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宪简(憲簡)
指御史弹奏所用的白简。 唐 颜真卿 《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翫月七言重联句》:“顷持宪简推高步,独占诗流横素波。”参见“ 白简 ”。
《國語辭典》:白简(白簡)  拼音:bái jiǎn
1.弹劾的奏章。《晋书。卷四七。傅玄传》:「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文选。任昉。奏弹曹景宗文》:「谨奉白简以闻云云。」
2.祭告诸神祇的书札。唐。陆龟蒙 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诗:「多应白简迎将去,即是朱陵鍊更生。」
《漢語大詞典》:宪长(憲長)
古代中央监察机关的首长。如 秦 汉 以来御史台中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明 清 都察院的都御史。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三:“ 寳元 中,御史府久闕中丞。一日, 李淑 召对, 仁宗 偶问以宪长久虚之故…… 许公 奏曰:‘中丞者,风宪之长,自宰相而下,皆得弹击,其选用,当出圣意。’”明史·饶伸传:“礼部侍郎 于慎行 以 大壮 文独劣,拟乙置之。都御史 吴时来 及 朝阳 不可…… 时来 附权蔑纪,不称宪长。”
《漢語大詞典》:法宪(法憲)
法令。后汉书·河间孝王开传:“ 政 慠佷,不奉法宪。”晋书·傅咸传:“皇太子以下,其在行马内,有违法宪者皆弹纠之。”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然此特君臣相勗,冀各慎其法宪,敬其职事而已。”
分類:法令
《漢語大詞典》:公宪(公憲)
犹国法。后汉书·张霸传:“明府不以 陵 不肖,误见擢序,今申公宪,以报私恩。”
分類:国法
《漢語大詞典》:原宪病(原憲病)
见“ 原宪贫 ”。
《國語辭典》:原宪贫(原憲貧)  拼音:yuán xiàn pín
原宪,孔子弟子。虽家贫,却能不随流俗,汲汲于名利。见《庄子。让王》。后用以比喻安于贫贱,生活清苦。唐。王维〈山中示弟〉诗:「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唐。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诗:「不达长卿病,从来原宪贫。」
《漢語大詞典》:宪秩(憲秩)
御史的职位。 唐 元稹 《杜载监察御史制》:“念敺攘之略,诚在将军;奬飞驰之劳,宜加宪秩。”旧唐书·孔纬传:“乃召三院御史谓之曰:‘吾辈世荷国恩,身居宪秩。虽六飞奔迫,而咫尺天颜,累詔追徵,皆无承禀,非臣子之义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五年》:“三院御史二十一人,中曾有贪猥过犯者,不得令在宪秩,可改授他官。”
分類:御史职位
《國語辭典》:宪则(憲則)  拼音:xiàn zé
法制规章。《国语。晋语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旧唐书。卷五○。刑法志》:「永垂宪则,贻范后昆。」
分類:法则
《漢語大詞典》:宪禁(憲禁)
法律、禁令。 汉 王符 潜夫论·衰制:“故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未尝有也。” 宋 王安石 《进熙宁编敕表》:“体 尧 蹈 禹 ,永念宪禁之旧。”
分類:法律禁令
《漢語大詞典》:宪纪(憲紀)
法纪。明史·邹元标传:“首陈培圣德、亲臣工、肃宪纪、崇儒行、飭抚臣五事。” 清 周亮工 《〈理信存稿〉序》:“且天下知司李一官,係於国家之宪纪,生民之利害,彰彰如是。”
分類:法纪
《漢語大詞典》:大宪(大憲)
清 代地方官员对总督或巡抚的称谓。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臺宴集之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更兼动了公事,申请大宪,和那婆娘奏请旌表,乞恩准其建坊。”《廿载繁华梦》第三六回:“现在大宪奏准查办,你们想已知道了。”
《漢語大詞典》:奉宪(奉憲)
奉行法令;奉命。《史记·三王世家》:“百官奉宪,各遵其职,而国统备矣。”汉书·景帝纪:“又惟酷吏奉宪失中,乃詔有司减笞法,定箠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姓 朱 的道:‘奉宪只拿他一个,这些有我在这里看管。’”
《漢語大詞典》:宪车(憲車)
犹宪驾。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 蜀 道多山鬼。有小吏远迓宪车,同徒数人,日将暮,见道傍一妇人,携汲器立溪侧。”参见“ 宪驾 ”。
《漢語大詞典》:宪驾(憲駕)
旧时对上级官员的敬称。 清 蒋士铨 《第二碑·题坊》:“今日宪驾亲临祭奠。”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小的主人不敢当大人的宪驾。”
《漢語大詞典》:章宪(章憲)
国家的规章法令。《后汉书·陈忠传》:“又尚书决事,多违故典,罪法无例,詆欺为先,文惨言丑,有乖章宪。”
《漢語大詞典》:南宪(南憲)
即台谏,御史。南齐书·刘休传:“臣自尘荣南宪,星晷交春。”按 刘休 嗣祖爵 南乡侯 为御史中丞。参见“ 南臺 ”。
《漢語大詞典》:南台(南臺)
(1). 十六国 夏 主 赫连勃勃 取 长安 后,称 长安 曰 南台 。晋书·地理志上:“ 勃勃 僭号於 统万 ,是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刘义真 於 长安 ,遣子 璝 镇焉。号曰 南臺 。”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南朝 梁元帝 《荐鲍几表》:“前宰 东邑 ,实有二 鲁 之风;近处 南臺 ,欲尊两 鲍 之则。”通典·职官六:“ 后汉 以来谓之御史臺,亦谓之兰臺寺。 梁 及 后魏 北齐 ,或谓之 南臺 。 后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会名簿,自尚书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 清 王士禛 《喜羡门阁学卜邻之作》诗:“东阁从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弹文。”又 元 代指由 扬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台。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扬州 ……二十七年,徙 扬州 行臺於 建康 ,专涖 江南 之地,号 南臺 。”
(3).台名。即 戏马台 。在 江苏省 铜山县 南。 晋 义熙 中, 刘裕 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 南朝 宋 元嘉 时,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 项羽 掠马台 ,其下有玉钩斜道。 宋 苏轼 《次韵吕梁重屯田》:“待君笔力追 灵运 ,莫负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诰 辑注:“ 縯 曰:‘ 刘裕 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游 戏马臺 ,送 孔靖 辞位归乡。 谢灵运 、 宣远 等,并从作诗。’” 宋 苏轼 《台头寺送宋希元》诗:“相从倾盖只今年,送别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注:“ 南臺 即 戏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台名。 瀛台 的旧称。在 北京 。 清 吴伟业 《即事》诗之三:“从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鳌退食笔记卷上:“ 瀛臺 ,旧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顺治 年间,别建宫室,为避暑之处。”
(5).山名。即 钓台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闽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 。 宋 陆游 《度浮桥至南台》诗:“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説 南臺 试一寻。” 钱锺书 注:“ 南台 ,一称 钓台山 ,在 闽江 中。”明史·汤和传:“寻拜征南将军……遂与副将军 廖永忠 伐 陈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风抵 福州 之 五虎门 ,驻师 南臺 ,使人諭降。”
(6).山名。在 广州 香山县 (今 中山县 )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漢語大詞典》:佥宪(僉憲)
僉都御史的美称。《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 陈多寿 官至僉宪, 朱 氏 多福 恩爱无比,生下一双儿女,尽老百年。” 顾学颉 校注:“古时称御史为宪台。 明 代,都察院设有左右僉都御史,所以称为‘僉宪’。”
分類:佥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