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周礼注疏》卷三十六〈秋官司寇·司刺〉~539~
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
《春秋左传·昭公三年》
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

例句

圣代逢三宥,营魂空九迁。 顾况 寄上兵部韩侍郎奉呈李户部卢刑部杜三侍郎

典故
相关人物
叔向
 
晋侯
 
祁奚
 
范宣子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其弃社稷,不亦惑乎。」
《昭明文选》第二十七卷 鲍明远《还都》
诗:鳞鳞夕云起,猎猎晓风遒

例句

苗裔当蒙十世宥,岂谓贻厥无基阯。 韩愈 寄卢仝

《漢語大詞典》:三宥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孔子家语·刑政》:“ 孔子 曰:‘成狱成於吏,吏以狱成告於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狱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 王肃 注:“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隋书·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清 沈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 侑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郑玄 注:“宥,犹劝也。” 南朝 梁 萧子云 《雍雅》诗之二:“百礼斯洽,三宥已行。”按,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
《漢語大詞典》:十世宥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 春秋 时 晋 范宣子 杀 叔向 之弟 羊舌虎 等而囚 叔向 。 祁奚 见 宣子 ,曰:“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 叔向 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后因以“十世宥”谓功臣后裔即使有罪,也应予宽恕。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此等犹将十世宥也,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 唐 韩愈 《寄卢仝》诗:“苗裔当蒙十世宥,岂谓貽厥无基阯。”亦作“ 十世宥能 ”。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我虽末学,闻之前典,十世宥能,表墓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