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3,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贤守定
健行定
坐禅念定先苦后乐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定有是增益谤
定无是损减谤
不定性半成佛
转受蕴成定身
决定心
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
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
第二一百年,得坚固定
性决定义
佛类词典(续上)
集福王定贤守定
健行定
坐禅念定先苦后乐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定有是增益谤
定无是损减谤
不定性半成佛
转受蕴成定身
决定心
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
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
第二一百年,得坚固定
性决定义
集福王定
【三藏法数】
谓此定自在,即能聚集无边福德,如王势力,无有等比,故名集福王定。
谓此定自在,即能聚集无边福德,如王势力,无有等比,故名集福王定。
贤守定
【三藏法数】
谓此定即能守持世间、出世间贤善之法,故名贤守定。
谓此定即能守持世间、出世间贤善之法,故名贤守定。
健行定
【三藏法数】
谓佛菩萨以精进大健之力,修行胜行,而得此定,故名健行定。
谓佛菩萨以精进大健之力,修行胜行,而得此定,故名健行定。
坐禅念定先苦后乐
【三藏法数】
谓人不辞劳苦,坐禅念定,由禅定力,则能次第入诸三昧,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坐禅念定先苦后乐。(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谓人不辞劳苦,坐禅念定,由禅定力,则能次第入诸三昧,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坐禅念定先苦后乐。(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三藏法数】
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三藏法数】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定有是增益谤
【三藏法数】
定有者,谓不知真如之理,离相寂灭,性本不有,而言真如决定是有者,则成增益谤也。
定有者,谓不知真如之理,离相寂灭,性本不有,而言真如决定是有者,则成增益谤也。
定无是损减谤
【三藏法数】
定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不可变坏,性本不空,而言真如决定是无者,则成损减谤也。
定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不可变坏,性本不空,而言真如决定是无者,则成损减谤也。
不定性半成佛
【三藏法数】
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證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證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转受蕴成定身
【三藏法数】
受蕴者,即六识领纳六尘积聚之名。定即正定也。谓众生若能修习无漏禅定,则根尘泯净离诸散乱,此即转受蕴而成定身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受蕴者,即六识领纳六尘积聚之名。定即正定也。谓众生若能修习无漏禅定,则根尘泯净离诸散乱,此即转受蕴而成定身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决定心
【三藏法数】
谓人一念之心,于所缘境法,既能分别,则审知善恶,决定不谬,是名决定心。
谓人一念之心,于所缘境法,既能分别,则审知善恶,决定不谬,是名决定心。
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
【三藏法数】
四无色定者,即无色界中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也。若诸外道,以有漏心,妄修邪定,以求解脱者,菩萨能以此四无色定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證解脱,则无妄修解脱之染也。
四无色定者,即无色界中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也。若诸外道,以有漏心,妄修邪定,以求解脱者,菩萨能以此四无色定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證解脱,则无妄修解脱之染也。
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
【三藏法数】
谓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厌居生死,求證涅槃,顿息攀缘,深修禅定,坚固不变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谓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厌居生死,求證涅槃,顿息攀缘,深修禅定,坚固不变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二一百年,得坚固定
【三藏法数】
谓此一百年中,比丘乐修禅定,顿息外缘,悟明自心,得證道果,坚固不变也。
谓此一百年中,比丘乐修禅定,顿息外缘,悟明自心,得證道果,坚固不变也。
性决定义
【三藏法数】
谓诸识各各所缘善恶无记三性,无有间杂也。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不能成善法。如缘善境,则成善法,不能成恶法。若缘无记,则不能成善恶二法。诸识起时,亦复如是,是为性决定义。(无记性,不善不恶之性也。)
谓诸识各各所缘善恶无记三性,无有间杂也。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不能成善法。如缘善境,则成善法,不能成恶法。若缘无记,则不能成善恶二法。诸识起时,亦复如是,是为性决定义。(无记性,不善不恶之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