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灵宝(靈寶)
(1).指宝精养神的道教修真之法。汉武帝内传:“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也。灵者,神也;宝者,精也。”
(2).经坛。《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于 虎丘 静处建坛,请道士 鹤林 周玄初 设灵宝鍊度三昼夜。”
(3).香炷名。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妙洞真香,灵宝惠香,朝三界香。”
(4).宝刀名。《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典论》:“ 魏 太子 丕 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5).宝剑名。 晋 张协 《七命》:“若其灵宝,则舒辟无方,为奇锋异模。”
(6).珍宝。 明 吴承恩 《寿熙台潘公八袠序》:“絶巘之松,霜霰凌之,不为栋梁,必孕灵宝。”
(7).道教经名。即《灵宝经》云笈七籤卷三:“ 燧人氏 得斯经造火,变生为熟,乃《灵宝》之功也。” 清 顾之珽 《以罗浮竹叶符赠厉樊榭》诗:“ 稚川 载《登涉》,引据按《灵宝》。”
《漢語大詞典》:鱼肠(魚腸)
(1).鱼肠子。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 南朝 梁 王僧孺 《咏捣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2).指书信。 唐 李峤 《素》诗:“鱼肠远方至,雁足 上林 飞。”参见“ 鱼书 ”。
(3).古宝剑名。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欧冶 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闕。”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器用:“古剑有沈庐、鱼肠之名……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熟,褫去脇,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 元 陈基 《群珠碎伤吴帅潘元绍众妾作》诗:“明珠买得 緑珠 心,欲挥鱼肠扫妖彗。” 吴梅 《检点》诗之三:“ 荆卿 匕首竟通灵,雪愤鱼肠恨血腥。”
《國語辭典》:鱼书(魚書)  拼音:yú shū
1.书信。宋。晏殊〈无题〉诗:「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清。宋凌云 偶成诗:「天外鱼书绝,征人岂念家?」
2.唐时用作凭信的鱼形符节,以木或铜制成。唐。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刺史停替,须待鱼书。」也称为「鱼符」。
《漢語大詞典》:匣剑(匣劍)
亦作“ 匣劒 ”。
(1).匣中的宝剑。 唐 杜甫 《又上后园山脚》诗:“忧来杖匣剑,更上林北冈。”
(2).喻指被埋没的人才。(1)典出《晋书·张华传》。 前蜀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未知匣剑何时跃,但恐铅刀不再銛。”参见“ 丰城剑 ”。(2)典出 晋 王嘉 拾遗记·颛顼。 梁启超 《雷庵行》:“先生匣剑时一鸣,龙啸天空秋水薄。”参见“ 匣里龙吟 ”。
(3).把宝剑藏在匣里。亦指带剑。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裕州刀匪》:“匣剑而行,宿 鲁山 城南。”
《國語辭典》:匣里龙吟(匣裡龍吟)  拼音:xiá lǐ lóng yín
原指名剑的神奇灵通。语本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帝颛顼……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后比喻人虽在野,而声名远播于外。
分類:神通在野
《漢語大詞典》:铸剑(鑄劍)
(1).铸造宝剑。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莒子 庚舆 虐而好剑,苟铸剑,必试诸人,国人患之。”
(2).比喻策划阴谋诡计。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肉腰刀:“时人皆言 林甫 甘言如蜜。朝中相谓曰:‘ 李公 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
《國語辭典》:断水(斷水)  拼音:duàn shuǐ
断绝水源、停止供水。如:「商业大楼如有违规使用的情形,必遭断水、断电的处分。」《清史稿。卷五○二。艺术列传一。刘禄列传》:「又大军在乾州,营龙头,为苗所围,断水,军不得食。」
《漢語大詞典》:赐剑(賜劍)
(1).赐给宝剑。命自杀。 汉 王充 论衡·骨相:“大夫 种 不能去,称病不朝,赐剑而死。”《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闻 萧生 縊死,困於 石显 ; 贾子 放外,谗在 絳灌 ; 白起 赐剑於 杜邮 ; 晁错 致诛於东市。” 晋 潘岳 《西征赋》:“未十里於迁路,寻赐剑以刎首。”
(2).赐给宝剑。代表皇帝施行专断之权。 唐 权德舆 《西岳庙祝谒》诗:“解龟罢金鼎,赐剑犹龙泉。”辽史·圣宗纪二:“復遣 东京 留守 邪律抹只 以军继进,赐剑专杀。” 清 邵长蘅 《侯方域传》:“愿破文法,以赐剑首诛一甲科令守。”
《國語辭典》:棠溪(棠谿)  拼音:táng xī
1.地名。古房国之地,战国时属韩,在今河南省西平县西北,以铸剑戟有名。
2.一种剑。因出于棠溪,故以此为名。《楚辞。刘向。九叹。怨思》:「弃鸡骇于筐簏,执棠溪以刜蓬兮。」
《漢語大詞典》:遗剑(遺劍)
亦作“ 遗劒 ”。
(1).谓遗失宝剑。后汉书·独行传·王烈:“后有老父遗剑於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新唐书·张九龄传:“臣以谓始造簿书,备遗忘耳。今反求精於案牘,而忽於人才,是所谓遗剑中流,契舟以记者也。”
(2).指遗失的剑。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所谓刻舟以摸遗剑,参天而射五步。”
(3). 晋 张华 观天象,言 丰城 有剑,补 雷焕 为 丰城 令以寻剑。 雷 掘地得两剑,以一遗 华 。 华 以为剑当有二,他日终当合。后 华 死,剑失所在。 雷 死,子持剑过 延平津 ,剑忽跃入水,但见二龙各长数丈,光彩照水。见晋书·张华传。后遂以“遗剑”指此典实。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石室祕书愁摄电,星池遗剑已成龙。”
(4).指死者遗留下来的剑。 唐 张景毓 《大唐朝散大夫行润州句容县令岑君德政碑》:“抚遗劒而空存,想游冠而无及。” 宋 王圭 《冬节起居南京鸿庆宫等处神御殿表》之三:“奉容衣于别寝,悼遗劒于昔游。”
《漢語大詞典》:飞景(飛景)
(1).指日光。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乘流光,策飞景。” 宋 沈括 《岸老堂记》:“乘参昂,躡飞景。”
(2).宝剑名。艺文类聚卷六十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 建安 二十四年二月壬午, 魏 太子 丕 造百辟宝剑。长四尺二寸,淬以清 漳 ,厉以礛诸,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
《國語辭典》:锟铻(錕鋙)  拼音:kūn wú
古代的宝刀、宝剑。以昆吾山上的赤铜打造成。《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也作「昆吾」。
《國語辭典》:昆吾  拼音:kūn wú
1.国名。位今河南省濮阳县,曾为夏伯,后为商汤所灭。
2.正午时太阳所在的地方。《淮南子。天文》:「至于昆吾,是谓正中。」《文选。张衡。思玄赋》:「跻日中于昆吾兮,憩炎火之所陶。」
3.古代的宝刀、宝剑。以昆吾山上的赤铜打造成。《山海经。中山经》晋。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时西戎献之,尸子所谓昆吾之剑也。」也作「锟铻」。
《國語辭典》:步光  拼音:bù guāng
春秋时越国的宝剑。《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端木赐》:「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鈇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三国魏。曹丕 大墙上蒿行:「吴之辟闾,越之步光,楚之龙泉,韩有墨阳,苗山之铤,羊头之钢,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
《漢語大詞典》:雄铓(雄鋩)
(1).锐利的锋芒。 唐 刘禹锡 《砥石赋》:“我有利金兮以利为佩,遭土卑而慝作兮雄鋩为之潜晦。”借指宝剑。 宋 梅尧臣 《送寿州司理张元舆》诗:“霜寒月冷古时狱,下有苔蠹之雄鋩。”
(2).喻强大的气势。 唐 皮日休 《新城三老董公赞》:“扶义而征,可至 轩黄 ;唱仁而战,可至 武汤 。用于天道,折彼雄鋩。” 宋 韩琦 《辛亥重九会安正堂》诗:“初晴已过登高日,散虑宜趋自得场。惟有一时诗酒战,愿开强户振雄鋩。”
《漢語大詞典》:玉靶
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 唐 王维 《出塞》诗:“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 家将赐 霍嫖姚 。”
分類:剑柄宝剑
《漢語大詞典》:莲锷(蓮鍔)
莲花形的凸纹。亦指锋利的宝剑。 五代 齐己 《古剑歌》:“今人不要强硎磨,莲鍔星文未曾没。” 五代 无名氏 《虞美人》词:“手中莲鍔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
《漢語大詞典》:许剑(許劍)
亦作“ 许劒 ”。 汉 刘向 新序·节士载: 吴季札 西聘 晋 ,带宝剑过 徐 。 徐君 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季子 心许之。还而 徐君 已死,遂挂其剑于墓树,曰:“吾心许之矣。” 徐 人嘉而歌之曰:“ 延陵季子 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后以“许剑”为不忘知交,心存知己之典。 元 柳贯 《袁文清墓下作》诗:“十年渍酒緜,不到 文清 墓,遥遥许劒心,梦寐伤迟莫。” 明 大同 《读谢翱传》诗:“南奔北走家何在? 七里滩 前许劒来。”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九:“数拒羣公饯,微吟许剑诗。”
分類:季札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