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精神 拼音:jīng shén
1.天地万物的灵气。《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2.心神、神志。《儒林外史》第五回:「精神颠倒,恍惚不宁。」《红楼梦》第二五回:「精神渐长,邪祟稍退,一家子才把心放下来。」
3.思想或主义。如:「民主精神」、「科学精神」。
4.气力、精力。《汉书。卷五一。邹阳传》:「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红楼梦》第六回:「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
5.心理学上指意识、思维或一般的心理状态。相对于物质或肉体而言。
2.心神、神志。《儒林外史》第五回:「精神颠倒,恍惚不宁。」《红楼梦》第二五回:「精神渐长,邪祟稍退,一家子才把心放下来。」
3.思想或主义。如:「民主精神」、「科学精神」。
4.气力、精力。《汉书。卷五一。邹阳传》:「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红楼梦》第六回:「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
5.心理学上指意识、思维或一般的心理状态。相对于物质或肉体而言。
《漢語大詞典》:鲁卫(魯衞)
(1).语本《论语·子路》:“ 鲁 衞 之政,兄弟也。”后以“鲁衞”代称兄弟。 唐玄宗 《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 鲁 衞 情先重,亲贤爱转多。”
(2).比喻情况类似、实质相同。 明 李贽《战国论》:“乃 曾子固 自负不少者也,咸谓文章本於‘六经’矣,乃讥 向 ( 刘向 )自信之不篤,邪説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 鲍 ( 鲍彪 )与 吴 ( 吴师道 )亦 鲁 衞 之人矣。”
(3).泛指礼义之邦。 宋 苏轼《答丁连州启》:“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难復见 鲁 衞 之士,而况清时雅望、令德高标,固已闻名而自惭。” 清 钱谦益 《锡山赵太史六十序》:“太史强学束脩,道明德立,布衣蔬食,卓肰以古人自命,而贤士大夫望其羽仪,以为此邦今之 鲁 衞 , 忠定 、 忠宪 之后犹有人焉。”参见“ 鲁衞之政 ”。
(2).比喻情况类似、实质相同。 明 李贽《战国论》:“乃 曾子固 自负不少者也,咸谓文章本於‘六经’矣,乃讥 向 ( 刘向 )自信之不篤,邪説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 鲍 ( 鲍彪 )与 吴 ( 吴师道 )亦 鲁 衞 之人矣。”
(3).泛指礼义之邦。 宋 苏轼《答丁连州启》:“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难復见 鲁 衞 之士,而况清时雅望、令德高标,固已闻名而自惭。” 清 钱谦益 《锡山赵太史六十序》:“太史强学束脩,道明德立,布衣蔬食,卓肰以古人自命,而贤士大夫望其羽仪,以为此邦今之 鲁 衞 , 忠定 、 忠宪 之后犹有人焉。”参见“ 鲁衞之政 ”。
《漢語大詞典》:质文(質文)
(1).谓其资质具有文德。《国语·周语下》:“ 文王 质文,故天祚之以天下。” 韦昭 注:“质文,其质性有文德也。”《太平御览》卷四七六引《晋中兴书》:“﹝ 应詹 ﹞弱冠知名,太宰 何邵 见而称之曰:‘质文之士也。’”
(2).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文著於质,质不居文,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3).质朴与华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鐃歌》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可解,须斟酌浅深质文之间。” 章炳麟 《文学说例》:“语言文字之繁简,从于社会之质文,岂不信哉。”
(2).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文著於质,质不居文,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3).质朴与华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鐃歌》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可解,须斟酌浅深质文之间。” 章炳麟 《文学说例》:“语言文字之繁简,从于社会之质文,岂不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