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45,分143页显示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楼宝( 道成 广宁县伯 )
尔朱荣(天宝 博陵郡公、安平县侯、太原王 武 )
王敬宝
是云宝(别称 是宝 )
褚球(仲宝 )
嵇宝钧
江僧宝
焦宝愿
刘瑴(仲宝 )
郭琰(神宝 新丰县公 )
蔡大宝(敬位 文凯 )
僧宝琼( 徐 )
元宝炬( 文皇帝 南阳王 )
刘璠(宝义 )
释宝彖( 赵 )
楼宝 朝代:西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姓或作娄。西魏代人,字道成。楼伏连曾孙。性淳朴,好读书,孝明帝时官至朔州刺史。曾参与镇压葛荣起事,被俘,变姓名匿于行伍。荣起事失败,逃归。孝庄帝时假员外散骑常侍,出使柔然。孝武帝时从入关,封广宁县伯。西魏文帝大统中累进仪同三司兼太子太傅。为人清简少言,守靖谦恭,颇为人敬。后行泾州事,卒于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3—530 【介绍】: 北魏北秀容川人,字天宝。契胡部落首领。孝明帝正光中,四方兵起,荣镇压各族起义,招纳侯景、高欢等。以功累官使持节、安北将军,都督桓朔讨虏诸军,封博陵郡公。孝明帝武泰元年,自晋阳入洛阳。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幼主元钊。荣立孝庄帝,溺杀胡太后与元钊于河阴,杀丞相高阳王雍以下二千余人。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兼尚书令、太原王,专断朝政。还晋阳又镇压葛荣起义,击灭北海王元颢,镇压葛荣别部韩楼和万俟丑奴等,进位太师、天柱大将军。荣以本族子弟分掌权要,自居晋阳,遥控朝政。后于入朝时被孝庄帝杀于殿上,内外喜噪,声满洛阳城。
全后魏文·卷五十三
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世为酋帅,神龟末袭爵梁郡公。正光中以功封安平县侯,进封博陵郡公,累迁车骑将军、右光禄人、仪同三司。孝庄即位,进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兼尚书令、领军将军,封太原王,进柱国大将军、兼录尚书事,以平葛荣功进大丞相,又进位太师,以平元颢功进天柱大将军。永安三年杀之于明光殿。前废帝即位,赠假黄钺相国、司州牧、晋王,加九锡,谥曰武,配享高祖庙。
王敬宝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 【介绍】: 北齐太原人。王则弟。位东广州刺史。文宣帝天宝七年与萧轨等攻建业,不克而死。
是云宝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59 【介绍】: 或作是宝。北周人。初为东魏将。梁将湛僧珍陷东豫州,州民反于州界,为之内应。云宝以统军随曹世表讨平之,湛僧珍退走。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攻颍川,为西魏军所败,云宝杀东扬州刺史降西魏。西魏以为扬州刺史,据项城。累官凉州刺史,赐爵洞城郡公。西魏亡,入北周。北周明帝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云宝殁于阵。
褚球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河南阳翟人,字仲宝。褚裕之玄孙。少孤贫,笃志好学,有才思,仕齐为溧阳令,在县清白。仕梁历御史中丞,官至光禄大夫,加给事中。卒官,年七十。性公强,无所屈挠,在宪司甚称职。
嵇宝钧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人。工画,无师范而笔意率真,敷彩鲜丽,观之亦悦情。
江僧宝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人。善画人物。
焦宝愿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人。早年从张僧繇、谢赫游而未得其传,乃傍求造请偷习其术。工画仕女人物,点黛施朱,重轻不失,时表新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沛郡相人,字仲宝。善文辞。自国子礼生射策高第,为宁海令,迁湘东王记室参军。随湘东王在藩十余年。侯景乱中,元帝承制,上流书檄多委托瑴,帝甚赏遇之。位终吏部尚书、国子祭酒。
郭琰 朝代:西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魏京槃人,字神宝。孝武帝居藩邸,琰以通侠被知。及即位,封新丰县公,除洛州刺史。孝武帝入关,以琰为行台尚书、潼关大都督。西魏文帝大统中,东魏高欢遣窦泰袭恒农,琰战败,奔洛州,城破被擒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 【介绍】: 南北朝时后梁济阳考城人,字敬位。少孤而笃学,善属文,有智谋。解褐梁武陵王国左常侍。萧察出镇会稽,为记室。莅襄阳,迁咨议参军。及咨称帝,为侍中、尚书令,进位柱国,军师将军。专掌察之章表、书记、教令、诏册,实为谋主,时人比之诸葛亮之于刘备。萧岿嗣位,授中书监、中权大将军领吏部尚书,加特进。卒谥文凯。
僧宝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84 【介绍】: 名或作璚。南朝陈僧。东莞人,号称白琼。俗姓徐。幼年出家,师事沙门法通。后师南涧仙师。博通经论,尤精《成实论》。受戒五年,即为法主。住扬州大彭城寺。自梁武帝大通年间即弘扬《成实论》。入陈,陈武帝请于重云殿讲经。文帝时敕为僧正,后又为宣帝讲道。海东十二国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画像以归。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疏》等。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宝琼。姓徐氏。本惟。东莞避难辞莒。后居毗陵曲阿县焉。祖邕齐右军。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并高器局崇遵儒素。琼洁润山水峰澜早被。身长七尺五寸。背胛龙文。口三十九齿。异相奇挺。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少鄙锦裳便欣毳服。绮年出俗。师事沙门法通。通初见而嗟重。深为道器也。不使服勤。年过志学。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窃疑词富兼骇唱高。及移听南涧仙师。研精数论。名解映彻洞殚义窟。仙尝览琼私记。三复嗟赏。后于高座普劝写之。自尔门徒传写此疏。初受具年已能覆述。未登五岁便为法主。仍与仙公杭衡敷化。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选扬名德分寄弘道。琼之高义简在帝心。爰降纶绂入寿光殿。言重茂林更轻云阁。便辞还乡之建安寺。上黄侯哗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师友。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云。建安伽蓝白龙出现。奔排到寺惟见琼讲。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彼骤噫曰。夫有希世之才。而不在京华开导。乘桴之叹令人太息。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僧正慧令。切难联环。琼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令乃引远公旧责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不思造业安得精固。令闲举止雅音调。宾主相悦殊加称尝。梁祖年暮惟事薰修。臣下偃风情言扇俗。搢绅学者必兼文义。所以屡开理教。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飞上席。解颐利齿木舌锋牙。畯塞骈罗烟随雾涌。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衣簪满于法座。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恭息世谟。蔬菲好学。后进英华随父共听。偏深玄义遂讲涅槃。传瓶不失于兹乃验。未仍入道奄至无常。顶暖信宿手屈三指。复与诸天飞下住宅。对父谈话宛若平生。褒赞出家称扬法利。俄将翼从凌虚而没。留香在室经日不消。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诚难测其本量也。逮梁室版荡有陈建业。武帝尊法嗅味特深。数引金言频开玉谍。降狎言笑询访名理。永定三年夏。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梦朱衣神。礼而谏曰。波若多难。仰祈疾讲。频尔数转词逾恳到。至七月十日。乃白僧曰。昨夜神人见催经馀一卷。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雷雹已响。还才至寺骤雨便零。震动云雷一时都尽。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陈祖升遐方知前告。文帝纂历礼异弥深。郁下丝纶。为京邑大僧正。辞让虽切敦喻更隆。乃顾当仁俾膺范物。遂之斯任。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刹寺如林义筵如市。五部六郡果含苗杂。惟调水乳罕和盐梅。多没象泥终枯鸟树。乃镇之以清净。驭之以无为。篇禁不烦遮罚每省。故僧尼仰之自肃。道俗称之益敬。七众日用而不知。四远钦风而不足。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屡陈表退去而复升。始终惟令于是乎在。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翼卫亚于王公。服玩陈于郑楚。故使流水照于衢路。吏卒喧于堂庑。琼临已来顿祛前政。自营灵寿惟从息慈。坏色蔽身尼坛容膝。萧然率尔有位若无。朝野嘉其真素。同侣美其如法。海东诸国图像还蕃。顶礼遥敬。古人有言。匪驰令誉孰动殊方。其见贤如此。以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才觉不豫。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少而共学声德齐扬。尔夕神人忽来报曰。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暨三月二十日。正念告终。遗诫掩坎不烦铭志。春秋八十一。有诏慰焉。丧事所须随由资给。仍以天子卤簿仗。借为荣饰。终古所希幸也。以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皂素惊嗟郊垧失色。初琼入京将临法席。既无人识不许房居。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超闻未许。见而骇曰。此少俊当绍吾今位。法门所托何虑无房。即命寺纲忻然处置。及孝宣请讲太子常迎。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末为大将军章照达讲。通感亦然。又非测也。然其厚德容众。鸣谦俭约。出处无忤。言行无择。剋壮不休孜孜讲道。吐音遥奕发义昭彰。或遇勍手时逢命的。薄麾象扇灌已冰消。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斁。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帷屏罔设饰用不置。腊岁参谒黑白磨肩。方便他行避斯荣供。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绾司存而无事也。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月落参横清诵无逸。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迹怠心勤外和内秘。宣扬之暇。绰有馀闲。兼采玄儒每穷子史彫虫藁隶体物摛玄。并入性灵悉能该洽。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凡讲成实九十一遍。撰玄义二十卷。讲文二十遍。文疏十六卷。讲涅槃三十遍。制疏十七卷。讲大品五遍。制疏十三卷。馀有大乘义十卷。法花维摩等经。并著文疏。故不备载。布在州邑。兄孙普光。承藉风训立履贞确。思慕平昔追攀日永。与同学道庄明解。树碑于金陵之旧墟。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庄入室驰声见于别纪。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隋末尚存。安危未测。

人物简介

维基
魏文帝元宝炬(507年—551年3月28日),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第三子,母杨奥妃,南北朝时代西魏建立者。政权被宇文泰父子控制。大统十七年三月庚戌(551年3月28日),元宝炬去世,虚岁四十五,四月庚辰(551年4月27日)葬于永陵,上谥曰文皇帝,史称西魏文帝。嫡长子皇太子元钦嗣位。
全后魏文·卷十三
帝讳宝炬。孝文帝之孙,京兆王愉之子。历安南将军、大鸿胪卿。永安末封南阳王,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太昌初进太尉,永熙中进太宰。以三年闰十二月即位,是为西魏,改元大统。在位十七年,谥曰文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0—568 【介绍】: 北周沛国沛人,字宝义。少好读书,兼善文笔,为梁上黄侯萧晔所器重。仕梁,元帝时宜丰侯萧循为雍州刺史,璠为循平北府司马。旋在南郑降宇文泰,以为中外府记室,迁黄门侍郎。明帝时官内史中大夫,掌制诰,在职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善抚羌民。有《梁典》。
全后周文·卷十九
璠字宝义,沛国沛人,徙居广陵,仕梁为王国常侍,出为萧循北徐州主簿兼记室参军,领刑狱。循为梁州,复为参军,领南郑令,补华阳太守。元帝承制,授树功将军、镇西府咨议,仍为循平北府司马。武陵王纪称制,召为中书侍郎,又以为黄门侍郎,复以为循随郡王府长史,加蜀郡太守。寻降于魏,为文帝中外府记室,迁黄门侍郎、仪同三司,明帝初授内史中大夫,封平阳县子,左迁同和郡守,后为陈公纯陇右总管府司录,天和三年卒,有《梁典》三十卷,《集》二十卷。
释宝彖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安汉赵氏。徙居绵州隆昌之苏溪。始周岁。父母以诸物罗置其前。观其所取。以见其宿习。彖悉拨弃。而独取书疏。众共叹异。七岁至巴西。太守杨眺问曰。或谓儿颇读书。且道老子何以得名。答曰。以其生则头白耳。年十六为道士童子。事梁平西王。使知营功德事。偶见佛经。读而喜之。由是每求访奥旨。以袪昏蔽。年二十有四。乃获出家。受具戒。先究律藏。后研成实。乐于传授。有欲得其私记者。即以付之。无所靳惜。未几。又听韶法师讲。武陵王门师。大集摩诃堂。命讲请观音经。此经素无文疏。而创兹开演。标叙委悉。词义允畅。四席欢庆。因辑其言。为文疏行世。复还涪川。化度道俗。内外坟典相续训释。拔邪归正。十室而九。且钞写医方以疗疾苦。或报以金帛。无所受。因之以投诚舍俗者甚众。不然犹持八戒。以致其虔恪云。尝著大集经疏。至虚空藏品。义未通彻。方闭目长想。不觉身在空中。去所坐床三四尺许。豁然大悟。疏成。益州武担寺僧宝请讲。属僧崖菩萨为造经本。遂流通至今。又著涅槃法华等疏。每言吾命不久。忽染风疾不能出声。临终遽诲戒弟子。分付衣物。既而如故。侍者以浆饮进。闭口拒之。兀然终日略无顾恤。惟称佛名。辄合掌加额。竟卒于潼州光兴寺。即今之绵州大振响寺也。当保定元年十月二十三日。寿五十。先是寺山无故崩裂。山北人见寺像乘空北逝。幡华列前。僧众拥后。彖时方讲。或以其所见白之。彖曰凡为我也。已而卒。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宝彖。姓赵氏。本安汉人。后居绵州昌隆之苏溪焉。天性仁让慧心俊朗。婴孩有异。二亲欲试其度。以诸䌽帛花果弓矢书疏。罗置其前。彖便拨除饼果。止取书疏。众共叹异。咸知必有成济也。及年七岁。有缘至巴西郡。太守杨眺问云。承儿大读书。因何名为老子。彖曰。始生头白故也。眺密异之。十六事梁平西王。初为道士童子。未学佛法。平西识其机鉴。使知营功德事。因见佛经欣其文名重其义旨。就检读诵迷悟转分。恒求佛法用祛昏漠。年二十有四。方得出家。即受具戒。先听律典。首尾数年略通持犯。回听成实传授忘倦。不吝私记须便辄给。研心所指科科别致。末又听韶法师讲偏穷旨趣。武陵王问师大集摩诃堂。令讲请观音。初未缀心本无文疏。始役情慧抽帖句理。词义洞合听者盈席。私记其言因成疏本。广行于世。后还涪川开化道俗。外典佛经相续训导。引邪归正十室而九又钞集医方疗诸疾苦。或报以金帛者一无所受。便有衔义怀德者舍俗出家。或缘障未谐者尽形八戒。彖虽道张井络风播岷峨。而志意颓然唯在通于正法。诚心标树不竞人物。见大集一经未弘蜀境。欲为之疏记使后学有归。乃付著经律。就山修缵。而众复寻之致有烦扰。再稔方就一无留难。初至虚空藏品。于义不达。闭目思之。不觉身上空中离床三四尺许。欻然大悟。竟文慧发。写不供宣。据此为言。志力难拟矣。时益州武誓寺僧宝愿。最初请讲。大众云集闻所未闻。莫不叹悦。又属僧崖菩萨出世为造经本。因尔传持至今不绝。故宝坊一学曲被剑南。后制涅槃法花等疏。皆省繁易解听无遗閟州境皂素生难遭想。每言。吾命不长。唯当自励身心节约衣食望引残运耳。故粗弊接报弘诱为心护生安众以为恒务。忽感风疾不言久之。命将欲绝。私心发誓愿。诸佛护念得分付诸物。作是念已欻然能语。顾命子弟诲示祸福。吾即当去。催作遗疏分处衣资倍奉三宝。下笔署讫。还不能言。侍人逼以浆饮。闭口拒之。疾甚为唤佛名。便合掌在额。奄然而卒于潼州光兴寺。今所谓绵州大振向寺也。春秋五十。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初未终之前。本所住山于五月内无故自崩尘雾闇天。举众惊骇莫测其怪。至于八月中。山北村人并见尊像从山寺来乘空北逝。幡花列前僧众从后。往问寺中都无知者。当尔之时彖赴光兴寺讲。因以白之。彖曰。此我之徵相。不豫他也。及终于此寺。果如所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