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38,分143页显示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5 76 77 78 下一页
定心别时念佛
定水
定中独头意识
定光
定光佛手
定光佛
定妃
定印
定共戒
定自在所生色
定身
定判
定戒
定门
佛类词典(续上)
定心三昧定心别时念佛
定水
定中独头意识
定光
定光佛手
定光佛
定妃
定印
定共戒
定自在所生色
定身
定判
定戒
定门
定心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佛三昧之异名。一心称佛之名号曰口称三昧。观念净土之依正二报,曰观佛三昧,或定心三昧。观佛之目,对于口称之名号而言。定心之称,对于口称之散业而言。此定心口称之两三昧,总为念佛三昧。观念法门曰:「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
(术语)观佛三昧之异名。一心称佛之名号曰口称三昧。观念净土之依正二报,曰观佛三昧,或定心三昧。观佛之目,对于口称之名号而言。定心之称,对于口称之散业而言。此定心口称之两三昧,总为念佛三昧。观念法门曰:「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
定心别时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别时修行之念佛,以定心见佛为目的。为欲三昧发得,于此世拜佛身,故定二七日,三七日,或九十日等期限,入道场专心称名念佛也。
(术语)别时修行之念佛,以定心见佛为目的。为欲三昧发得,于此世拜佛身,故定二七日,三七日,或九十日等期限,入道场专心称名念佛也。
定水
【佛学大辞典】
(譬喻)定心湛然,譬如止水。往生十因曰:「若定水澄净,自见满月尊。如净水为缘,见空中本月。」
【佛学常见辞汇】
(喻)定心湛然,犹如止水。
(譬喻)定心湛然,譬如止水。往生十因曰:「若定水澄净,自见满月尊。如净水为缘,见空中本月。」
【佛学常见辞汇】
(喻)定心湛然,犹如止水。
定中独头意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意识之一。定中之第六识也。入定中,前五识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识为其所用。故称独头。
【三藏法数】
谓意识独缘定境,不与五识同缘,而无一切尘境作对,是名定中独头意识。
(术语)四种意识之一。定中之第六识也。入定中,前五识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识为其所用。故称独头。
【三藏法数】
谓意识独缘定境,不与五识同缘,而无一切尘境作对,是名定中独头意识。
定光
【佛学大辞典】
(佛名)梵名提洹羯佛Dipam%kara,译言锭光佛,或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作定非。释迦佛尝称为儒童。此佛出世之时,买五茎之莲奉佛。因而得未来成佛之记别。智度论九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名锭光佛。」玄应音义一曰:「锭光,大径切,又音殿,即然灯佛也。诸经中作提洹羯佛,是梵音。」辅行一之一曰:「瑞应云:至于昔者定光佛兴时,我为菩萨,名曰儒童。乃至买华奉定光佛,散华供养,华住空中。佛知其意,而赞叹言:汝无数劫所学清净。因记之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名释迦文。」大部补注十一曰:「定光佛。定,正作锭。锭,都定切。亦云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又】(物名)玻璃珠之名也。晋华严经小相品曰:「亦于念念中见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如来,佛告宝手菩萨言:譬如锭光玻璃珠,照十方佛刹微尘等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佛名。(参见:定光佛)
(佛名)梵名提洹羯佛Dipam%kara,译言锭光佛,或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作定非。释迦佛尝称为儒童。此佛出世之时,买五茎之莲奉佛。因而得未来成佛之记别。智度论九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名锭光佛。」玄应音义一曰:「锭光,大径切,又音殿,即然灯佛也。诸经中作提洹羯佛,是梵音。」辅行一之一曰:「瑞应云:至于昔者定光佛兴时,我为菩萨,名曰儒童。乃至买华奉定光佛,散华供养,华住空中。佛知其意,而赞叹言:汝无数劫所学清净。因记之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名释迦文。」大部补注十一曰:「定光佛。定,正作锭。锭,都定切。亦云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又】(物名)玻璃珠之名也。晋华严经小相品曰:「亦于念念中见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如来,佛告宝手菩萨言:譬如锭光玻璃珠,照十方佛刹微尘等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佛名。(参见:定光佛)
定光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即燃灯佛。(参见:定光佛手)
【佛学常见辞汇】
燃灯佛。释迦佛在因位时曾买五朵花奉献给此佛,因而获得未来成佛的记别。
(佛名)即燃灯佛。(参见:定光佛手)
【佛学常见辞汇】
燃灯佛。释迦佛在因位时曾买五朵花奉献给此佛,因而获得未来成佛的记别。
定光佛手
【佛学大辞典】
(故事)天台之佛陇有禅师,曰定光,智者顗禅师尝梦师以手招之。佛者,禅门悟道人之通称,又拟于古之锭光佛。祖庭事苑五曰:「智者顗禅师,年十五时,礼佛像,恍然如梦,见大山临海际,峰顶有僧,招手接入一伽蓝:汝当居此,汝当修此。天台佛陇有定光禅师,先居此峰,谓弟子曰:不久当有善知识领徒至此。俄尔智者至。光曰:还忆畴昔举手招引时否?」冷斋夜话十曰:「然渠在海外,吾无定光佛手,何能招手?」
(故事)天台之佛陇有禅师,曰定光,智者顗禅师尝梦师以手招之。佛者,禅门悟道人之通称,又拟于古之锭光佛。祖庭事苑五曰:「智者顗禅师,年十五时,礼佛像,恍然如梦,见大山临海际,峰顶有僧,招手接入一伽蓝:汝当居此,汝当修此。天台佛陇有定光禅师,先居此峰,谓弟子曰:不久当有善知识领徒至此。俄尔智者至。光曰:还忆畴昔举手招引时否?」冷斋夜话十曰:「然渠在海外,吾无定光佛手,何能招手?」
定光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即燃灯佛。(参见:定光佛手)
【佛学常见辞汇】
燃灯佛。释迦佛在因位时曾买五朵花奉献给此佛,因而获得未来成佛的记别。
(佛名)即燃灯佛。(参见:定光佛手)
【佛学常见辞汇】
燃灯佛。释迦佛在因位时曾买五朵花奉献给此佛,因而获得未来成佛的记别。
定光佛手
【佛学大辞典】
(故事)天台之佛陇有禅师,曰定光,智者顗禅师尝梦师以手招之。佛者,禅门悟道人之通称,又拟于古之锭光佛。祖庭事苑五曰:「智者顗禅师,年十五时,礼佛像,恍然如梦,见大山临海际,峰顶有僧,招手接入一伽蓝:汝当居此,汝当修此。天台佛陇有定光禅师,先居此峰,谓弟子曰:不久当有善知识领徒至此。俄尔智者至。光曰:还忆畴昔举手招引时否?」冷斋夜话十曰:「然渠在海外,吾无定光佛手,何能招手?」
(故事)天台之佛陇有禅师,曰定光,智者顗禅师尝梦师以手招之。佛者,禅门悟道人之通称,又拟于古之锭光佛。祖庭事苑五曰:「智者顗禅师,年十五时,礼佛像,恍然如梦,见大山临海际,峰顶有僧,招手接入一伽蓝:汝当居此,汝当修此。天台佛陇有定光禅师,先居此峰,谓弟子曰:不久当有善知识领徒至此。俄尔智者至。光曰:还忆畴昔举手招引时否?」冷斋夜话十曰:「然渠在海外,吾无定光佛手,何能招手?」
定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男配于慧,女配于定,曼荼罗中之天女,总为定门之标帜,故谓为定妃。秘藏宝钥上曰:「八供天女,起云海于妙供。四波定妃,受适悦于法乐。」
(术语)男配于慧,女配于定,曼荼罗中之天女,总为定门之标帜,故谓为定妃。秘藏宝钥上曰:「八供天女,起云海于妙供。四波定妃,受适悦于法乐。」
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标入定相之印契也。有三部之别: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来之住定印也。二莲华部之定印,亦名弥陀定印,或妙观察智定印。阿弥陀如来之住定印也。三金刚部之定印,名为缚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也。见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三。
(印相)标入定相之印契也。有三部之别: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来之住定印也。二莲华部之定印,亦名弥陀定印,或妙观察智定印。阿弥陀如来之住定印也。三金刚部之定印,名为缚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也。见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三。
定共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禅,二禅等诸禅定,则与禅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云:俱舍论十四曰:「静虑生者,谓此律仪从静虑生,或依静虑。若得静虑者,定成此律仪。」七十五法名目曰:「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与定同时故。」
【佛学常见辞汇】
二戒之一。(参见:二戒)
【三藏法数】
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三藏法数】
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
(术语)三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禅,二禅等诸禅定,则与禅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云:俱舍论十四曰:「静虑生者,谓此律仪从静虑生,或依静虑。若得静虑者,定成此律仪。」七十五法名目曰:「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与定同时故。」
【佛学常见辞汇】
二戒之一。(参见:二戒)
【三藏法数】
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三藏法数】
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
二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二种之戒也。各随其所出而异其名目,如性戒、遮戒、(孔目章)、道共戒、定共戒(毗婆沙论)、威仪戒、从戒戒(涅槃经)、随相戒、离相戒(华严经疏)、止持戒、作持戒(华严经疏)、性重戒、息世讥嫌戒(涅槃经)、邪戒、正戒(四教仪集注)等。四教仪集注亦以十戒具足戒称二戒,谓之出家之二戒。毗婆沙论以五戒八戒称二戒,谓之在家之二戒。(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性戒〕,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
〔二、遮戒〕,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馀之律仪,是名遮戒。
【三藏法数】
(出毗婆沙论)
〔一、道共戒〕,谓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随相戒〕,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性重戒〕,谓杀、盗、淫、妄皆性业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极重,是名性重戒。
〔二、息世讥嫌戒〕,谓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间治生产业,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应为,以止世人之所讥诮、嫌疑,是名息世讥嫌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威仪戒〕,威仪戒者,谓受戒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二、从戒戒〕,从戒戒者,谓顺从佛制,清净三业。盖其内外相称,不为世事,但求真实利益,不要虚誉者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名数)二种之戒也。各随其所出而异其名目,如性戒、遮戒、(孔目章)、道共戒、定共戒(毗婆沙论)、威仪戒、从戒戒(涅槃经)、随相戒、离相戒(华严经疏)、止持戒、作持戒(华严经疏)、性重戒、息世讥嫌戒(涅槃经)、邪戒、正戒(四教仪集注)等。四教仪集注亦以十戒具足戒称二戒,谓之出家之二戒。毗婆沙论以五戒八戒称二戒,谓之在家之二戒。(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性戒〕,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
〔二、遮戒〕,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馀之律仪,是名遮戒。
【三藏法数】
(出毗婆沙论)
〔一、道共戒〕,谓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随相戒〕,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性重戒〕,谓杀、盗、淫、妄皆性业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极重,是名性重戒。
〔二、息世讥嫌戒〕,谓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间治生产业,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应为,以止世人之所讥诮、嫌疑,是名息世讥嫌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威仪戒〕,威仪戒者,谓受戒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二、从戒戒〕,从戒戒者,谓顺从佛制,清净三业。盖其内外相称,不为世事,但求真实利益,不要虚誉者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定自在所生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法处摄色之一。在定中自在变现出生之色体也。如入火定而现火光,入水定而现水。
【三藏法数】
定即禅定。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缘境色也。如菩萨入定,所现光明,及现一切色像境界。如入火定,则有火光发现,是名定自在所生色。(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术语)五种法处摄色之一。在定中自在变现出生之色体也。如入火定而现火光,入水定而现水。
【三藏法数】
定即禅定。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缘境色也。如菩萨入定,所现光明,及现一切色像境界。如入火定,则有火光发现,是名定自在所生色。(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定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分法身之一。以禅定之功德,组织法身之一分者。又住于禅定之身也。
【三藏法数】
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术语)五分法身之一。以禅定之功德,组织法身之一分者。又住于禅定之身也。
【三藏法数】
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定判
【佛学大辞典】
(术语)决定之判释也。杂阿含经四十二曰:「我等人人各说第一,意无定判。」俱舍论二十九曰:「定判识起由二缘。」大乘义章四曰:「大乘法中,文无定判。」
(术语)决定之判释也。杂阿含经四十二曰:「我等人人各说第一,意无定判。」俱舍论二十九曰:「定判识起由二缘。」大乘义章四曰:「大乘法中,文无定判。」
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具曰定共戒。(参见:定共戒)
(术语)具曰定共戒。(参见:定共戒)
定共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禅,二禅等诸禅定,则与禅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云:俱舍论十四曰:「静虑生者,谓此律仪从静虑生,或依静虑。若得静虑者,定成此律仪。」七十五法名目曰:「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与定同时故。」
【佛学常见辞汇】
二戒之一。(参见:二戒)
【三藏法数】
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三藏法数】
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
(术语)三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禅,二禅等诸禅定,则与禅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云:俱舍论十四曰:「静虑生者,谓此律仪从静虑生,或依静虑。若得静虑者,定成此律仪。」七十五法名目曰:「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与定同时故。」
【佛学常见辞汇】
二戒之一。(参见:二戒)
【三藏法数】
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三藏法数】
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
定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慧二门之一。定者禅定,门者差别之义,对于慧门而言。慈恩寺传序曰:「考绳墨以立定门,即贯华而开律部。」
【佛学常见辞汇】
定慧二门之一。(参见:二门)
(术语)定慧二门之一。定者禅定,门者差别之义,对于慧门而言。慈恩寺传序曰:「考绳墨以立定门,即贯华而开律部。」
【佛学常见辞汇】
定慧二门之一。(参见: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