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3,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楷定疏
楷定记
莲华部定印
广显定意经
迦叶入定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调直定
壁定
随类不定
缚定印
诸教决定名义论
弥陀定印
禅定
禅定十种利益
佛类词典(续上)
楷定楷定疏
楷定记
莲华部定印
广显定意经
迦叶入定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调直定
壁定
随类不定
缚定印
诸教决定名义论
弥陀定印
禅定
禅定十种利益
楷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决定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广雅楷模品式法也。」法华玄义一上曰:「印是楷定不可改易。」
(术语)正决定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广雅楷模品式法也。」法华玄义一上曰:「印是楷定不可改易。」
楷定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唐善导作观经疏四卷,其第四卷之末曰:「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因而世称为楷定疏。
(书名)唐善导作观经疏四卷,其第四卷之末曰:「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因而世称为楷定疏。
楷定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十六卷。竹林寺显意著。释善导之楷定疏者。
(书名)三十六卷。竹林寺显意著。释善导之楷定疏者。
莲华部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三部定印之一。(参见:定印)
(印相)三部定印之一。(参见:定印)
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标入定相之印契也。有三部之别: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来之住定印也。二莲华部之定印,亦名弥陀定印,或妙观察智定印。阿弥陀如来之住定印也。三金刚部之定印,名为缚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也。见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三。
(印相)标入定相之印契也。有三部之别: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来之住定印也。二莲华部之定印,亦名弥陀定印,或妙观察智定印。阿弥陀如来之住定印也。三金刚部之定印,名为缚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也。见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三。
广显定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弘道广显三昧经之异名。
(经名)弘道广显三昧经之异名。
迦叶入定
【佛学大辞典】
(传说)摩诃摩耶经下曰:「摩诃迦叶共阿难结集法藏,事悉毕已,摩诃迦叶于狼迹山中入灭尽定。」毗婆沙论百三十五曰:「尊者大迦叶波,入王舍城最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西域记九曰:「屈屈吒播陀山(唐言鸡足),亦谓窭卢播陀山(唐言尊足),高峦峭险。(中略)其后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言尊足。」
(传说)摩诃摩耶经下曰:「摩诃迦叶共阿难结集法藏,事悉毕已,摩诃迦叶于狼迹山中入灭尽定。」毗婆沙论百三十五曰:「尊者大迦叶波,入王舍城最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西域记九曰:「屈屈吒播陀山(唐言鸡足),亦谓窭卢播陀山(唐言尊足),高峦峭险。(中略)其后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言尊足。」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佛学大辞典】
(传说)智度论二曰:「佛既入灭,摩诃迦叶欲结集三藏,议言谁能结集毗尼法藏者?长老阿泥卢豆言:舍利弗有好弟子,名憍梵波提,能知毗尼法藏。今在天上尼利沙树园中住,可遣使请来。迦叶便遣下座比丘,召憍梵波提。比丘至天上,传迦叶意。憍梵波提语比丘言:召我日佛灭度耶?比丘言实如所言:大师佛已灭度。憍梵波提言:佛灭度大疾,世间眼灭,能逐佛转法轮,将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师法将,各自别离,当奈何?摩诃目犍连今在何处?比丘言是亦灭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过去,众生可怜。(中略)我失离欲大师,于是尸利沙树园中住,亦何所为?我和上大师,皆已灭度,我今不能复下阎浮提,住此入涅槃。说是言已,入禅定中,踊在虚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现种种神变。自心出火烧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叶所。水中有声,说此偈言: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此偈名水说偈(一本有四偈误)。
(传说)智度论二曰:「佛既入灭,摩诃迦叶欲结集三藏,议言谁能结集毗尼法藏者?长老阿泥卢豆言:舍利弗有好弟子,名憍梵波提,能知毗尼法藏。今在天上尼利沙树园中住,可遣使请来。迦叶便遣下座比丘,召憍梵波提。比丘至天上,传迦叶意。憍梵波提语比丘言:召我日佛灭度耶?比丘言实如所言:大师佛已灭度。憍梵波提言:佛灭度大疾,世间眼灭,能逐佛转法轮,将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师法将,各自别离,当奈何?摩诃目犍连今在何处?比丘言是亦灭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过去,众生可怜。(中略)我失离欲大师,于是尸利沙树园中住,亦何所为?我和上大师,皆已灭度,我今不能复下阎浮提,住此入涅槃。说是言已,入禅定中,踊在虚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现种种神变。自心出火烧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叶所。水中有声,说此偈言: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此偈名水说偈(一本有四偈误)。
调直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译三昧为调直定,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也。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术语)天台译三昧为调直定,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也。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壁定
【佛学大辞典】
(譬喻)恶觉譬如风,定譬如壁,壁定坚固,则觉风不能入也。止观五曰:「止是壁定,八风恶觉,所不能入。」同辅行曰:「壁定者室有四壁,则八风不入。」
(譬喻)恶觉譬如风,定譬如壁,壁定坚固,则觉风不能入也。止观五曰:「止是壁定,八风恶觉,所不能入。」同辅行曰:「壁定者室有四壁,则八风不入。」
随类不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济度众生,应其机类而现诸种之身,满虚空身,丈六身等不定。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为了济渡众生,而示现不一定的身体。
【三藏法数】
随类不定者,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等也。
(术语)佛济度众生,应其机类而现诸种之身,满虚空身,丈六身等不定。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为了济渡众生,而示现不一定的身体。
【三藏法数】
随类不定者,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等也。
缚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金刚部之入定印也。(参见:定印)
【佛学常见辞汇】
金刚部的入定印。
(印相)金刚部之入定印也。(参见:定印)
【佛学常见辞汇】
金刚部的入定印。
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标入定相之印契也。有三部之别: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来之住定印也。二莲华部之定印,亦名弥陀定印,或妙观察智定印。阿弥陀如来之住定印也。三金刚部之定印,名为缚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也。见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三。
(印相)标入定相之印契也。有三部之别: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来之住定印也。二莲华部之定印,亦名弥陀定印,或妙观察智定印。阿弥陀如来之住定印也。三金刚部之定印,名为缚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也。见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三。
诸教决定名义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施护译。明一切教中诸根本字之如实义。唵字为最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
(书名)一卷,宋施护译。明一切教中诸根本字之如实义。唵字为最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
弥陀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弥陀之住定印也。(参见:定印)
(印相)弥陀之住定印也。(参见:定印)
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标入定相之印契也。有三部之别: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来之住定印也。二莲华部之定印,亦名弥陀定印,或妙观察智定印。阿弥陀如来之住定印也。三金刚部之定印,名为缚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也。见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三。
(印相)标入定相之印契也。有三部之别: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来之住定印也。二莲华部之定印,亦名弥陀定印,或妙观察智定印。阿弥陀如来之住定印也。三金刚部之定印,名为缚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也。见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三。
禅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禅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而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得名为禅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然禅定虽皆为心之德,而欲界所属之心非有此德,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无色相对,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故谓之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为世间法,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證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非三界所属之心体所具,故欲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欲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欲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而此中禅在最初,不惟为诸定之根本,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禅。且禅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于禅,故以禅为学道之最要者。大乘义章十三曰:「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为思惟修习。(中略)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邪乱故说为正。」智度论二十八曰:「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馀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次第禅门一上曰:「禅是外国之言,此间翻则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诃衍论中,翻禅,秦言思惟修。二举例往翻,如檀波罗蜜,此言布施度、禅波罗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禅。三阿毗昙中,以功德丛林以翻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深入禅定见十方佛。」无量寿经上曰:「得深禅定。」同净影疏曰:「禅谓四禅,定所谓四空定等。」六度集经曰:「复有四种禅定,具足智慧:一常乐独处,二常乐一心,三求禅及通,四求无碍佛智。」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佛学常见辞汇】
即禅那,华译为静虑,即是止观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
(术语)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禅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而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得名为禅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然禅定虽皆为心之德,而欲界所属之心非有此德,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无色相对,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故谓之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为世间法,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證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非三界所属之心体所具,故欲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欲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欲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而此中禅在最初,不惟为诸定之根本,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禅。且禅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于禅,故以禅为学道之最要者。大乘义章十三曰:「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为思惟修习。(中略)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邪乱故说为正。」智度论二十八曰:「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馀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次第禅门一上曰:「禅是外国之言,此间翻则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诃衍论中,翻禅,秦言思惟修。二举例往翻,如檀波罗蜜,此言布施度、禅波罗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禅。三阿毗昙中,以功德丛林以翻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深入禅定见十方佛。」无量寿经上曰:「得深禅定。」同净影疏曰:「禅谓四禅,定所谓四空定等。」六度集经曰:「复有四种禅定,具足智慧:一常乐独处,二常乐一心,三求禅及通,四求无碍佛智。」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佛学常见辞汇】
即禅那,华译为静虑,即是止观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
禅定十种利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修菩萨之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之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凝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證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是为解脱成熟。见月灯三昧经七。
【佛学次第统编】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 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 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 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 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證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 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 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 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名数)修菩萨之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之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凝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證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是为解脱成熟。见月灯三昧经七。
【佛学次第统编】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 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 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 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 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證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 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 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 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