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中书(中書) 拼音:zhōng shū
1.宫中所藏的书籍。《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孔安国传》:「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
2.中书令的简称。参见「中书令」条。
3.中书舍人的简称。参见「中书舍人」条。
4.中书省的简称。参见「中书省」条。
5.宋代的政事堂。宋。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中》:「文潞公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荆公行至题下,特迟留诵诗。」
2.中书令的简称。参见「中书令」条。
3.中书舍人的简称。参见「中书舍人」条。
4.中书省的简称。参见「中书省」条。
5.宋代的政事堂。宋。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中》:「文潞公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荆公行至题下,特迟留诵诗。」
《國語辭典》:黄门(黃門) 拼音:huáng mén
1.黄色的宫门。唐。杜佑《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侍中》:「凡禁门黄闼,故号黄门。」
2.职官名:(1)秦汉时均置,晋以后称门下省,唐开元中一度更名为黄门省。《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唐。颜师古。注:「黄门之署,职任亲近。」也称为「门下省」。(2)散骑之官,因隶属门下省,称为「黄门侍郎」,简称为「黄门」。如晋朝潘岳官散骑侍郎,后世称为「潘黄门」。
3.太监。东汉时黄门令、中黄门等官均太监所任,故称太监为「黄门」。《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馀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水浒传》第二回:「殿下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毬,你自过去。」
2.职官名:(1)秦汉时均置,晋以后称门下省,唐开元中一度更名为黄门省。《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唐。颜师古。注:「黄门之署,职任亲近。」也称为「门下省」。(2)散骑之官,因隶属门下省,称为「黄门侍郎」,简称为「黄门」。如晋朝潘岳官散骑侍郎,后世称为「潘黄门」。
3.太监。东汉时黄门令、中黄门等官均太监所任,故称太监为「黄门」。《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馀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水浒传》第二回:「殿下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毬,你自过去。」
《漢語大詞典》:东园(東園)
(1).泛指园圃。 晋 陶潜 《停云》诗之三:“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七:“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草草言非谬,似 庄周 ,东园蝴蝶两悠悠。”
(2).园名。在 江苏省 仪征市 东。 宋 施昌言 建。 欧阳修 作《真州东园记》, 蔡襄 书,后人称园、记、书为三绝。
(3).官署名。 秦 汉 置。掌管陵墓内器物、葬具的制造与供应,属少府。《后汉书·皇后纪下·孝崇匽皇后》:“﹝ 匽后 ﹞ 元嘉 二年崩,以帝弟 平原王 石 为丧主,歛以东园画梓寿器、玉匣、饭含之具。”参见“ 东园祕器 ”、“ 东园温明 ”。
(4).指 汉 孝宣王皇后 陵墓。因位于 宣帝 陵东,故称。《汉书·外戚传上·孝宣王皇后》:“ 邛成太后 凡立四十九年,年七十餘, 永始 元年崩,合葬 杜陵 ,称 东园 。” 颜师古 注:“虽同塋兆而别为坟, 王后 陵次 宣帝 陵东,故曰 东园 也。”
(2).园名。在 江苏省 仪征市 东。 宋 施昌言 建。 欧阳修 作《真州东园记》, 蔡襄 书,后人称园、记、书为三绝。
(3).官署名。 秦 汉 置。掌管陵墓内器物、葬具的制造与供应,属少府。《后汉书·皇后纪下·孝崇匽皇后》:“﹝ 匽后 ﹞ 元嘉 二年崩,以帝弟 平原王 石 为丧主,歛以东园画梓寿器、玉匣、饭含之具。”参见“ 东园祕器 ”、“ 东园温明 ”。
(4).指 汉 孝宣王皇后 陵墓。因位于 宣帝 陵东,故称。《汉书·外戚传上·孝宣王皇后》:“ 邛成太后 凡立四十九年,年七十餘, 永始 元年崩,合葬 杜陵 ,称 东园 。” 颜师古 注:“虽同塋兆而别为坟, 王后 陵次 宣帝 陵东,故曰 东园 也。”
《漢語大詞典》:骑省(騎省)
(1).官署名。 唐 两省皆有散骑常侍,故称之为骑省。 唐 王维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骑省直 明光 ,鷄鸣謁 建章 。” 赵殿成 笺注:“谓散骑之省。出 潘岳 《〈秋兴赋〉序》, 唐 时两省皆有散骑常侍,故亦谓之骑省。” 唐 张籍 《和卢常侍寄华山郑隐者》:“寄知骑省客,长向白云闲。”
(2).指 潘岳 。语本 晋 潘岳 《秋兴赋序》:“寓直于散骑之省。” 唐 钱起 《闲居酬张起居见赠》:“向夕野人思,难忘 骑省 文。” 清 褚继曾 《〈小螺庵病榻忆语〉后序》:“夫蛾眉易逝, 骑省 有金鹿之悲;鹤舞含愁, 苏臺 留紫玉之迹。”
(2).指 潘岳 。语本 晋 潘岳 《秋兴赋序》:“寓直于散骑之省。” 唐 钱起 《闲居酬张起居见赠》:“向夕野人思,难忘 骑省 文。” 清 褚继曾 《〈小螺庵病榻忆语〉后序》:“夫蛾眉易逝, 骑省 有金鹿之悲;鹤舞含愁, 苏臺 留紫玉之迹。”
《漢語大詞典》:东台(東臺)
(1).官署名。 唐 高宗 时曾改门下省为东台,后因以沿称门下省。《新唐书·百官志二》:“ 龙朔 二年,改门下省曰东臺。”《新唐书·张文瓘传》:“ 乾封 二年,迁东臺侍郎、同东西臺三品,遂与 勣 同为宰相。” 宋 苏轼 《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朔野按行犹爵跃,东臺瞑坐觉乌飞。”
(2). 唐 时东都御史台的省称。 唐 赵璘 《因话录·徵》:“ 武后 朝,御史臺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之左臺、右臺,则宪府未曾有东西臺之称。惟俗间呼在京为西臺, 东都 为东臺。”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南国人无怨,东臺吏不欺。”自注:“ 微之 使 东川 ,奏冤八十餘家,詔从而平之,因分司 东都 。”
(2). 唐 时东都御史台的省称。 唐 赵璘 《因话录·徵》:“ 武后 朝,御史臺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之左臺、右臺,则宪府未曾有东西臺之称。惟俗间呼在京为西臺, 东都 为东臺。”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南国人无怨,东臺吏不欺。”自注:“ 微之 使 东川 ,奏冤八十餘家,詔从而平之,因分司 东都 。”
《國語辭典》:营缮(營繕) 拼音:yíng shàn
土木工程的修建。《晋书。卷八一。桓宣传》:「比年营缮,并已修整。」《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恐陛下虽欲营缮,彼必有言说。」
《漢語大詞典》:玉府
(1).《周礼》官署名。掌管天子之金玉玩好、兵器等。《周礼·天官·玉府》:“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齐则共食玉。” 贾公彦 疏:“玉府以玉为主,玉外所有美物,亦兼掌之。”
(2).泛指收藏宝物的府库。《文献通考·征榷一》:“凡屠者歛其皮角筋骨入於玉府。”
(3).指道观、仙府、仙宫。 唐 武平一 《奉和幸白鹿观应制》诗:“玉府凌三曜,金坛驻六龙。”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我本玉府仙姝,岂偶凡夫俗子。”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早离却玉府清严,一任珮摇风影,衣动霞光,小步红云垫。”
(4).道家的藏书之所。后亦泛指书库。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看讲启》:“莫测天文,徒观玉府。”
(5).指高洁的襟怀。 唐 杜甫 《暮春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玉府标孤映,霜蹄去不疑。” 仇兆鳌 注:“此备言其道术过人。玉府,比其操洁;霜蹄,比其才敏。”
(2).泛指收藏宝物的府库。《文献通考·征榷一》:“凡屠者歛其皮角筋骨入於玉府。”
(3).指道观、仙府、仙宫。 唐 武平一 《奉和幸白鹿观应制》诗:“玉府凌三曜,金坛驻六龙。”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我本玉府仙姝,岂偶凡夫俗子。”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早离却玉府清严,一任珮摇风影,衣动霞光,小步红云垫。”
(4).道家的藏书之所。后亦泛指书库。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看讲启》:“莫测天文,徒观玉府。”
(5).指高洁的襟怀。 唐 杜甫 《暮春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玉府标孤映,霜蹄去不疑。” 仇兆鳌 注:“此备言其道术过人。玉府,比其操洁;霜蹄,比其才敏。”
《漢語大詞典》:奚官
(1).官名。职司养马。 晋 置,属少府。《晋书·职官志》:“少府,统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準、奚官等令。” 宋 苏轼 《韩干马十四匹》诗:“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明 袁帙 《秋兴》诗:“天子射蛟开水殿,奚官牧马遍郊墟。”
(2).官署名。 南朝 、 隋 、 唐 皆置,属内侍省。掌守宫人疾病、罪罚、丧葬等事。多以犯罪者从坐之家属为之。《宋书·二凶传·元凶劭》:“有女巫 严道育 ……夫为劫,坐没入奚官。”《隋书·刑法志》:“母妻姊妹及应从坐弃市者,妻子女妾同补奚官为奴婢。”《新唐书·武士彠传》:“ 延秀 母本 带方 人,坐其家没入奚官。以姝惠,赐 承嗣 ,生 延秀 。”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
(3).谓 奚 人内附为官者。《旧唐书·裴耀卿传》:“﹝ 开元 ﹞二十年,礼部尚书、 信安王 禕 受詔讨 契丹 ,詔以 耀卿 为副。俄又令 耀卿 賫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 奚 官,就部落以给之。”
(2).官署名。 南朝 、 隋 、 唐 皆置,属内侍省。掌守宫人疾病、罪罚、丧葬等事。多以犯罪者从坐之家属为之。《宋书·二凶传·元凶劭》:“有女巫 严道育 ……夫为劫,坐没入奚官。”《隋书·刑法志》:“母妻姊妹及应从坐弃市者,妻子女妾同补奚官为奴婢。”《新唐书·武士彠传》:“ 延秀 母本 带方 人,坐其家没入奚官。以姝惠,赐 承嗣 ,生 延秀 。”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
(3).谓 奚 人内附为官者。《旧唐书·裴耀卿传》:“﹝ 开元 ﹞二十年,礼部尚书、 信安王 禕 受詔讨 契丹 ,詔以 耀卿 为副。俄又令 耀卿 賫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 奚 官,就部落以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