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东周宝鼎

参考典故
九鼎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48~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李铉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渤海南皮人,字宝鼎。家贫,春夏务农,秋冬入学。从师学《》、《》、《三礼》及《左氏春秋》,又从大儒徐遵明受业五年,称高第。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等合三十余卷。举秀才,除太学博士。高欢令高澄选饱学之士教诸子,澄荐铉,征诣晋阳。于讲授之暇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齐文宣帝时,累迁至国子博士。
《國語辭典》:宝鼎(寶鼎)  拼音:bǎo dǐng
1.原为古代的炊器,后作为政权的象徵,故称为「宝鼎」。《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2.汉郊祀歌曲。《汉书。卷六。武帝纪》:「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
3.三国时吴国孙皓的年号(西元266~269)。
《分类字锦》:王雒宝鼎(王雒宝鼎)
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宝鼎庐江太守献之
分类:贡献
《国语辞典》:宝鼎勋章(宝鼎勋章)  拼音:bǎo dǐng xūn zhāng
一种三军勋章。用以表扬有功将士,可分九等,一至四等颁给将官,三至六等校官,四至七等尉官,至于准尉及士兵则可获六至九等的奖励。限著军服时佩带。
《分类字锦》:宝鼎焚香(宝鼎焚香)
丁鹤年 寓奉化寺寄菩提寺主诗 海龙送水金瓶贮,天女怀香宝鼎焚。
分类:庄严
《分类字锦》:宝鼎瑰奇(宝鼎瑰奇)
文彦博汾阴出宝鼎赋仰窥乎天见黄云之缭绕俯察于地得宝鼎以瑰奇
分类:地瑞
《漢語大詞典》:吴兴(吴興)
(1).指 元 代书画家 赵孟頫 。 赵 为 吴兴 人,故称。 明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跋赵子昂书〈过秦论〉:“ 吴兴 此书学黄庭内景经,时年三十八岁。”
(2).郡名。 三国 吴宝鼎 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 乌程县 (今 浙江 吴兴县 南)。
(3).县名。属 浙江省 ,位于 苕溪 下游,滨临 太湖 。
《國語辭典》:神器  拼音:shén qì
1.神物。《老子》第二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三国魏。王弼。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
2.比喻帝位。《三国演义》第八○回:「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神器大宝,皆言帝位。」
3.神奇的器物,如宝剑之类。《文选。张协。七命》:「神器化成,阳文阴缦。」
《漢語大詞典》:三鼎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仪礼·士昏礼:“期初昏,陈三鼎於寝门外东方、北面、北上。” 郑玄 注:“鼎三者、升豚、鱼、腊也。”孟子·梁惠王下:“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赵岐 注:“《礼》:士祭三鼎,大夫祭五鼎故也。”《南齐书·武帝纪》:“四爵内陈,义不期侈;三鼎外列,事岂存奢。”
(2).相传 黄帝 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文帝 在东宫赐 繇 五熟釜”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太子与 繇 书曰:‘昔 有黄 三鼎, 周 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
《国语辞典》:大绶(大绶)  拼音:dà shòu
一、二等宝鼎及云麾勋章所附的绶带。佩挂时,由右肩垂于左胁下,绶带下端缀以副章,勋章则佩于上衣左襟小口袋下缘,大口袋上缘的中间部位。
《漢語大詞典》:宝策(寶策)
宝鼎神策。语本《史记·封禅书》:“ 黄帝 得宝鼎神策。”后以“宝策”象征天命或社稷。宋书·朱龄石毛脩之等传论:“然后可以变国情、愜民志,抚归运而膺宝策。”《南齐书·高帝纪上》:“神鼎将迁,宝策无主,实赖英圣,匡济艰危。”
《漢語大詞典》:议鼎(議鼎)
汉武帝 时 汾阴 出宝鼎,群臣上寿贺帝曰:“陛下得 周 鼎。” 吾丘寿王 独曰非 周 鼎。 武帝 召而问之。 寿王 曰:“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所以与 汉 ,乃 汉 宝,非 周 宝也。”事见汉书·吾丘寿王传。后以“议鼎”为称人才识卓异之典。 唐 李瀚 《蒙求》:“ 寿王 议鼎, 杜林 駮 尧 。”
《国语辞典》:玉尺量才  拼音:yù chǐ liáng cái
语本唐。李白〈上清宝鼎〉诗:「仙人持玉尺,废君多少才。」比喻经过严谨的测试取才。《镜花缘》第四二回:「从此珊瑚在网,文博士本出宫中;玉尺量才,女相如岂遗苑外。」
《国语辞典》:举鼎拔山(举鼎拔山)  拼音:jǔ dǐng bá shān
举得起宝鼎,拔得动高山。比喻力大无穷。明。张四维《双烈记》第二七出:「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身怀举鼎拔山力,独占东吴数百城。」
《漢語大詞典》:赭山
(1).谓伐尽山上的树木。 唐 柳宗元 《吏商》:“虽赭山以为章,涸海以为盐,未有利大能若是者。”
(2).指伐尽树木后光秃的山岭。 唐 刘禹锡 《君山怀古》诗:“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浙江 萧山 东北。古与 龛山 隔 钱塘江 对峙,东接 鳖子门 ,为江海门户,后江流北移,此山遂与 龛山 同处江南。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 浙西 安抚使 康允之 ﹞遂弃城遁,保 赭山 。”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闻道復西来,潜身入 吴 市。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垒。”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安徽省 芜湖市 北郊。上有 宋英宗 治平 二年建造的塔和相传为 宋 黄庭坚 读书处的 滴翠轩 等名胜古迹,今已辟为公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余过 芜湖 ,主人 漱泉 邀游其处,屋不甚多,而窗对 赭山 ,门临湖水。”《芜湖县志·地理志·山》《江南地理志》:“﹝ 赭山 ﹞右控 大江 ,舳艫云连,俯瞰城郭,歷歷如绘。每当雨后,嵐光縹渺,八景中称‘赭塔晴嵐’者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