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赵德钧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五代幽州人。本名行实,后唐庄宗赐名李绍斌,后改今名。镇幽州凡十余年,甚有善政。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契丹兵至太原,末帝诏德钧击之。德钧迟疑不从,通款契丹,求立以为帝,仍许石敬瑭长镇太原。契丹不许,遂降焉。敬瑭至,迎谒马前,敬瑭不礼。寻卒于契丹。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九
德钧本名行实。幽州人。后唐庄宗赐姓名曰绍斌。累迁沧州节度使。同光三年移镇幽州。明宗即位。归本姓。始改名德钧。天成中加侍中。授东北面招讨使。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北平王。晋祖起义晋阳。末帝以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时范延光领兵于辽州。德钧欲并其军。奏请不从。乃遣使契丹。求立为帝。晋祖入立。契丹锁以入蕃。天福二年卒于契丹。
僧彦求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彦球。五代时僧,缙云人,俗姓叶。后梁贞明中受戒,初师景霄习律,后入闽,从长庆慧棱得禅法。归浙,住六通院,道望日隆。吴越王钱俶请其住功臣院,晚住杭州龙华寺,赐号实相得一大师。好营众事,常供千僧食。宋太祖建隆中卒于寺。
曹光实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1—985 【介绍】: 宋雅州百丈人,字显忠。少武勇,有胆气。嗣父曹畴蜀静南军使职,迁永平军节度管内捕盗游奕使。太祖乾德中随王全斌等平蜀,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太祖称为蜀中俊杰。预平交、广,征河东诸役。后任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李继迁诈降,于葭芦川遇伏战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初事后梁末帝于东宫,素以清直著名。末帝嗣位,数规谏,贬汝州副使。至州,自制一卧车,常于车中置酒一瓢,琴一具,书数卷,命小僮十余辈载入冲衢,四顾朗吟,观者多窃笑之。梁亡入蜀,后蜀孟昶知其贤,拜户部侍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字里不详。初事后梁末帝于东宫,以清直著名。末帝即位后,因直谏贬官郑州,再贬汝州副使。梁亡后,入成都。后蜀高祖孟知祥知其贤,拜户部侍郎。卒年不详。《十国春秋》卷五三有传。《鉴诫录》卷三录其诗2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如实,初事梁末帝,以直谏谪郑州,再贬汝州副使。梁亡,入成都。后蜀孟知祥知其贤,拜户部侍郎,卒。
林德实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宝九年太平兴国元年(976)任登州刺史。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吟窗杂录》作廷贯。五代南唐时诗僧。曾献诗于中主李璟,李璟以诗意寒薄,赐束帛而遣之。事迹见《诗话总龟》卷三引《诗史》。《全唐诗》存诗1联。
张俭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53 【介绍】: 辽南京析津人,字仲实。圣宗统和十四年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召见占奏三十余事,颇受圣宗重视。太平中,累官南院枢密使,拜左丞相,兼政事令。受遗诏辅立太子,加尚父,封陈王。在相位二十余年,衣唯䌷帛,食不重味。
卫居实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咸平三年(1000)任麟州知州。
周实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大中祥符七年(1014)任扬州知州兼安抚使。天圣三年(1025)任苏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6—1050 【介绍】: 宋应天府宋城人,字公实。嵇适子。仁宗天圣五年进士。授蔡州团练判官。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尚书兵部员外郎等职。皇祐二年,召入为翰林学士,未及拜而卒。谨厚笃学,有操守。张尧封尝从学文,后尧封女入禁中,甚被宠幸,求编次其父稿,并请为序,颖置之不理。
全宋文·卷四七七
嵇颖(九九六——一○五○),字公实,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人,适子。天圣五年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蔡州团练判官。景祐三年,以太子中允迁集贤校理,后历迁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尚书祠部员外郎。同修起居注,除知制诰,俄迁尚书兵部员外郎。皇祐二年八月召入翰林为学士,固辞,不允。九月十五日卒,年五十五。见张方平《知制诰嵇公行状》(《乐全集》卷四○),《宋史》卷二九八本传。
张孜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1064 【介绍】: 宋开封人,字济叔。初名茂实,避英宗讳改。内侍张景宗养子。以荫补官。累迁真定路兵马钤辖,历知莫、贝、瀛三州。以数抚谕平定兵乱功,传闻将有升迁,因而内外颇有疑议,言者请罢其兵权。后以罪罢知曹州。卒谥勤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臻(一○一四~一○九三),字伯祥,俗姓戴,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为浮山远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年十四出家,二十为大僧。后嗣东京净因大觉琏禅师。神宗召对,令主慧林、智海二刹。哲宗即位,诏至福宁殿说法,赐号净照禅师。元祐八年卒,年八十。工墨竹,与黄庭坚等善(《画继》卷五)。《禅林僧宝传》卷二六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道臻。字伯祥。福州古田戴氏子也。幼不茹荤。十四岁去上生院。持头陀行。又六年。为大小经论。置不读。曰。此方便说耳。即持一钵。走江淮。所参知识甚多。而得旨决于浮山远禅师。江州承天。虚席致臻。非所欲。而游丹阳。寓止因圣。一日行江上。顾舟默计曰。当随所往。信吾缘也。问舟师曰。载我船尾可乎。舟师笑曰。师欲何之。我入汴船也。臻云。吾行游京师。因载之。而北谒净因大觉琏禅师。琏使首众僧于座下。及琏归吴。众请以臻嗣焉。开法之日 英宗遣中使降香。赐紫方袍徽号。京师四方都会。有万好恶。贵人达官日填门。而臻一目之 慈圣上仙 神宗诏至庆寿宫。赐对甚喜。诏设高广座。恣人问答。左右上下。得未曾有。欢声动宫殿。赐与甚厚 神宗悼佛法之微。悯名相之弊。始即相国。为慧林智海二刹。其命主僧。必自臻择之。宿老皆从风而靡。高丽使三僧来就学。臻随根开悟 神宗上仙。被诏至福宁殿说法。诏道臻素有德行。可赐号净照禅师。臻为人渠渠静退。似不能言者。所居都城西隅。衲子四十馀辈。颓然不出户。三十年如一日。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殁。前尝语门弟净圆曰。吾更三日行矣。及期沐浴。更衣说偈已。跏趺而化。阅世八十。坐六十有一夏。臻性慈祥纯至。奉身至约。一布裙二十年不易。用五幅才掩胫。不多为丛褶。曰徒费耳。无所嗜好。乃能雪方丈之西壁。请文与可扫墨竹。谓人曰。吾使游人见之。心目清凉。此君盖替我说法也。初说法于庆寿宫。僧问。慈圣仙游。定皈何所。臻曰。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上悦以为能加敬焉。 赞曰。余至京师。尚及见之。时年已八十。褊首婆娑。面有孺子之色。取次伽梨。曳履送客。可画也。黄鲁直题其像曰。老虎无齿。卧龙不吟。千林月黑。六合云阴。远山作眉红杏腮。嫁与春风不用媒。老婆三五少年日。也解东涂西抹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臻。传四明法智之道。初住金山龙游。侍读吴公倅都。闻师名。革兴教禅居请主之。学者朋来。师每讲次。会文集义。贯穿始终。浙西台学大振自南屏始。尝述二偈赞妙宗钞曰。佛许六即辨。蛣蜣何不通。知一不知二。失西又失东。三十若果成。一切皆常乐。蛣蜣不究竟。诸佛断性恶。后与净觉岳公辨教门。陈词有司。乞筑高台。竖赤幡。仿西竺圣师与外道角胜。以幡标显处。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府尹杜而不从。闻者凛然。初吴公多于休沐请讲。盛服止阃外。师未登座不辄入。东坡云。与师语群集。有所遗忘。师则应口诵之。衮衮不休。东坡祭辨才文云。讲有辨臻。即谓师也。崇宁中谥实相。 赞曰。 维南有山  天设翠屏  师讲其下  鬼神来听 法战之勇  气肃千兵  坡言不泯  尚为典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全宋诗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历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七三
周惇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少孤,养于外家。仁宗景祐中,以舅父郑向荫补试将作监主簿,授洪州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郴州郴、桂阳二县令。知洪州南昌县,签署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永州,摄邵州事。熙宁中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移知南康军,自请分司南京而归。六年六月卒,年五十七。嘉定中赐谥曰「元」。喜谈名理,精于《》学,程颢、程颐从之学,为宋代理学开山之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见朱熹《濂溪先生事实记》,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刻《濂溪集》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6 【介绍】: 宋陕州夏县人,字君实。司马池子。少聪颖好学,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累官知谏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兼侍读学士。极力反对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数与安石、吕惠卿等辩论,因出知永兴军。神宗熙宁四年,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专修史书,绝口不论时事。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为门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起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复旧制。在相位八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初编撰战国至秦二世历史为《通志》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成书。另有《温国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全宋诗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谥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为一卷。
词学图录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存词三首,见《苕溪渔隐丛话》及《阳春白雪》。
全宋文·卷一一七二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甲科。历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累迁开封府推官,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仁宗未立嗣,数上疏谏言。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除御史中丞,权知审官院。王安石行新政,光持异议,与安石数论辩于帝前。由是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凡十五年。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为门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力废新政。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考异》三十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涑水纪闻》十卷等,并注释《》、《孝经》、《老子》、《法言》、《太玄》等。见苏轼《司马文正公光行状》(《东坡集》卷三六),《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79 【介绍】: 宋赵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绶子。仁宗宝元二年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出签书集庆军判官。任编修官,预修《新唐书》。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编修《仁宗实录》,判太常寺。神宗时,历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藏书三万卷,熟于朝廷典故,著书甚多。有《春明退朝录》、《长安志》,辑《唐大诏令集》等。
全宋诗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仁宗时以父荫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后充编修官,预修《唐书》。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诰、判太常寺。后出知绛州,寻召还,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录》三卷、《长安志》二十卷。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镇《宋谏议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天圣三年,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宝元二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第。仁宗朝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平、亳州,累迁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熙宁中,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赠礼部侍郎。敏求学识博洽,著述甚丰。尝奉诏修《两朝正史》,预修《新唐书》,补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百四十八卷,辑《唐大诏令》百三十卷,另著有《书闱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东观绝笔集》二十卷、《东京记》三卷、《閤门仪制》十三卷、《长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录》二卷(存)等。见范镇《宋谏议敏求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苏魏公集》卷五一《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附子敏求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