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46,分124页显示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6 107 108 109 下一页
赵时清(号 华巅 )
赵必晔(字 伯炜 号 大蓬 )
赵与𤍟(字 晦叔 号 方塘 文简 )
赵必𤩪(字 玉渊 号 秋晓 )
江砢(字 石卿 号 巢枝书屋、巢枝书室 )
赵孟頖(字 景鲁 )
释如照(字 元明 号 寂室 )
僧祖瑛(号 石室 )
释祖英(号 石室 )
李善长(字 百室 韩国公 )
释宗泐( 周 字 季潭 号 全室、释迦 )
朱梓( 潭王 )
朱守谦(名 炜 靖江王 )
僧无愠(别称 恕中愠、有道 无愠 字 恕中 号 空室 陈 )
其它辞典(续上)
赵孟济(字 君用 )赵时清(号 华巅 )
赵必晔(字 伯炜 号 大蓬 )
赵与𤍟(字 晦叔 号 方塘 文简 )
赵必𤩪(字 玉渊 号 秋晓 )
江砢(字 石卿 号 巢枝书屋、巢枝书室 )
赵孟頖(字 景鲁 )
释如照(字 元明 号 寂室 )
僧祖瑛(号 石室 )
释祖英(号 石室 )
李善长(字 百室 韩国公 )
释宗泐( 周 字 季潭 号 全室、释迦 )
朱梓( 潭王 )
朱守谦(名 炜 靖江王 )
僧无愠(别称 恕中愠、有道 无愠 字 恕中 号 空室 陈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字君用。度宗咸淳元年进士。恭帝德祐间为清江令,居官介特,豪猾屏息。元兵来攻,城破而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时清,号华巅,魏王廷美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二二),东莞(今属广东)人。官桂阳簿,恭帝德祐后摄县丞。宋亡,与赵必𤩪、陈纪偕隐。《宋东莞遗民录》卷上有传。全粤诗·卷四九
赵时清,号华巅。东莞人。宋宗室。宋末任修职郎、连州桂阳县主簿。宋恭宗德祐后,战乱纷繁,幕府委任时清代理邑丞,时清尽心竭力,勉济民艰。宋亡,乃与赵必𤩪、陈纪偕隐乡间。事见陈伯陶《宋东莞遗民录》卷上。诗一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2—1303 【介绍】: 宋元间台州黄岩人,字晦叔。号方塘。宋宗室。度宗咸淳七年进士,为鄂州教授。宋亡,应世祖召至上京,授翰林待制。朝廷立法,多所咨访。忠言谠论,无所顾惜。进直学士,转侍讲,又疏言权臣专政之咎。累迁翰林学士。卒谥文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5—1294 【介绍】: 宋宗室,太宗十世孙。居东莞,字玉渊,号秋晓。度宗咸淳元年进士。初任高要尉,摄四会令,历南康丞、南安军司户参军诸职。弃官归养,以家资赡军。文天祥开府惠州,辟为签书惠州军事判官。入元,归隐不仕。平生慷慨仗义,乐周人之急。为诗体格清劲。有《覆瓿集》。全宋诗
赵必𤩪(一二四五~一二九五),字玉渊,号秋晓,东莞(今属广东)人。宋宗室。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进士,初任高要尉,历摄知四会县、南康丞。帝炳祥兴元年(一二七八),文天祥开府惠州,辟为摄惠州军事判官兼知录事。宋亡,隐居乡之温塘村,足迹不入城市。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卒。有《覆瓿集》。事见本集末附志传、行状。 赵必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道光十年诗雪轩刻《秋晓先生覆瓿集》(简称诗雪轩本)。全宋文·卷八三四二
赵必𤩪(一二四五——一二九四),字玉渊,号秋晓,居广州东莞(今广东东莞),太宗十世孙。咸淳元年,与父同登进士第。初仕高要尉,摄四会令,再任南康丞。文天祥开府惠州,辟为摄惠州军事判官。入元,隐居不仕。至元三十一年卒,年五十一。著有《覆瓿集》六卷(存)。见陈纪《行状》,陈琏《墓表》(《覆瓿集》附录),《宋诗纪事》卷八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婺源旃坑州人,字石卿,号巢枝书屋。擅长作五言古诗。有《古瓢诗丸》。全宋诗
江砢(一二五一~?),字石卿,号巢枝书室,婺源(今属江西)人。恺族弟。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以诗文向方回请益,回为之跋,时年三十八。有《古瓢诗丸》,已佚。事见《桐江集》卷四《跋江石卿诗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1—1305 【介绍】: 宋宗室,居吴兴,字景鲁。赵与訔子。以荫补承务郎,知仁和县。累授签书高邮军判官。入元不仕,喜与名僧游。善书小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如照,字元明,一号寂室,出晋江蔡氏。初从袒膊院道符出家,符业白良,苦照化之,更尝世难,不一变志。元至元二十年,祝发,受具。再踰年,而合刹议定开元、袒膊并为一家,延妙恩开山,照实左右之。已而辞去,负簦游方,咨访甚力,天慧内发,深有所悟。尝典客雪峰,刺血书《法华经》。及归故业,复血书《华严》、《楞严》。恩益礼之,及恩迁化,契祖继席,命之知藏。未几,出主安溪泰山岩,不数月,归者如市,百废具兴。大德延祐八年,祖命还山,已有付属意,及祖寂,宣政命照补其处。照不宿怨,无亲疏卑尊,一遇以诚,而延接四方,亹亹若不及,其说明白严正,大厌服人。佛成道日,上堂曰:“雪满于山,星回于天。一见便见,更待六年。瞿昙瞿昙,无端引得众生起颠倒,东土望西天。”又曰:“雪窖生埋幸可怜,六年曾不动机缄。眼皮爆绽三更后,明破星儿即不堪。”道誉上闻,锡“佛果弘觉”之号。至顺二年四月十七日,无疾而化。年七十有四,脑四十有九。阇维,藏灵骨于故塔。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号石室,吴江陈氏子,出家普向寺,受法于径山晦机禅师住持昌国州隆教禅院及杭之万寿明之隆教老于雪窦育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祖英。号石室。吴江陈氏子。龆年出俗。即策杖游诸方。初从虚谷陵公于仰山。闻径山晦机道化。亟来投之。一见契合。留掌记室。自是声闻日新。出世明之隆教。杭之万寿。明之雪窦育王。会有恙。天童砥平石问之。答以偈曰。是身无我病根深。惭愧文殊远访临。自有岩花谭不二。青灯相对笑吟吟。后造一龛曰木裰。日坐其中。不涉世事。至正癸未三月。见一衰妇人叩头。请师应身为国王。师曰。吾不愿生天王家。逾十七日。趺坐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4—1390 【介绍】: 明初凤阳府定远人,字百室。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劝元璋效法汉高祖,“行仁义,禁杀掠,结民心”。从下滁州,为掌书记。力赞渡江。元璋为吴王,拜善长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制词比之萧何。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胡惟庸案,坐胡党者众,善长如故,且领御史台事。至二十三年,善长已老迈,久不问事,乃以胡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7—1391 【介绍】: 明僧。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字季潭,名所居室为全室。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首应诏至,奏对称旨。诏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曾奉使西域。深究胡惟庸案时,曾遭株连,太祖命免死。后在江浦石佛寺圆寂。有《全室集》。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泐。台之临海人。字季潭。别号全室。八岁从诉笑隐学佛。十四薙落。二十受具。洪武四年。住径山。太祖高皇帝。徵江南有道浮屠。师应召称旨。命住天界。上。丕建广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宿斋室。却荤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搢玉圭。上殿面大雄氏。行拜献礼者三。诏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礼。命师升座说法。上临幸。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十年冬。诏师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制赞佛乐章。丁巳。奉使西域还朝。授右街善世。因命育发。将授以儒职。师姑奉命。至发长。上召而官之。师再辞求免。愿终释门。上嘉叹从之。赐免官说以旌其志。相城道衍。负奇志。摇膝高吟。傍若无人。师每正色责之曰。此岂释子语耶。学士宋公濂。尝赞师像曰。笑隐之子。晦机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證大智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二玄于弹指。合千经万论于一门。向上关。如涂毒鼓。挝之必死。杀活机。类金刚剑。触之则奔。屡镇名山。教孚遐迩。诏升京刹。名溢朝绅。夙受记于灵山之会。今简知于万乘之尊。云汉昭回。天章锡和于全帙。宠恩优渥。玉音召对于紫宸。屹中流之砥柱。转大地之法轮。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耶。后追治胡惟庸党及师。著做散僧。执役建寺。徐察其非辜取还。复领右善世。居无何。以老赐归槎峰。渡江示寂于江浦之石佛寺。师博通古今。凡经书过目辄成诵。善为词章。有全室集。行于世。国初高僧师。与复见心齐名。见心疏放。师谨密。故其得祸为尤轻。噫。亦幸耳。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宗泐禅师。姓周氏。台之临海人。号季潭。别称全室。为笑隐䜣公之望子。历坐名坊。而赴明高帝之诏。兼领天界住持。化周大宇。机契宸衷。应旨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往返十有四万馀程。皓首还朝。天子嘉其高行。自唐贞观以来。未之有也。泐生族甚微。父母俱早卒。寄食贫里。贫里不能善之。甫八岁。宿根不昧。趋本郡天宁寺。求佛为师。时笑隐䜣公。说法其间。泐跪拜于䜣公膝下。公爱而异之。试以心经。脱口成诵。公大喜曰。昏途慧炬也。得度数载。藏文世典。咸贯通焉。䜣公屡易名刹。泐皆从侍。公尝问曰。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应。且道。是平实商量。是格外提持。泐遽对曰。何得剜肉作疮。曰。将谓你奇特。泐便喝。公拈棒。泐拂袖趋去。䜣公告寂。乃召怀渭曰。吾据者床。四十馀年。尚遗望也。然不尽之案。惟你与宗泐。任之耳泐既还台。寓云峰。隐紫箨。领天宁。俱以诚悫。淳厚之风。化本生之郡。郡人倾信。如葵日也。又侨隐双径。时渭禅师。居越之宝相寺。遣使迎泐。泐笑却之。使再至。仅得遗简。踪迹杳然。元末。武林名贤。强泐出居中天竺。虽当烽燧四警之际。而施为壮阔。交接从容。无少长贵贱。皆得而瞻礼之。不减䜣公说法时也。盖以中竺经燬。昔繇䜣公而新。故泐之光阐前绩。湖江称美焉。明初。诏主天界。高帝以慧昙西往之迹未终。欲修之难其人。泐应旨。于洪武丁巳西行。壬戌还朝。复居天界。常入大内。开襟论道。泐留京既久。朝臣党立。间有嫉之者。泐遂退居凤阳之槎槎峰。丙寅。帝思泐见。诏归天界。于是。来往禁廷不容己。廷士建议。以泐于内圣外王之略。无不毕备。请以中顺大夫禄。而旌泐。泐引去。至江浦石佛寺示疾。乃唤侍者曰。者个聻。侍者茫然。泐厉声曰。苦。竟入灭。年七十有四。坐夏六十六。龛归天界。火浴得设利。光润明灿者三十颙。建塔于䜣公之后。泐之宿愿弘深。辨才无碍。际遇乎佛心天子。常于慈明殿设榻。召问心经枢要。泐穷理显性。彻果该因。深浅开遮。无机不被。天子默以神会。乃敕笺语流行。爰有御制序文。冠于经首。其诃曰。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之有。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其为教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如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罔知佛之所以。每云法空虚而不实。何以导君子引小人。以朕言之则不然。佛之教。实而不虚。正欲去愚迷之虚。立本性之实。特挺身苦行。外其教而异其名。脱苦有情。昔佛在时。侍从听法者。皆聪明之士。演说者。三纲五常之性理也。既闻之后人各获福。自佛入灭。其法流入中国。间有聪明者。动演人天小果。犹能化凶顽为善。何况聪明者。知大乘。而识宗旨者乎。如心经。每言空。不言实。所言之空。乃相空耳。除空之外。所存者本性也。所谓空相有六。谓。口空说相。眼空色相。耳空听相。鼻空嗅相。舌空味相。身空乐相。其六空之相。又非真相之空。乃妄想之相。谓之空相。是空相。愚及世人。祸及古今。往往愈坠弥深。不知其几斯空相。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几丧天下者。周之穆王。汉之武帝。唐之玄宗。萧梁武帝。元魏主焘。李后主。宋徽宗。此数帝。废国忘政。惟萧梁武帝。宋之徽宗。以及杀身。皆繇妄想飞升。及入佛天之地。其佛天之地。未尝渺茫。此等快乐。世常有之。为人性。贪而不觉。而又取其乐。人世有之者何。且佛天之地如为。国君及王侯者。若不作非为善。能保守此境。非佛天者何。如不能保守。而伪为用妄想之心。即入空虚之境。故有如是斯空相。富者被缠。则淫欲并生丧富矣。贫者被缠。则诸恶并作殒身矣。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则非仁人君子也。其僧道被缠。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道。岂教之妄耶。朕特述此。使聪明者。观二仪之覆载。日月之循环。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若取有道保有方。岂不佛法之良哉。色空之妙乎。高帝自登极来。潜心性理。与诸禅宿盘桓。无虚岁月也。然于昙泐二公。尤追惜之。盖嘉其壮志西行。大光圣化云。 赞曰。昙泐二禅师。望重龙河。道钦有国者。可谓一时能事矣。况其利物多方。言言合辙。法法随根。又以道馀名振他邦。亦空谷而分声也。昔大觉氏记。像法有从地涌出无数菩萨。顺逆行道。护持法藏。人天莫测。今观二师之踪迹。无乃是其数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0 【介绍】: 明宗室,太祖第八子。洪武二十一年封潭王,十八年就藩长沙。好学善属文,尝召府中儒臣置酒赋诗,亲品其高下。二十三年,妃父于显坐胡惟庸党诛,惧而与妃自焚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2 【介绍】: 明宗室,少名铁柱,又名炜。太祖侄朱文正子。洪武三年封靖江王,国桂林。知书而好比群小,粤人怨咨,召还戒谕。作诗怨望,帝怒,废为庶人,居凤阳七年。后复爵,徙镇云南,召还再居凤阳,复以强取牧马锢京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7 【介绍】: 元明间僧。浙江临海人,字恕中,号空室,俗姓陈。初居径山,两坐浙东名刹。洪武中,日本国王慕名,奏请住持。太祖召之,以老病辞。有《山庵杂录》。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恕中禅师。名无愠。台州人也。出陈氏。姿量隽瑰。秕糠世味。机契于竺元道禅师。说法瑞岩。日本国王。慕愠道德。传译疏朝廷。迎愠化其国。愠坚谢不往。而终老林麓。南北闻其名。争愿见之。愠。初受业于元叟端。以己躬为急务。遍走丛林。不合。即背法堂而去。于净慈芝凤山灵。稍相流连。及还省元叟。元叟喜之。以择木寮居愠。愠仍不自许。又访天童砥公。因留阅藏。凡经十载。以博达著名。然于狗子无佛性话独疑之。乃私挽聪兴二友。而谓之曰。汝我甘死祖师语下乎。因假言游天台。拟再寻作者。登华顶吊寒岩。迁延数月。闻天目礼下横川珙有嗣。曰竺元道禅师。住仙居之紫箨。垂四十年矣。行脚人以古[仁-二+幻]惮之。愠偕聪兴。进登焉。远见老僧坐隔溪盘石。又一白发僧侍立。风度萧然。如吴处士所画阿罗汉。三人知是道公。乃合爪进讯。道曰。山路崎险。阇黎到来不易。聪进曰。和尚住此久近。道曰。石穿新竹笋。壁挂古藤萝。聪曰。毕竟如何接人。曰。百二奇峰朝凤岭。一条坦道下仙居。兴又进曰。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道公曰。烧畬种芋子。兴曰。如何是佛法向上事。曰。接竹割松枝。兴拟进语。道公指愠曰。那位上座。因甚不问话。兴辄悟旨。已而具威仪。上方丈人事。愠才申问。被一喝。顿消积滞。即献一颂。道公深肯之。其颂曰。狗子佛性无。春色满皇都。赵州东院里。壁上挂葫芦。三人相庆曰。我等若以耳作眼。几赚一生。于是。三人俱嗣道公。聪兴乃服勤于紫箨。愠辞应明州灵岩。道公谓之曰。汝知瓦乎。联之千百。则有盖覆之功。汝知玉乎。露之径寸。却贻偷窃之患。与其碎玉以矫世。不若全瓦以济时。今古至人。惟得此而已矣。愠既出世。而元叟下知识。噩梦堂。铭古鼎辈。以为愠必酬元叟之香。俱遣使灵岩。厚为愠寿。愠开堂日。拈香曰。古人出世拈香。酬法乳也。今人出世拈香。酬世恩也。愠上座总不然。昔年行脚。到紫箨山中。参个老布衲。彼亦无法可授。我亦无法可受。只向无授受中拈出。供养竺元道和尚。不图报德酬恩。只要大家知委。梦堂。与径山旧法侣。闻之大惊。唯唯而已。愠居灵岩三载。迁居瑞岩。乃设三问勘禅流。不合即逐出。当时谓之瑞岩三关。其问曰。稳坐家堂。因甚主人翁不识。掀翻大海。掴碎须弥。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眼光烁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尽。因甚不见。三句内一句外。不涉两头。有人道得。拄杖子两手分付。又谓众曰。我者里。一切只是寻常。你若来弄机关誇好手。向毒蛇头上揩痒。猛虎项下解铃。拄杖未打汝在。何故有盘根错节。方可显利器。有银山铁壁。方可整钳锤。又曰。灵山奥旨。少室真传。日月不足喻其明。虚空不足喻其广。巍巍独运。荡荡无私。思之则差。议之则错。五千四十八卷。说食向人。一千七百葛藤。持蠡测海。在今诸方。莫不尽谓。驱其耕。夺其食。贵图宗风不坠。殊不知正是救汤进火。禦寒赠冰。山僧与么道。岂是压良为贱。取笑大家。臂三折而知医。人多阅而晓相。灵俐底。不用如何若何。便请单刀直入。扫荡搀抢。坐享太平。岂不快哉。少涉迟疑。白云万里。又曰。三教圣人。总在拂子头上。牵枝引蔓。说妙谈玄。儒者曰。吾道一以贯之。老者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佛者曰。惟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既各说有来由。未免称强称弱。且作么判断。使其声和向顺。形直影端。剖破人我藩篱。塞却无明窟穴。击拂云。二繇一有。一亦莫守。日午打三更。面南看北斗。愠居瑞岩。道价日高。湖江英俊。趋台者不绝。当是时。元主。崇尚我宗。凡林下染衣之叟。多受隆誉。愠。独体其师住山本色之操。尝作书与了堂一公。其书深切时弊。凡千百言。盖一与愠。同师竺元也。一日上堂曰。我此一宗。难为荷负。自非有驱耕夺食手段。放行把住机关。至于一进一退之间。未免贻笑作者。瑞岩在今两序进退。各得其宜。其进也。如耀世明灯。烛破历劫昏衢之暗。其退也。如潜渊老蚌。孕成不夜炤乘之珠。毗岚猛风。吹之不灭。五浊秽泥。汩之不昏。大众荷负既已得人。山怀正堪放下。且放下底事作么生。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拽杖独登松岩之顶上。有老屋数楹。为秋江禅师休老处。愠爱居焉。洪武七年。愠至京。固辞日本之请。帝喜之。留馆天界。朝士宋公濂辈。时称有道。每洗沐日。即至天界。击节道要。至不惬处。愠庄色曰。我家衲子。磨肩擦脚数十载。尚不柰何。公辈。安得草草图作口头人事耶。宋公叹服。是冬辞还。门人居顶。结翠山草堂迎愠。是时。大宗兴住持径山。知愠退休。以偈柬曰。万叠山牵一杖云。清流何处觅相分。漫拈紫箨冰风柄。笑里长飞虎豹群。愚庵亦以三偈柬曰。惺惺石上主人翁。一室高居太白峰。靖退只今非小节。知心未许石门聪。千里同风各暮年。任教沧海变桑田。独怜熊耳峰头月。昨夜虾蟆食半边。徒誇锦瑟与瑶琴。妙指方能发妙音。却忆鳌山深雪夜。弟兄倾尽岁寒心。宋公濂。尝遣书问。亦致偈曰。参禅第一要知宗。四海惟闻老恕中。白日青天轰霹雳。孽狐妖魅尽潜踪。愠亦喜宋公留心吾道。以偈答曰。语言浑不涉离微。抹过云门顾鉴咦。伸出玉堂挥翰手。倒拈秃帚画蛾眉。洪武十九年七月。说偈曰。七十八年。无法可说。末后一句。露拄饶舌。咄。端坐而化。日前遗嘱屏世礼。以骨灰散水竹间。用表无常。门人不敢守命。乃于翠山唐岙之原。建窣堵。以龛瘗焉。未久大宗兴禅师。亦坐化于径山。有遗偈曰。夫三十。妇六龄。毕竟偶不成。其木庵聪后住紫箨。晚应天童。 赞曰。温公出世。而径山法侣。觊其必嗣元叟。元叟辈。最尊风最盛。公终不就。何也。盖得处非易。故守之益坚。正当与感铁面之却佛印元。并案焉。聪兴二老。互相砥砺。而胜友渊源各行其道。又当与岩头雪峰等之。嗟乎。末法垄断名位货殖。师友读公行实。能不形消而骨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