語辭典》:自家  拼音:zì jiā
自己、本身。《三国演义》第三○回:「袁军见是自家旗号,遂不疑惑。」《西游记》第五回:「大圣在园内,因困倦,自家在亭子上睡哩。」
分類:自家自己
《國語辭典》:家学(家學)  拼音:jiā xué
1.家族世代相传的学问。《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孔昱传》:「昱少习家学,大将军梁冀辟,不应。」《西湖佳话。葛岭仙迹》:「小婿闻修仙一道,要在各人自炼,虽有家学,亦不过是些平常导引之法。」
2.私塾。《红楼梦》第八一回:「明日早早叫我,老爷要等著送我到家学里去呢。」
《國語辭典》:全家  拼音:quán jiā
一家人。《三国演义》第二一回:「瓒无走路,先杀妻子,然后自缢,全家都被火焚了。」
《漢語大詞典》:家子
一家人家;一个家庭。例如:这家子都很小气。
《國語辭典》:家居  拼音:jiā jū
在家閒居。《韩非子。十过》:「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政安迁之?」《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盎时家居,诏召入见。」
《漢語大詞典》:谢家(謝家)
(1).指 晋 太傅 谢安 家。亦常用以代称高门世族之家。 清 乐钧《耳食录·张碧云》:“今则 谢 家月冷,燕子重来。 郑 曲花残,鸚哥不语。” 田汉 《关汉卿》第三场:“晚生是白璧、黄金都不羡,只要 谢 家堂上燕。”参见“ 谢家咏雪 ”、“ 谢家轻絮 ”。
(2).指 南朝 宋 谢灵运 家。 灵运 于 会稽 始宁县 有依山傍水的庄园,后因用以代称贵族家园。 唐 李端 《鲜于少府宅看花》诗:“ 谢 家能植药,万簇相縈倚。” 唐 杨巨源 《夏日裴尹员外西斋看花》诗:“芳菲迟最好,唯是 谢 家怜。” 清 褚人穫 《坚瓠六集·石曼卿诗》:“ 石曼卿 《题张氏园亭》云:‘亭馆连城敌 谢 家,四时园色鬪明霞。’”
(3).指 南朝 齐 谢朓 家。 唐 李涉 《谢王连州送海阳图》诗:“ 谢 家为郡实风流,画得青山寄 楚 囚。”
(4).指闺房。 唐 温庭筠 《更漏子》词:“香雾薄,透重幙,惆悵 谢 家池阁。” 华锺彦 注:“ 唐 李太尉 德裕 有妾 谢秋娘 ,太尉以华屋贮之,眷之甚隆,词人因用其事,而称 谢 家。盖泛指金闺之意,不必泥於 秋娘 也。” 五代 张泌 《寄人》诗:“别梦依依到 谢 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國語辭典》:三家  拼音:sān jiā
1.春秋时鲁国孟孙、叔孙、季孙三公族。《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彻。」三国魏。何晏。集解:「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参见「三桓」条。
2.春秋末年,分晋的韩、赵、魏三卿。《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
3.三皇。《后汉书。卷六○上。马融列传》:「俾之昌言而宏议,轶越三家,驰骋五帝。」参见「三皇」条。
4.夏、商、周三代。汉。王充《论衡。正说》:「案礼,夏、殷、周三家相损益之制,较著不同。」
5.《经书》的三家。如《书经》有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家;《礼经》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6.三户人家。宋。陆游 野意诗:「堤长逾十里,村小只三家。」
《國語辭典》:三代  拼音:sān dài
1.夏、商、周三朝。《礼记。表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已命更席,则陶觞瓦鼎,无非三代物,最近者亦秦汉铜器。」也称为「三后」。
2.称祖至孙三辈。如:「三代同堂」。唐。王维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也称为「三辈子」。
3.曾祖、祖父、父的总称。
《國語辭典》:世家  拼音:shì jiā
1.世代做官的人家。亦泛指世代显贵的家族。《孟子。滕文公下》:「仲子,齐之世家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世家子弟,怎说得不肯做官?我访的不差,是要荐的。」
2.史传中记载诸侯王事迹的一种体例。如《史记》有〈吴太伯世家〉。
《國語辭典》:家书(家書)  拼音:jiā shū
家属来往的书信。唐。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国演义》第三六回:「程昱赚得徐母笔迹,乃仿其字体,诈修家书一封。」也作「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