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杨瑰宝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六年(1091)任两浙路转运判官。绍圣三年(1096)任黄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徐州人,字荆山。哲宗绍圣四年进士。为吴县主簿。从陈师道学诗,为叶梦得所称。
全宋诗
寇国宝,字荆山,徐州(今属江苏)人。从陈师道学。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石林诗话》卷中、《宋史》卷四四五)。授吴县主簿(清乾隆《徐州府志》卷一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保昌(今南雄)人。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依止七年,乃辞。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闻见淹博,机辩绝伦。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生何氏。南雄保昌人也。依香林寺法恩。试所习。得度具戒。年三十。始游方。依黄龙晦堂禅师。久之有悟献颂。晦堂曰。得道易。守道难。守道犹在己。说法为人难。吾宗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向后自看。师复立成一颂。有刹刹尘尘。奉此身之句。晦堂可之。去游江浙。遍叩宗匠。退归庐山。见真净禅师问。甚处来。曰。下江。净曰。将得什么来。曰。和尚要什么。净曰。一切要。师提起坐具。净曰。闲家具。曰。莫要急切底么。净曰。试拈出看。师摵一坐具。净骇异之。会死心出世。灵源走书。招之俾辅佐。死心师奇。厖福艾刚。严有识度。凡死心由翠岩。再住云岩。迁黄龙。师皆在焉。率居第一座。分席接衲。与死心周旋。垂二十年。闻见淹博。机辩绝伦。政和五年。死心去世。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开法唱晦堂之道。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师上堂曰。昨日林间为野客。今朝堂上住持人。放开捏聚全由我。万像之中独露身。越明年谢院事。结茅寺侧。自号草堂。久之再住。上堂曰。掩息茅堂过六冬。心忘境寂万缘空。不知幻业从何起。依旧令教振祖风。建炎末。避地临川。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迁疏山。绍兴五年。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乃遂闲居。然接物无勌。学者奔趋。之唯恐后。道价遂为天下第一。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患不能致。会枢密徐山过洪。相与虚泐潭以起。师时年八十有三。辞避甚力。而敦请之。礼有加。不获已而赴。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倾城拥观。叹未曾有。及居泐潭。学者不约而自治。不化而自行。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至自远方者五千指。军兴之后。丛林未有若此之盛。十二年正月晦日。出衣盂唱之。付以后事。明日端坐而化。住世八十有六。坐六十夏。烬馀目睛不坏。灵骨舍利。塔于黄龙。每对重客。或语以世故。则张目直视。久乃厉声曰。老僧耳重。及受参入室。应机酬酢。电击星驰。虽初机学者。且莫咨扣。未始有厌色。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其弘道力法。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9—1110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国宝。哲宗绍圣间进士。历吉州司理、常熟县丞,所至以廉介称。坐上书言事削官,入元符党籍。官终会稽县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兴元府唐固梁氏子。生始幼见佛像辄笑。童牙不喜闻酒胾。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师膺门酬酢。始老成。时年八岁。即辞父母。愿从普。归授以法华经。伊吾即上口。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以籍名失后度。师艺精。坐年少。不得奏名。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普腊高。应对领略。师侍其傍。伸辩详明。进止可喜。范公欲携与俱西。师辞曰。登山求玉。入海求珠。人各有志。本行学道。世好非素心。范公阴奇其语。度以为僧。剔发。既往依梁山乘禅师。呵曰。驱乌未受戒。敢学佛乘乎。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乘大惊。师笑曰。虽然敢不受教。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遍游成都讲肆。唱诸部纲目。即弃去曰。吾不求甚解去。师昙演佳其英特。抚之曰。汝法船也。南方有大开士。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可往求之。师拜受教。与同学志恭。诣大沩。久之不契。乃造九峰见真净。问曰。甚处来。曰。兴元府。问。近离甚处。曰。大仰。问。夏在甚处。曰沩山。真净展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师罔然。真净呵曰。适来句句。无丝毫差错。灵明天真。才说个佛手。便成隔碍。病在什么处。师曰不会。净曰。一切见成。更教谁会。师服膺。就弟子之列馀十年。所至必随。真净晚居泐潭。师一日举杖决渠。水溅衣。因大悟。走叙其事。真净骂曰。此中乃敢用藞苴邪。自是迹愈晦。而名愈著。待制李景直守豫章。仰其风。请开法于云岩。未几。殿中监范公帅南昌。移居泐潭。师辞辩注射。迅机电扫。衲子畏而慕之。槌拂之下。常数千指。自号湛堂。每曰。我只畜一条拄杖。佛来也打。祖来也打。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如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师云。未得人事。上座近离甚处。曰。庐山归宗。师云。宗归何处。僧曰。嗄。师云。虾蟆窟里作活计。僧云。和尚何不领话。师曰。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僧云。是。师曰。驴前马后汉。问。第二上座近离甚处。僧曰。袁州。师云。夏在甚处。曰。仰山。师曰。还见小释迦么。僧云。见。师曰。鼻孔长多少。僧拟议。师云。话堕阿师。问。僧你来作么。曰。特来问讯和尚。师云。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僧云。和尚莫暪人好。师曰。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脚跟下走过。僧无语。师云。却是阇梨谩老僧。僧云。有口道不得时如何。师云。洞庭湖里倒撑船。云居先驰到。师问。未离欧阜。文彩已彰。既到宝峰。如何吐露。驰云。目前有路。师举起书云。既是云居底。为甚在宝峰手中。驰云。兵随印转。将逐符行。师云。下坡不走拍一拍。驰拟议。师曰。想先驰只有先锋。且无殿后。一日法堂上逢首座。便问。自甚么处去。座云。拟与和尚商量一事。师云便请。座曰。东家杯柄长。西家杓柄短。师云。为甚拈起。巩县茶瓶。却是饶州瓷碗。座云。临崖看浒眼。特地一场愁。师云。达磨大师叶屈。座吐舌而退。师在分宁。遇死心和尚。问。你此回到山里么。师云。须去礼拜师兄。心云。你来时善看方便。师曰何故。心云。我黄龙路滑。师云。曾跶倒几人来。心云。你未到黄龙。早脚涩也。师云。和尚何得闭门相待。死心又问。准老你安许多僧。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你毕竟将何为人。师云。因风吹火。心云。乱糺作么。师云。从来有些子。师却问。和尚山中安多少众。心云。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师云。师子窟中无异兽。心云。你来时也须照顾。师云。也待临时。心云。临时作么生。师云。唤来洗脚。心云。你川僧家开许大口。师云。准上座从来如此。心云。三十年弄马骑。问僧。乡里甚处。云青州。师云。近离甚处。云云居。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僧无语。师却问傍僧云。你道得么。僧云。某甲道不得。却请和尚道。师云。向北驴似马大。僧云。与么那。云。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僧便喝。师云。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问。看什么经。曰。金刚经。师云。经中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否。僧云。是。师云。为什么云居山高。宝峰山低。僧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师曰。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僧云。和尚又作么生。师云。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问。你还会也未。僧云。不会。师曰。左青龙右白虎。僧云。久向宝峰。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师乃点指云。上座今日不好。僧云。老汉败阙也。师云。路逢剑客须呈剑。师问僧。安乐么。僧云。无事。师云。你大有事在。曰。未审某甲有甚事。师云。近日上蓝金刚兴。天宁土地相打。僧无语。师云。元来无事。问僧。如何是上座得力处。僧便喝。师云。好好相借问。何得恶发。僧又喝。师云。元来是作家。僧以坐具便打。师低头。嘘一声。僧云。放过一著。师云。遮里不可放过。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众欲散。忽问僧。明来明打。暗来暗打。你作么生会。僧便喝。师云。点即不到。僧又喝。师云。到即不点。僧云。忽遇不明不暗来时。又作么生。师云。今日天寒。且归堂向火。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今日上堂揣腹搜胸。总思量不就。而今临时逼节。事出急家门。遂拈起拂子云。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且权将供养大众。乃掷下云。竹根棕叶麻绳击。样度天然别一家。政和五年夏六月。𥨊疾。首座问。和尚近日尊位如何。师云。跛驴上壁。座云。和尚也好吃一服药。师云。朽木搭桥。座云。也知和尚不解忌口。师云。你作么生。座拟进语。师云。你也好吃一服药。以七月二十二日。更衣说偈而化。阅世五十五。坐三十五夏。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丞相张无尽制其碑。谏议洪驹父叙语录。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其高道硕德。可想见矣。 赞曰。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出关走江淮。阅三十年。参一十八人善知识。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诚哉斯言。盖真正宗师。考其全才。如此之难。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固已光明于世。独湛堂开法日浅。未有继其高躅者。然览其遗编。想其𮌎次。信馀子未易跂及也。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抑知言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祥(一○六二~一一三二),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俗姓傅。住隆庆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大沩真如慕哲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七十一。《嘉泰普灯录》卷八、《僧宝正续传》卷四、《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景祥。建昌南丰傅氏子。父翼终。信州永丰令。母上官。梦入王室方暑。得壶浆饮之。如甘露。已而孕。又诸父梦。绛幡皂纛。拥一伟丈夫。至其家。称塞上将军。翌日而育。师因以塞上翁名之。少警敏嗜学。务记览。于书无所不窥。永丰公亡。追悼罔极。非出世间法无以报。即志舍家。会沙门有琦。说法于灵鹫。往听之。豁有省。遂依之落发具受。遍参知识。最后见大沩哲禅师。资缘契会。遂执侍焉。随入京师。哲公去世。负其骨归葬沩山。夜梦梵僧丈馀。授以法句。义甚微妙。师得之研味。心法盆明。归临川。得古屋数楹于人境之外。闭影不交人事者十年。大观中。同参自遵住东林。厚礼致之。命居第一座。分席接衲。未几泐潭虚席。南昌守张司成。雅闻师高道。勤请至。使者四往返。师坚卧不答。因属九江守津遣。乃始赴命。初大沩嘱师。年五十乃可师人。至是五十有四矣。及居泐潭宗风大振。衲子常五千指。规度严明。礼数雍穆。四方翕然推重。至禀承之。以为丛林华彩焉。示众曰。凡为善知识。应机利物。须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则缁素不分。邪正不辨。不堪与人天为眼目。不能决断是非。如车单轮。如鸟只翼。不能高飞致远。何谓十智同真。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参。四同真智。五同遍普。六同是非。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诸禅老。祖师言句。横且十方。天下老僧机缘不少。那一句语。是同一质同大事。什么处是同生杀。乃至同得入于此。拣辨得出。方有衲子。本色公验不为流俗。阿师于此未明无辨。验诸方眼目。不识学者病源。病源不识。则不断疑根。疑根不断。是谓生死根本。放幞不著处。不遇咬猪狗手脚。便将寻常知解劈头罩却。劈脚击住。谓祖佛出来。无过于此。久参高士。相共證明。晚学初机无待﨟岁穷年。却顾己躬。一无所是。则追悔不及也。师居泐潭。垂十年。道望闻于京师。宣和中。有旨。移金陵之蒋山。未几迁九江圆通。岁馀江西帅将夺之主黄檗。师知之。遁入同安山中。二刹迹至其所。争迎致。竟为黄檗得之。建炎末。退归泐潭。庵于秀峰。因以为号。卜终焉计。会期马南渡。避地天台。绍兴二年。从闽帅。大吉山之请。行未越境。为范丞相挽留。奏居鸿福。先是高庵禅师受鸿福命。未及入寺而化。师与高庵。素厚善。迨继其后居浮山。相距未阅月。即示疾。出古衲并书。付其嗣法德升。十月七日。趺坐告众而逝。寿七十一。腊五十二。阇维。目睛及数珠不烬。舍利葬本山。分其半塔于秀峰。初真点𮌎。以迈往不羁之度。超放自如。及其嗣法真如。则玉立峭峙。行深履高。生未尝以帛为衣。胁不至席者。逾四十年。师继其道。律己尤严。凡丛林规范。诸方所不能行者。师优为之。生不积馀长。殁无完衣。或欲为求章服名号者。则谢绝之曰。借使持来。政堪天明作枕耳。其法语偈句。辞致浑厚。奄有作者之风焉。 赞曰。初秀峰在灵鹫。为童子时。闻二老宿夜语。举古德偈云。征轮轧轧过江南。暂把微躯寄泐潭。秦岭烟沙犹未息。月明空锁定僧庵。即感悟泣下。老宿问故。答曰。比梦中得此偈。当是前身所为者。老宿曰。审尔他日。必为泐潭主人。其后秀峰由泐潭避地天台。终于韶国师庵。果如其言。教称凡报土。皆宿习愿力所现。举有定分。岂不然哉。世以庸妄。相乘区区。苟合于声利之末。虽者且死。而莫之安分者。其闻秀峰之风。益可愧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 【介绍】: 宋开封人,字宝臣。自卒伍补官。金兵围汴京,为京城四壁都巡检使。高宗建炎初,加御营司都统。金兵自山东趋扬州,琼避其锋,引兵至寿春府,被讥为不敢杀敌,遂怒而纵兵入城杀掠。苗刘之变时,与苗傅书问往来,不肯进兵讨伐,为吕颐浩、张浚合谋诛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入清凉寺为僧。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释归。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工诗,善画梅竹。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服勤四年,南归庐山依克文,又随克文迁洪州石门。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三年五月被赦还。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间四年。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德洪。字觉范。筠州新昌喻氏子。年十四。父母并月而殁去。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十九试经。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依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博观子史。有异才。以诗鸣京华。搢绅间。久之南归。依归宗真净禅师。研究心法。随迁泐潭。凡七年。得真净之道。辞之东吴。历沅湘。一日阅汾阳语。重有发药。于是𮌎次洗然。辨博无碍。崇宁中。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久亡其一。师至以诗嘲之。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丐归寺中。因得之。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未阅月为狂僧诬。以度牒冒名。旁连讪谤事。入制狱。锻鍊久之。坐冒名。著逢掖。走京师。见丞相张无尽。特奏得度。改今名。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号宝觉圆明。自称寂音尊者。未几坐交张郭厚善。张罢政事。时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当轴者嫉之。谓师颇助其笔削。政和元年十月。褫僧伽黎配海外。三年春。遇赦。归于江西。是冬复證狱于并州。明年得还。往来九峰洞山。野服萧散。以文章自娱。将自西安入衡湘。依法属以老。复为狂道士。执以为张怀素党。下南昌狱。治百馀日。非是会赦免。归湘西之南台。仍治所居。榜曰明白庵。自为之铭。其叙曰。予世缘深重。夙习羁縻。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交游多讥诃之。独陈莹中曰。于道初不相妨。譬如山川之有烟云。草木之有华滋。所谓秀媚精进。予心知其戏。然为之不已。大观元年春。结茅于临川。名曰明白。欲痛自治。也莹中闻之。以偈见寄曰。庵中不著毗耶座。亦许灵山闻法人。便谓世间憎爱尽。攒眉出社有谁嗔。于有堤岸辄决。又复衮衮多言。然竟坐此得罪。出九死而仅生。恨识不知微。道不胜习。乃收召魂魄。料理初心。而为之铭曰。雷霆发声。万国春晓。闻者不言。心得意了。木落霜清。水归汰在。忽然震惊。闻者骇怪。合妙日用。如春雷霆。背觉合尘。如冬震惊。万机休罢。随缘放旷。尚无了知。安有倒想。永惟此恩。研味其旨。一庵收身。以时卧起。语默不昧。丝毫弗差。蒙杂而著。随孚于嘉。于是覃思经论著义疏。发挥圣贤之秘奥。及解易。作僧宝传成。抚而叹曰。冒障海极。并门间关。万死而不毙。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世有贤者。当知我矣。将负之入京。抵襄阳会难。渊圣登极。大逐宣和用事者。诏赠丞相商英司徒。赐师重削发。还旧师名。未几国步多艰。退游庐阜。建炎二年夏五月。示寂于同安。阅世五十有八。门人建塔于凤栖山。师之才章。盖天禀然。幼览书籍。一过目。毕世不忘。落笔万言。了无停思。其造端用意。大抵规模东坡。而借润山谷。至于出入禅教。议论精博。其才实高。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不可及也。与士大夫游。议论衮衮。虽稠人广座。至必奋席。初在湘西。见山谷。与语终日。不容去。因有诗赠之。略曰。不肯低头拾卿相。又能落笔生云烟。其后山谷过宜春。见其竹尊者诗。咨赏。以为妙入作者之域。颇恨东坡不及见之。著林间录二卷。僧宝传三十卷。高僧传十二卷。智證传十卷。志林十卷。冷斋夜话十卷。天厨禁脔一卷。石门文字禅三十卷。语录偈颂一编。法华合论七卷。楞严尊顶义十卷。圆觉皆證义二卷。金刚法源论一卷。起信论解义二卷。并行于世。 赞曰。丞相张无尽称觉范。盖天下之英物。圣宋之异人。然古之高僧。以才学名世。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觉范少归释氏。长而博极群书。观其发挥经论。光辅丛林。孜孜焉。手不停缀。而言满天下。及陷于难。著逢掖出。九死而仅生。垂二十年。重削发。无一辞叛佛而改图。此其为贤者也。然工呵古人。而拙于用己。不能全身远害。峻戒节以自高。数陷无辜之罪。抑其恃才。暴耀太过。而自取之邪。尝自谓。识不知微。道不胜习者。不独为洪实录。亦以见其自欺焉。惜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钭元珍(一○七一~一一四○),字宝荣,绍兴(今属浙江)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累官兵部左侍郎。事见清光绪《三洲大源钭氏宗谱》卷三。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42 【介绍】: 宋高密人,徙居潍州北海,字叔厚,一字处厚。徽宗政和八年进士。自幼聪颖,十岁能为邑人作墓铭。调淄县主簿,为太学正,迁博士,摄给事中。高宗南渡,授中书舍人,知漳、明州。累除翰林学士。所撰诏命数百,文简意明。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适金人入侵,督缮城郭,厉甲兵,用心劳苦。后退居台州。平生廉俭寡欲,潜心辞章,洞晓音律。有《北海集》。
全宋诗
綦崇礼(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高密(今属山东)人,后徙北海(今山东潍坊)。登徽宗重和元年(一一一八)上舍第,调淄县主簿。召为太学正,迁博士。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起居郎兼权给事中,拜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一)。四年,除试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未几出知漳州(同上书卷三三、三八)。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同上书卷五六)。四年,拜翰林学士,进兼侍读、兼史馆修撰,寻出知绍兴府(同上书卷七五、七八)。五年,罢,退居台州。十二年卒,年六十。有《北海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三十六卷(其中诗一卷),另《兵筹类要》十卷,附录三卷。《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綦崇礼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酌校他书所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三八
綦崇礼(一○八三——一一四二),字叔厚,世称北海先生,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县)人。幼聪颖,入太学。登政和八年上舍第,调淄县主簿,改太学正,迁博士、秘书省正字。建炎二年,除尚书工部员外郎,寻为起居郎,摄给事中。三年,拜中书舍人。明年,兼权直学士院,除吏部侍郎。求外,拜徽猷阁直学士、知漳州,移明州。绍兴二年,复为吏部侍郎,移兵部,直学士院,俄除翰林学士。后又兼侍读、史馆修撰。四年,换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期年丐闲,三任观祠。十二年八月卒,年六十。崇礼工文辞,气格天然浑成。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诏命数百篇,明白洞达,为世称道。著有《北海集》六十卷、《兵筹类要》十卷(存)。见《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七及《宋史》三七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代州人。为五台山僧正。钦宗靖康之季,与其徒习武事于山中。钦宗召对便殿,寻还山,益聚兵助讨。州破,力战被执,坚拒金酋诱降,怡然受戮。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真宝。五台山僧也。学道能外死生。靖康之扰。与其徒习武事于山中。钦宗召对便殿。宝感激还山。益聚众习武。州不守。敌众大至。宝悉力拒之不敌。寺舍焚毁。僧徒逃散。酋下令。生致真宝。宝至。抗辞无扰。使郡守刘騊。诱劝百方。终不顾。且曰。吾佛制戒。吾既许宋皇帝以死。岂以力屈食吾言也。但速杀我。遂怡然受戮。北人闻者。无不叹异。
释法道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初依真戒大师安恭出家,继趋京师业唯识百法。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五年,赐号宝觉大师。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法道上疏力争,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临安。绍兴元年,高宗召见,嘉其强直,改名法道,特赐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迁住庐山东林寺。绍兴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人天宝鉴》。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法道。旧名永道。顺昌毛氏。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及传圆顿戒法于圆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黥流道州。后七年还僧。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绍兴间赐对。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师曰。虽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这僧到老倔强。计自便。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论辨。卒获改正。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永道。顺昌毛氏子也。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及传圆顿戒法于元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大师。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上书曰。自古佛法。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魏太武崔浩。灭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兴之。周武卫元嵩。灭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贬死。隋文帝大兴之。唐武宗。赵归真。李德裕。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诛。德裕窜死。宣宗。大兴之。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译经试僧。大兴佛法。成宪具在。虽万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为惊世之举。陛下。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周武为铁狱之囚乎。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此皆前监可观者。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而违祖宗之法乎。书奏。上大怒。命下黥流道州。蔡京。从容为上言曰。天下佛像。非诸僧自为之。皆子为其父。臣为其君。以祈福报恩耳。今大毁之。适足以动人心。恐非社稷之利也。上意。为之少回。未几。灵素事败。放归赐死于道。复教。师量移近郡。寻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禅院。赐名法道。以旌护法。师之谪道州也。郡守僚属。皆先梦佛像荷枷入城。既而师至。皆善待之。时军民多病。师咒水饮之。无不愈者。求者益多。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师既还。道人如失恃怙。及二帝北狩。康王即位。东京留守宗泽承制。命师住左街天清寺。补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为国行法。护佑军旅。师往淮颖。劝化豪右。出粮助国。军赖以济。后奉诏随驾。陪议军国事。上欲加以冠冕。师力辞。诏加圆通法济大师。一日上从容谓师曰。上皇为妖人所惑。毁师形服。朕为师去此黥涅。师对曰。上皇御墨不忍毁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强。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论辩。卒获改正。绍兴五年。大旱。诏师入内祈雨。结坛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鲜鲫。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诸江。使未回而雨已洽。上大悦。赐金钵。上以国用不足。敕天下僧道。纳清閒钱。师致书于省部。极论其非。伤大体而阻善化。言虽不行。势亦少戢。绍兴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阇维。舍利无数。塔于九山九里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1154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亨仲,号北山。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秦桧所荐,不敢言和议之非。后充陕西分画地界使,金欲尽取阶、成、岷、凤、秦、商六州,刚中力争不从。改四川宣抚副使,选将屯守,蠲去杂税,治理有方。桧怒其专擅,罢官,责居桂阳军,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又徙封州。有《西征道里记》、《北山集》等。
全宋诗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汉章,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授温州军事判官。六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九年,为枢密行府参谋出谕京陕,归除权礼部侍郎,寻兼详定一司又兼权刑部侍郎。十年,除试礼部侍郎。十一年,擢枢密都承旨,为川陕宣谕使。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忤秦桧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阳居住,徙复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事见本集卷末附录郑良嗣《郑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七○有传。 郑刚中诗,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金华丛书》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凤丹据康熙重刻本(简称金华丛书本)及《两宋名贤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八九一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绍兴二年进士及第。授温州军事判官。八年九月,任监察御史,同年十一月迁殿中侍御史。九年三月,充枢密行府参谋官。十一年四月,为宝文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刚中初为秦桧荐于朝,桧主和议,刚中不敢言。金归所占地,被桧遣为宣谕司参谋官;及还,除礼部侍郎、川陕宣谕使。改四川宣抚副使。治蜀有方,曾奏蠲杂征,请减成都府路对籴及宣抚司激赏钱。又屯兵营田,选将授任。秦桧怒其专擅,责桂阳军居住。绍兴十八年十一月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二十四年五月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文集》、《周易窥馀》、《经史专音》、《左氏九六编》等。见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北山文集》卷末),《宋史》卷三七○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0—1138 【介绍】: 宋洛阳人,祖籍眉州青神,字去非,号简斋。陈希亮曾孙。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充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金兵破开封,避乱南下。高宗绍兴元年至行都绍兴,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工诗,初学黄庭坚、陈师道,后师杜甫,抒写家国之感,伤时恨别,悲壮苍凉。后人推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亦能词。有《简斋集》、《无住词》。
全宋诗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为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复为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为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陈与义诗,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为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旧说宋刻,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为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编为三十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陈与义(1090-1139) 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有《简斋集》、《无住词》。
全宋文·卷三九八五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又号无住道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历太学博士、著作佐郎等。靖康之乱,避地襄汉,辗转湖湘广闽。绍兴元年,召至行在所,除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出知湖州,复入为给事中,中书舍人,除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拜参知政事。八年卒,年四十九。与义工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有盛名于世。著有《简斋集》(存)、《无住词》(存)、《陈简斋内外制》(佚)。见张嵲《陈公资政墓志铭》(《紫微集》卷三五),《宋史》卷四四五本传,《遂初堂书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70 【介绍】: 宋温陵人,后徙潮州,字元龟。高宗建炎初,廷试第二,差监登闻鼓院,奉祠。赵鼎谪潮州,日从讲学。后知连州,张浚亦谪居,命其子栻与讲学。孝宗时,迁礼部侍郎、谏议大夫,上疏劾汤思退主和误国罪,改兵部侍郎,官终礼部尚书。
全宋诗
王大宝(一○八九~一一六五),字元龟,潮州(今属广东)人。高宗建炎初进士,授南雄州学教授,移病归。差监登闻鼓院,主管台州崇道观。知连州、袁州。进《》、《》、《易解》,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除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二十六年,出知温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七五)。提点福建、广东刑狱。孝宗即位,除礼部侍郎,擢右谏议大夫。因忤汤思退,提举太平兴国宫,寻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为礼部尚书。议者劾其乞复行钱非是,仍致仕,寻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全粤诗·卷二七
王大宝(一○八九 — 一一六五),字元龟。海阳(今潮州)人。宋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廷试进士第二,授南雄州教授,移病归。差监登闻鼓院,主管台州崇道观,复累年。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起知连州,后移袁州。进《》、《》、《易解》,绍兴二十五年除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翌年,出知温州,提点福建、广东刑狱。宋孝宗即位,除礼部侍郎,擢右谏议大夫。力赞张浚恢复之议。未几,以忤汤思退,以敷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寻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为礼部尚书。言官劾其乞复免行钱非是,诏致仕。寻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八六、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七有传。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八四
王大宝(一○九四——一一七○),字元龟,潮州揭阳(今广东揭阳)人。建炎初廷试第二,授南雄州教授。差监登闻鼓院,奉祠,起知连、袁州。时赵鼎、张浚谪居,大宝日与游从讲学。除国子监司业兼崇政殿说书。出知温州,提点福建路刑狱,改广东。孝宗立,除礼部侍郎,擢右谏议大夫,徙兵部侍郎。力请致仕,乾道初起复礼部尚书。六年卒,年七十七。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五,《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四,《宋史》卷三八六本传,《宋史新编》卷一四三,《南宋书》卷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