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高级汉语词典》:客观事物  拼音:kè guān shì wù
特指有别于思想的外界事物
分类:客观事物
《國語辭典》:学问(學問)  拼音:xué wèn
1.求学所得的知识。《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无奈他虽有这一肚子学问,五河人总不许他开口。」《红楼梦》第七九回:「奶奶不知道,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誇呢。」
2.学与问。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求其放心》:「夫仁与义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
3.道理。如:「这件事看似简单,但里面的学问可大了。」《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國語辭典》:道心  拼音:dào xīn
1.发于义理之心。《书经。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史。卷四一○。列传。舒璘》:「杨简谓璘孝友忠实,道心融明。楼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
2.求道之心或悟道之心。唐。王建〈题东华观〉诗:「白发道心熟,黄衣仙骨轻。」唐。张说〈灉湖山寺〉诗:「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國語辭典》:真理  拼音:zhēn lǐ
真实不变的道理。唐。方干 游竹林寺诗:「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國語辭典》:假设(假設)  拼音:jiǎ shè
1.如果。《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也作「假定」。
2.凭空构想。宋。苏轼秦少游梦发殡而葬之者云是刘发之柩是岁发首荐秦以诗贺之刘泾亦作因次其韵〉:「涂车刍灵皆假设,著眼细看君勿误。」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一。假设之辞》:「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迹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
3.代为设置。唐。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4.科学家提出解释事象的主张而尚未證明的,称为「假设」。一经證明,便成为科学理论而不复是假设。也称为「假定」。
《國語辭典》:经验(經驗)  拼音:jīng yàn
1.实地体验。《西游记》第二六回:「菩萨道:『我这净瓶底「甘露水」,善治得仙树灵苗。』行者道:『可曾经验过么?』」《红楼梦》第四二回:「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过的都经验了。」
2.亲自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如:「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
《漢語大詞典》:眼根
佛教语。六根之一。指眼睛因接触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视觉和认识。《圆觉经》:“心清浄,故见尘清浄;见清浄,故眼根清浄。” 五代 齐己 《游道林寺四绝亭观宋杜诗版》诗:“高僧眼根静,应见客吟神。” 宋 陈师道 《次韵寄答晁无咎》:“眼根清浄尘不留,登伽过尽不回头。”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他一样有眼根,却从来不解五色六章,何为好看,何为不好看。”
《漢語大詞典》:当物(當物)
谓符合客观事物。管子·戒:“滋味动静,生之养也;好恶喜怒哀乐,生之变也;聪明当物,生之德也。”
《漢語大詞典》:取境
谓因客观事物的作用而产生某种意境。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六:“好色恶臭之不当前,人则无所好而无所恶。意则起念於此,而取境於彼。心则固有焉而不待起,受境而非取境。”
《國語辭典》:范畴(範疇)  拼音:fàn chóu
知识或思维的对象,经分析后所归之各大类,且可依之以成系统者。如:「他所说的话题,皆不出艺术的范畴。」
《國語辭典》:印象  拼音:yìn xiàng
感官受外界刺激而留存于心中的意象。如:「印象深刻」、「应徵面试时,要小心应对,留给老闆一个好印象。」
《國語辭典》:反映  拼音:fǎn yìng
1.指物体因光线反照,映射成像之意。如:「月夜里,小径上反映著一些疏疏落落的枝叶阴影。」清。袁枚〈游桂林诸山记〉:「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2.由某事物的一定状态和关系而产生与它相符的现象,称为「反映」。如:「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他个人生活体验的反映。」
3.将客观事物或实质状况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如实呈现或传达出来。如:「施政满意度的调查,是反映民情的方法之一。」「这部小说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
《國語辭典》:嗅觉(嗅覺)  拼音:xiù jué
人体或一些动物鼻腔上的黏膜有嗅细胞,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刺激嗅细胞,其神经冲动由嗅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嗅觉,能辨别物的香臭。也作「臭觉」。
《漢語大詞典》:揆格
谓对客观事物的量度推究。隋书·天文志上:“ 王蕃 所考,校之前説,不啻减半。虽非揆格所知,而求之以理,诚未能遥趣其实,盖近密乎?”
《國語辭典》:映像  拼音:yìng xiàng
由于光线的曲折反射作用而现出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