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2—1255 【介绍】: 宋福州人,初名自诚,字信之,一字行之,号毅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第一。历知赣州、隆兴、建宁府。理宗端平元年,召为吏部侍郎,奏请开言路,肃朝纲。嘉熙元年,累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建请冲要之处增守备。后加观文殿学士致仕。卒谥文定。
全宋诗
郑性之(一一七二~一二五五),初名自诚,字信之,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调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三一)。六年,除校书郎。九年,出知袁州。十三年,除吏部员外郎,累迁起居郎,出知赣州。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知隆兴府(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三年,再知赣州。绍定六年(一二三三),知建宁府。端平元年(一二三四),除吏部侍郎,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宝祐三年卒,年八十四。有《端平奏议》等,已佚。《宋史》卷四一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六九七七
郑性之(一一七二——一二五五),初名自诚,字信之,一字行之,号毅斋,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嘉定元年进士第一,历官知赣州,改知隆兴府。端平元年,为吏部侍郎,擢左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三年,拜参知政事。嘉熙元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加观文殿学士,致仕。宝祐三年卒,年八十四。见刘克庄《毅肃郑观文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七),《宋史》卷四一九本传。
《国语辞典》:绩优股(绩优股)  拼音:jī yōu gǔ
股票术语。指稳定性佳,过去业绩与盈馀表现良好,推测未来配息仍然优厚的股票。
《国语辞典》:没气性(没气性)  拼音:méi qì xìng
没定性、没主见。《红楼梦》第二○回:「凤姐向贾环道:『你也是个没气性的。』」
分类:定性主见
《漢語大詞典》:盖然论
一种主张确定性是不可能的(特别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而概然性就是支配信仰和行动的理论
一种理论,认为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由于对所包括的原则的明确知觉或由于感觉有合适的可靠的权威的支持,因而被看作具有可靠的概然性的任何过程都是可能发生的;特指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任何具有可靠概然性的过程都可能发生,即使当一个相反的过程是或者似乎是具有更大的概然性时仍然是这样
一种理论,它主张在道德问题中不可能有确实性,因此只有遵循盖然性较大的道路
不定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性之一。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之种子皆具,或可为阿罗汉,或可为辟支佛,或可为佛,无有一定之向,故名不定性。此有四类:一具菩萨声闻之二性,而开果不定也。二具菩萨独觉之二性,而开果不定也。三具声闻独觉之二性,而开果不定也。四三乘皆具而开果不定也。此中第三者永无成佛之期,馀者时至而成佛者也。菩提心论曰:「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起以为超三界,谓宿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以方便遂发大心。」
【三藏法数】
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不定性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之一。此性或可为邪,或可为正,无一定之向,故名不定性聚,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业者名定性邪聚,凡夫是不定性聚也。俱舍论九曰:「正邪定馀名不定,彼待二缘可成二故。」同颂疏曰:「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馀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三藏法数】
谓此性或可为邪,或可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决定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定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各具唯一种子之众生曰定性,具二种或三种之众生曰不定性。总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曰无种性。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性,则为五性,即法相宗所立之五性各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的众生,如果兼具二种或三种之种子的众生则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没有三乘之无漏种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种子的众生又叫做无种性。
【俗语佛源】
佛教谓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只具唯一种子的众生叫定性;具二种或三种的众生叫不定性。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无有漏种子者,称无种姓。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姓,则为「五性」,为法相宗所立的教义。后谓安定心神。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随手关了门,闷闷坐著,定性了一回。」又如《三侠五义》第四回:「等我家相公定性养神,二鼓上坛便了。」也指事物故有的特性。如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有定性而无质也,故独言阴而不言阳。」亦指确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质。如郭沫若《
定性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也,即五性中之前二性。
【佛学常见辞汇】
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
定性缘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觉无漏种子者。唯修缘觉之因,證缘觉之果,不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觉。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参见:五种性)
【三藏法数】
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定性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声闻无漏种子者。唯修声闻之因,證声闻之果,不更进求佛道,是曰定性声闻。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参见:五种性)
【三藏法数】
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定性喜乐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第二禅天也。此地之天之众生,住于胜妙之禅定,由禅定生心识之喜乐,故名定性喜乐地。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第二禅天,因此地的天人,住于殊胜美妙的禅定之中,因而生起心识的喜乐,故名。
不定性半成佛
【三藏法数】
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證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法无定性
【三藏法数】
谓一切诸法,既唯心现,从缘而起,无定性也。所谓小非定小,于一微尘能含太虚;大非定大,轮围无数入毛端中。经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是也。(轮围者,金刚轮围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