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38,分143页显示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70  71  72  7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不定观
不定教
不定聚
不定止观
不定性聚
不定地法
不定受业
不定种性
不动定
六决定
六门教授习定论
六种决定
中间定
水火定
水定
不定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三种观门之一。非初观实相,又非次第由浅至深,无论修何法,过去宿习之所发,豁然开悟,而證实相,谓之不定观,天台大师为陈尚书令毛喜所著,修禅六妙门是不定观之法也。法华玄义十曰:「不定观者,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證十二门,豁然开悟得无生忍,即是毒在乳中,即能杀人也。(中略)学无作四圣行谛法华般舟等四种三昧,豁然心悟得无生忍,即是醍醐行中杀人也。」
不定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化仪四教之一。如来以不思议之力,能令众生,于说小乘中得大乘之益,于说大乘中得小乘之益。如是得益不同者,谓之不定教。即同听异闻得益不同之教法也。
【三藏法数】
谓别有经,虽非顿、渐所摄,而明佛性常住,即胜鬘经及金光明经等,是名不定教。
【三藏法数】
不定者,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證大果;或闻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不定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不定性聚同。无量寿经下曰:「彼佛国土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不定止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三种止观之一。(参见:不定观)
不定性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之一。此性或可为邪,或可为正,无一定之向,故名不定性聚,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业者名定性邪聚,凡夫是不定性聚也。俱舍论九曰:「正邪定馀名不定,彼待二缘可成二故。」同颂疏曰:「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馀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三藏法数】
谓此性或可为邪,或可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不定地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六品之一。其性质非善非恶广通善恶无记三性,亦如彼大地法一切之心,未必随伴而起。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之八者属之。
不定受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业之一。受果报而无决定之业也。
不定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不定性同。
不动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动尊所住之禅定也。大菩提心为体,大菩提心,本性清净,无为寂定,故谓之不动定。底哩三昧耶经曰:「不动者是菩提大寂定义也。」
六决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种决定同。【又】(参见:七深信)
七深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善导之散善义以深心为深信之心。信相有二种而列七种,日本亲鸾名为七信:机之深信,法之深心(以上二种深信),观经之深信,弥陀经之深信,唯信佛语之深信,此经之深信,建立自心之深信也。其中除此经之深信,其他冠决定之字,谓之六决定。
六门教授习定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无著菩萨造,世亲菩萨释,唐义净译。明以六门习修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门者:一求脱之愿心,二积集胜行之资粮,三使心善住于一处,四资师圆满,五所缘圆满,六作意圆满。
六种决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修六度之增上力,得六种之决定也: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必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必定常生贵胜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所修之善法,必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成就正定业,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于理。见大乘庄严论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修六度,能得六种的决定,即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菩萨一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菩萨一定常生于富贵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菩萨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菩萨修习善法一定无有间断。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菩萨一定成就定业而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之力菩萨不加功行也一定安住于道理。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论云:菩萨由六度增上,得六种决定。
〔一、财成决定〕,谓菩萨由布施力,必定常得大财成就,是名财成决定。
〔二、生胜决定〕,谓菩萨由持戒力,必定常得贵胜之家,随意受生,是名生胜决定。
〔三、不退决定〕,谓菩萨由忍辱力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是名不退决定。
〔四、修习决定〕,谓菩萨由精进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是名修习决定。
〔五、定业决定〕,谓菩萨由禅定力,成就众生正定之业,必定永不退失,是名定业决定。
〔六、无功用决定〕,谓菩萨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理,是名无功用决定。
中间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中间三昧,中间静虑,中间禅。大梵天王所得之禅定也。色界,无色界通有八地,每一地各有近分定与根本定。其中初禅地之近分定与根本定寻与伺之心所相应,第二禅以上,七地之近分定与根本定,则寻与伺皆不相应,而至极寂静。然其中间,唯有伺之心所相应而寻之心所不相应之禅定,是名中间定,修之者在初禅天顶上为大梵天王,彼常住此禅定。俱舍论二十八曰:「初本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皆无寻伺,唯中静虑有伺无寻,故彼胜初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中略)此定能招大梵处果,多修习者为大梵故。」
水火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苑珠林曰:「后梁南襄阳景空寺释法总,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晋安王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相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水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水得自在之禅定也。若具此定,则得使身之内外为水。犹如具火定得使依正尽为火。(参见: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