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38,分143页显示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4 75 76 77 下一页
住定见佛愿
住定菩萨
住定供佛愿
妙法决定业障经
妙观察智定印
邪性定
邪性定聚
邪定
邪定聚
那伽定
初禅定
定
定力
定心
佛类词典(续上)
住正定聚愿住定见佛愿
住定菩萨
住定供佛愿
妙法决定业障经
妙观察智定印
邪性定
邪性定聚
邪定
邪定聚
那伽定
初禅定
定
定力
定心
住正定聚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使极乐往生人,皆住于正定聚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使极乐往生人,皆住于正定聚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住定见佛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五愿,使他方之菩萨得于定中见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五愿,使他方之菩萨得于定中见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住定菩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既终三大阿僧祇劫之行,尚修百大劫间可感三十二相妙果之福业。其百大劫之间谓之住定。住定者,居住于六种之决定也:一定生于善趣,二定生于贵家,三定六根具足,四定生为男子,五定得宿命通,六定所作之善事坚固而不退屈。杀害此菩萨一者,则犯类似之五逆罪也。见俱舍论十八。
(术语)菩萨既终三大阿僧祇劫之行,尚修百大劫间可感三十二相妙果之福业。其百大劫之间谓之住定。住定者,居住于六种之决定也:一定生于善趣,二定生于贵家,三定六根具足,四定生为男子,五定得宿命通,六定所作之善事坚固而不退屈。杀害此菩萨一者,则犯类似之五逆罪也。见俱舍论十八。
住定供佛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二愿,使他方国土菩萨众皆住于三昧得供养十方诸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定中得供佛,是定散并行也。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二愿,使他方国土菩萨众皆住于三昧得供养十方诸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定中得供佛,是定散并行也。
妙法决定业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唐智严译。称赞大乘功德经之异译。
(经名)具名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唐智严译。称赞大乘功德经之异译。
妙观察智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又曰莲华部定印。阿弥陀如来之入定印也。(参见:智定印)
(印相)又曰莲华部定印。阿弥陀如来之入定印也。(参见:智定印)
邪性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邪性定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之一。(参见:三聚)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为三聚之一。
【三藏法数】
谓四恶趣及一切边邪等见,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术语)三聚之一。(参见:三聚)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为三聚之一。
【三藏法数】
谓四恶趣及一切边邪等见,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三聚该收一切众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證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證悟,无缘不證悟也。此三聚之义通于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论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馀。」预流向已上之圣者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为不定聚。大乘之三聚有多义,智度论八十四曰:「能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是通相说三聚,未判其位也。依起信论之所说,则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为邪定,十住已上为正定,十信之人为不定性。此为实大乘之义。权大乘之相宗,则依智度论之说意,不因位而制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无种性之人为邪定,不定种性之人为不定性,菩萨定性之人为正定。又依释摩诃衍论之一说,则十圣为正定聚,三贤为不定聚,自馀之凡夫为邪定聚。是亦权大乘之意也。圭峰之起信笔削记三曰:「权教以无种性人为邪,以菩萨为正,以不定性人为不定。终教以一切异性为邪,三贤为正,十信为不定。」探玄记三曰:「若依地论,见道已上,方名正道。」
【佛学常见辞汇】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證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三聚就是三类众生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显宗论)
〔一、正性定聚〕,谓断贪瞋痴等,烦恼皆尽,心无邪伪,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正性定聚。
〔二、邪性定聚〕,谓四恶趣及一切边邪等见,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不定性聚〕,谓此性或可为邪,或可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名数)以三聚该收一切众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證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證悟,无缘不證悟也。此三聚之义通于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论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馀。」预流向已上之圣者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为不定聚。大乘之三聚有多义,智度论八十四曰:「能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是通相说三聚,未判其位也。依起信论之所说,则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为邪定,十住已上为正定,十信之人为不定性。此为实大乘之义。权大乘之相宗,则依智度论之说意,不因位而制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无种性之人为邪定,不定种性之人为不定性,菩萨定性之人为正定。又依释摩诃衍论之一说,则十圣为正定聚,三贤为不定聚,自馀之凡夫为邪定聚。是亦权大乘之意也。圭峰之起信笔削记三曰:「权教以无种性人为邪,以菩萨为正,以不定性人为不定。终教以一切异性为邪,三贤为正,十信为不定。」探玄记三曰:「若依地论,见道已上,方名正道。」
【佛学常见辞汇】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證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三聚就是三类众生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显宗论)
〔一、正性定聚〕,谓断贪瞋痴等,烦恼皆尽,心无邪伪,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正性定聚。
〔二、邪性定聚〕,谓四恶趣及一切边邪等见,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不定性聚〕,谓此性或可为邪,或可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邪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佛学次第统编】
以邪见心,修习诸定,故名邪定。如西土九十五种外道,乃至一切狐畜鬼神,亦能歛念习坐,皆邪定之类也。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佛学次第统编】
以邪见心,修习诸定,故名邪定。如西土九十五种外道,乃至一切狐畜鬼神,亦能歛念习坐,皆邪定之类也。
邪定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术语)邪性定聚之略。
那伽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变龙而定止于深渊曰那伽定。为保长寿,逢弥勒出世,以愿力而入于那伽定。
(术语)身变龙而定止于深渊曰那伽定。为保长寿,逢弥勒出世,以愿力而入于那伽定。
初禅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禅定之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术语)四禅定之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七种定名 略。
小乘二种禅 共(世间禅)、不共。
世间禅 十二门禅。
十二门禅 四根本、四无量、四无色。
四根本禅 初、二、三、四。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四无色 空、识、无所、非想。
六行观 厌苦、乃至忻出。
小乘不共禅 亦世间亦出世间、出世间。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
出世间禅 观、鍊、薰、修。
观禅二种 坏法、不坏法。
坏法禅 九想、八念、十想。
不坏法禅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六妙门 数、随、止、观、还、净。
十六特胜 知息入、乃至观弃舍。
通明观 观息、色、心、三事俱无。
九想 胖胀、乃至烧。
八念 念佛、乃至念死。
十想 无常、乃至尽。
八背舍 内有色相外观色、乃至无所有处。
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乃至白胜处。
十一切处 青、乃至识。
九次第定 初禅、乃至灭受想。
师子奋迅三昧 略。
超越三昧 略。
大乘共不共禅 略。
九种大禅 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自性禅 略。
一切禅 善法乐住等三。
难禅 第一二三。
一切门禅 有觉有观等四。
善人禅 不味著等五。
一切行禅 善禅、乃至现法乐住第一义禅十三。
除恼禅 咒术所依、乃至等作等八。
此世他世乐禅 神足变现调伏众生、乃至暂息恶报放光明九。
清净净禅 世间清净、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十。
一行三昧 略。
三三昧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四种三昧 坐、行、半、非。
五种三昧 地、水、风、金沙、金刚轮。
十喻三昧 幻、乃至化。
十种三昧 普光明、乃至无碍轮等十。
百八三昧 首楞严、乃至离著虚空不染。
阿字月轮观 略。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刹那心、流注心、甜美心、摧散心、明镜心。
五相成身观 通达菩提心、乃至佛身圆满。
五字严身观 略。
坐禅 略。
结跏 全、半。
全结跏 吉祥、降魔。
(术语)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七种定名 略。
小乘二种禅 共(世间禅)、不共。
世间禅 十二门禅。
十二门禅 四根本、四无量、四无色。
四根本禅 初、二、三、四。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四无色 空、识、无所、非想。
六行观 厌苦、乃至忻出。
小乘不共禅 亦世间亦出世间、出世间。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
出世间禅 观、鍊、薰、修。
观禅二种 坏法、不坏法。
坏法禅 九想、八念、十想。
不坏法禅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六妙门 数、随、止、观、还、净。
十六特胜 知息入、乃至观弃舍。
通明观 观息、色、心、三事俱无。
九想 胖胀、乃至烧。
八念 念佛、乃至念死。
十想 无常、乃至尽。
八背舍 内有色相外观色、乃至无所有处。
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乃至白胜处。
十一切处 青、乃至识。
九次第定 初禅、乃至灭受想。
师子奋迅三昧 略。
超越三昧 略。
大乘共不共禅 略。
九种大禅 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自性禅 略。
一切禅 善法乐住等三。
难禅 第一二三。
一切门禅 有觉有观等四。
善人禅 不味著等五。
一切行禅 善禅、乃至现法乐住第一义禅十三。
除恼禅 咒术所依、乃至等作等八。
此世他世乐禅 神足变现调伏众生、乃至暂息恶报放光明九。
清净净禅 世间清净、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十。
一行三昧 略。
三三昧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四种三昧 坐、行、半、非。
五种三昧 地、水、风、金沙、金刚轮。
十喻三昧 幻、乃至化。
十种三昧 普光明、乃至无碍轮等十。
百八三昧 首楞严、乃至离著虚空不染。
阿字月轮观 略。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刹那心、流注心、甜美心、摧散心、明镜心。
五相成身观 通达菩提心、乃至佛身圆满。
五字严身观 略。
坐禅 略。
结跏 全、半。
全结跏 吉祥、降魔。
定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力之一。禅定之力用,能破诸乱想者。无量寿经下曰:「定力禅力。」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的乱想,为五力之一。
【俗语佛源】
定,梵语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意为注心一境,不散乱。修「定」能产生伏除烦恼妄想之力,故称「定力」。如《无量寿经》卷下:「定力、慧力、多闻之力。」坐禅便是修「定」的主要形式。如唐·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定力无涯不可称,未知何代坐禅僧。」后用「定力」指处变不惊、自我控制的意志。如《儿女英雄转》第二一回:「一个乡里的妈妈儿,他可晓得甚么叫作恒心,又可晓得甚么叫做定力?」又如冰心《超人》:「何彬看完了,捧著花儿,回到床前,什么定力都尽了,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事理禅定者,事即色界、无色界、禅定也。理即声闻等依理修习所发禅定是也。)
【三藏法数】
定力者,即诸佛大定之力也。谓诸众生,中阴识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时,以由业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处。虽诸佛大定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
【三藏法数】
定力者,即如来大寂定力也。谓此定力,无染无净,非空非有,生死不能拘,结业不能缚;不起此定,而能普应十方,不与识法相应,是故唯识难判也。
(术语)五力之一。禅定之力用,能破诸乱想者。无量寿经下曰:「定力禅力。」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的乱想,为五力之一。
【俗语佛源】
定,梵语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意为注心一境,不散乱。修「定」能产生伏除烦恼妄想之力,故称「定力」。如《无量寿经》卷下:「定力、慧力、多闻之力。」坐禅便是修「定」的主要形式。如唐·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定力无涯不可称,未知何代坐禅僧。」后用「定力」指处变不惊、自我控制的意志。如《儿女英雄转》第二一回:「一个乡里的妈妈儿,他可晓得甚么叫作恒心,又可晓得甚么叫做定力?」又如冰心《超人》:「何彬看完了,捧著花儿,回到床前,什么定力都尽了,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事理禅定者,事即色界、无色界、禅定也。理即声闻等依理修习所发禅定是也。)
【三藏法数】
定力者,即诸佛大定之力也。谓诸众生,中阴识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时,以由业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处。虽诸佛大定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
【三藏法数】
定力者,即如来大寂定力也。谓此定力,无染无净,非空非有,生死不能拘,结业不能缚;不起此定,而能普应十方,不与识法相应,是故唯识难判也。
定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无量寿经下曰:「深心定心。」智度论二十六曰:「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能得点。」
【三藏法数】
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术语)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无量寿经下曰:「深心定心。」智度论二十六曰:「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能得点。」
【三藏法数】
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