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68,分125页显示 上一页 73 74 75 76 77 79 80 81 82 下一页
五蕴实相
实法性
实无量
实物有
真实修行
不实修行
顺实礼
世流布真实义
方便流布真实义
净烦恼障真实义
净智慧障真实义
真实法轮
芭蕉生实
实体甚深
佛类词典(续上)
四实──一名四实五蕴实相
实法性
实无量
实物有
真实修行
不实修行
顺实礼
世流布真实义
方便流布真实义
净烦恼障真实义
净智慧障真实义
真实法轮
芭蕉生实
实体甚深
四实──一名四实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名谓先陀婆,四实谓水、盐、器、马。如是四法,皆同此一名,此是大王密语。经云: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心欲水时,口索先陀婆者,智臣善知王意,即以水奉之。索后三物,亦称先陀婆。智臣即以三物随意奉之。以譬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诸大乘经亦复如是。若说四无常,大乘菩萨应当善知,此是如来为诸众生说无常、苦、空、无我之相,今得證于涅槃解脱之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水〕,经云:若王欲洗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水。谓水无定性,在方器则方,在圆器则圆,以譬如来为诸众生说入涅槃,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众生修无常想也。
〔二、盐〕,经云:若王欲食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盐。谓盐味苦,以譬如来或说正法当灭,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众生多修苦想也。
〔三、器〕,经云: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器。谓器中本空,以譬如来或说空者是正解脱,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欲令众生修学空想也。
〔四、马〕,经云:若王欲游,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马。谓马由人策,不得自在,以譬如来或说我今病苦,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众生修无我想也。
(出涅槃经)
一名谓先陀婆,四实谓水、盐、器、马。如是四法,皆同此一名,此是大王密语。经云: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心欲水时,口索先陀婆者,智臣善知王意,即以水奉之。索后三物,亦称先陀婆。智臣即以三物随意奉之。以譬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诸大乘经亦复如是。若说四无常,大乘菩萨应当善知,此是如来为诸众生说无常、苦、空、无我之相,今得證于涅槃解脱之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水〕,经云:若王欲洗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水。谓水无定性,在方器则方,在圆器则圆,以譬如来为诸众生说入涅槃,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众生修无常想也。
〔二、盐〕,经云:若王欲食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盐。谓盐味苦,以譬如来或说正法当灭,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众生多修苦想也。
〔三、器〕,经云: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器。谓器中本空,以譬如来或说空者是正解脱,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欲令众生修学空想也。
〔四、马〕,经云:若王欲游,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马。谓马由人策,不得自在,以譬如来或说我今病苦,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众生修无我想也。
五蕴实相
【三藏法数】
(出大般若经)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之义。谓由积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也。实相者,真如无妄之理也。即此五蕴,而是实相之理,故名五蕴实相也。
〔一、色蕴实相〕,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相。(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受蕴实相〕,受即领纳之义。谓受是六根幻受,实是般若真空,即幻受而明真空,是名受蕴实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三、想蕴实相〕,想即思想之义。谓想是缘思幻想,实是般若真空,即幻想而明真空,是名想蕴实相。
〔四、行蕴实相〕,行即造作之义。谓行是造作幻行,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行而明真空,是名行蕴实相。
〔五、识蕴实相〕,识即分别之义。谓识是分别幻识,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识而明真空,是名识蕴实相。
(出大般若经)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之义。谓由积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也。实相者,真如无妄之理也。即此五蕴,而是实相之理,故名五蕴实相也。
〔一、色蕴实相〕,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相。(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受蕴实相〕,受即领纳之义。谓受是六根幻受,实是般若真空,即幻受而明真空,是名受蕴实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三、想蕴实相〕,想即思想之义。谓想是缘思幻想,实是般若真空,即幻想而明真空,是名想蕴实相。
〔四、行蕴实相〕,行即造作之义。谓行是造作幻行,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行而明真空,是名行蕴实相。
〔五、识蕴实相〕,识即分别之义。谓识是分别幻识,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识而明真空,是名识蕴实相。
实法性
【三藏法数】
谓一实之理,离虚妄相,本性平等,无有变易。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觉,是名实法性。
谓一实之理,离虚妄相,本性平等,无有变易。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觉,是名实法性。
实无量
【三藏法数】
谓涅槃佛性之理,譬如虚空,实无限量,一切菩萨不能量度,故名实无量。
谓涅槃佛性之理,譬如虚空,实无限量,一切菩萨不能量度,故名实无量。
实物有
【三藏法数】
谓五蕴等法成身,即是实有之物,故名实物有。(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谓五蕴等法成身,即是实有之物,故名实物有。(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真实修行
【三藏法数】
谓依佛所说,能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真实修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谓依佛所说,能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真实修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不实修行
【三藏法数】
谓不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不实修行。
谓不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不实修行。
顺实礼
【三藏法数】
谓礼佛时,身仪端正,而与正智相应,随顺实理,是名顺实礼。
谓礼佛时,身仪端正,而与正智相应,随顺实理,是名顺实礼。
世流布真实义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见火,终不言是水、是风;至于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虽假名立相,而称认皆同,是为世流布真实义。
谓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见火,终不言是水、是风;至于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虽假名立相,而称认皆同,是为世流布真实义。
方便流布真实义
【三藏法数】
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是为方便流布真实义。
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是为方便流布真实义。
净烦恼障真实义
【三藏法数】
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是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是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净智慧障真实义
【三藏法数】
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真实法轮
【三藏法数】
谓修中道实相之观,摧灭无明烦恼之业,而證一乘佛果,是为真实法轮。
谓修中道实相之观,摧灭无明烦恼之业,而證一乘佛果,是为真实法轮。
芭蕉生实
【三藏法数】
谓芭蕉本是危脆之物,若更开华生实,不久即枯死。以喻人身无常,亦不坚实,若更要求名誉,贪著利养,则自陷于罪,亦陷他人也。(此下三喻义同。)
谓芭蕉本是危脆之物,若更开华生实,不久即枯死。以喻人身无常,亦不坚实,若更要求名誉,贪著利养,则自陷于罪,亦陷他人也。(此下三喻义同。)
实体甚深
【三藏法数】
实体甚深者,谓如来所證实相理体,不空不有,非如非异,不可思议也。
实体甚深者,谓如来所證实相理体,不空不有,非如非异,不可思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