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同三品
唐 代任宰相者之衔名。 唐 不设宰相之名,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掌宰相之权。以他官居宰相之职者,亦假以他名,如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后 李勣 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 高宗 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 张文瓘 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此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漢語大詞典》:枢揆(樞揆)
指宰相之位。旧唐书·岑文本传:“ 文本 既久有枢揆,当涂任事,赏赐稠叠,凡有财物出入,皆委季弟 文昭 ,一无所问。”
《国语辞典》:丁董  拼音:dīng dǒng
南宋时擅权的宰相丁大全和太监董宋臣的合称。后人常藉敲击乐器发出类似声音以影射、讽刺二人。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帝王都会》:「一日内宴,一人专打锣,一人扑之曰:『今日排当,不奏他乐,丁丁董董不已,何也?』曰:『方今事皆丁董,吾安得不丁董?』」
《漢語大詞典》:鼎府
宰相府。 南朝 宋 颜延之 《家传铭》:“内辞鼎府,外秉邦閭。”
分類:宰相相府
《漢語大詞典》:麻辞(麻辭)
亦作“ 麻词 ”。 委任宰相的诏书。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 陈恭公 初相, 张安道 为学士, 仁宗 召至幄殿,面諭曰:‘善为草麻辞,无使外人得有言。’”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近世……至拜宰相麻词,姓名之下,率以五字为句,循习如此,竟不知起於何人。”参见“ 麻制 ”。
《漢語大詞典》:麻制
唐 宋 委任宰执大臣的诏命。因写在白麻纸上,故称。 唐 康骈 剧谈录·刘相国宅:“是时 昇道 郑相国 在内庭,夜草麻制。”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乞下中书编机房,合要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除改麻制文字照会。”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至 唐 置翰林学士,以文章侍从,而本朝因之。翰林学士司麻制、批答等,为内制。中书舍人六员,分房行词,为外制。”
《国语辞典》:将相器(将相器)  拼音:jiàng xiàng qì
具有为大将宰相的才能,今泛称能担当大任的人才。语本《晋书。卷六五。王导传》:「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也作「将相具」。
《国语辞典》:秉台衡(秉台衡)  拼音:bǐng tái héng
台,指台衡或台辅,均为汉代宰相的名称。「秉台衡」指握有宰相之权柄,即做宰相。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我阐河图,陈洛范,秉台衡。」
《漢語大詞典》:宰录
宰相的名位。晋书·慕容暐载记:“ 慕容恪 、 慕容评 并稽首归政,请逊位还第,曰:‘臣以朽闇,器非经国,过荷先帝拔擢之恩,又蒙陛下殊常之遇,猥以轻才,窃位宰録。’”
分類:宰相名位
《漢語大詞典》:彻坐(徹坐)
撤去座位。旧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赐坐面议。及 宋 范质 执宰,惧面议仓卒有失,每议事则具札子进呈。坐论之礼遂废。见宋史·范质传。 清 龚自珍 《撰四等十仪》之一:“ 范质 尸位於 北宋 ,宰相有彻坐之辱。”
《漢語大詞典》:辰衡
君主与宰相。《宋书·沈怀文传》:“昔天官正纪,六典序职,载师掌均,七府成务,所以翼平辰衡,经赞邦极。”
分類:宰相帝王
《漢語大詞典》:负公鼎(負公鼎)
谓担任宰相职务。用 殷 相 伊尹 故事。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四:“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参见“ 负鼎 ”。
《國語辭典》:负鼎(負鼎)  拼音:fù dǐng
传说商时的伊尹原来是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为一庖人。他背负鼎俎,以滋味游说汤,汤因而任以为相。后来伊尹助汤灭了夏桀。见《史记。卷三。殷本纪》。
《漢語大詞典》:崔四入
指 唐 代 崔胤 。 昭宗 时借 朱温 之力,曾四次拜为宰相,故称。 宋 王禹偁 《送赵令公西京留守》诗:“永佐千年运,重颁九锡功。不同 崔四入 ,正在乱离中。”参阅新唐书·奸臣传下·崔胤
分類:朱温宰相
《漢語大詞典》:调鹄(調鵠)
《楚辞·天问》“缘鵠饰玉” 汉 王逸 注:“言 伊尹 始仕,因缘烹鵠鸟之羹,修玉鼎,以事於 汤 。 汤 贤之,遂以为相也。”后因以“调鵠”指出任宰相。 宋 宋庠 《寄长安端明王左丞》诗:“才包 扬马 思,政续 赵 张 神,鼎餁终调鵠,天文尚翦鶉。”参见“ 鵠鼎 ”。
《漢語大詞典》:鹄鼎(鵠鼎)
楚辞·天问“缘鵠饰玉,后帝是饗” 汉 王逸 注:“后帝,谓 殷汤 也。言 伊尹 始仕,因缘烹鵠鸟之羹,脩玉鼎以事 汤 。 汤 贤之,遂以为相也。”后因以“鵠鼎”指佳肴。 南朝 梁简文帝 《卦名诗》:“丰壶要上客,鵠鼎命嘉宾。”
分類:佳肴
《漢語大詞典》:调元制(調元制)
任命宰相的制诏。 宋 张元干 《点绛唇·生朝》词:“报道玉堂,已草调元制。华夷喜,绣裳貂珥,便向东山起。”
分類:任命宰相
《漢語大詞典》:南北司
“南司”与“北司”的合称。 唐 代宰相办公地在宫禁之南,宦官办公地在宫禁之北,故有此称。详“ 南司 ”、“ 北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