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官学(官學)  拼音:guān xué
古时由政府设立,教育官吏子弟的学校。如清朝设有八旗官学。
《漢語大詞典》: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學)
清 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学校。《清文献通考·学校二》:“﹝ 雍正 ﹞七年,设立咸安宫官学……於 景山 官学生佐领管领下,自十三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之俊秀幼童可以学习者选得九十名,於 咸安宫 酌量修理读书房屋三所,每所各分给三十名,令其读书。其教习著翰林院於翰林内拣选九人,每所分派三人,令其勤加督课。”
分類:教育学校
《国语辞典》:军官学校(军官学校)  拼音:jūn guān xué xiào
专门培训各级军官人才的学校。如陆军军官学校、海军军官学校、空军军官学校等。
《国语辞典》:警官学校(警官学校)  拼音:jǐng guān xué xiào
专门教授警政实用科技学术、培养大专以上水准的现代警政专才学校。
《国语辞典》: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军官学校)  拼音:lù jūn jūn guān xué xiào
位于高雄市凤山区。民国十三年由国父孙中山先生创立于广东黄埔,时称为「黄埔军校」,三十五年一月一日改为今名。自八十二年起,规定修业四年三个月,毕业授理学士学位,并以少尉军官任用,为我国培植陆军军官人才的主要学府。
《國語辭典》:黄埔军官学校(黃埔軍官學校)  拼音:huáng pǔ jūn guān xué xiào
国父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武力与革命干部而创办的军官养成学校。民国十二年设于广州黄埔镇,设步、骑、炮、工、辎、交通、军医、经理、宪兵等科。
《漢語大詞典》:官学生(官學生)
(1).入官学肄业的学生。晋书·慕容皝载记:“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号高门生,立东庠於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清会典事例·国子监》:“八旗 满州 、 蒙古 、 汉 军,及下五旗包衣文职五品、武职三品以上者,皆挑取官学生,入八旗官学。”
(2). 清 末 民国 初政府派遣的留学生,即官费留学生。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先令各直省建设西学书院,选聘精通泰西之天文、地理、农政、船政、算化、格致、医学之类及各国舆图、语言文字、政事律例者数人为之教习,或即以出洋官学生之学成返国者当之。” 许地山 《铁鱼的鳃》:“ 黄 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
《國語辭典》:学官(學官)  拼音:xué guān
1.掌管教化的官职或官学教师。如汉代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以后设置的提学、学政、教授、学正、教谕等。《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公孙弘》:「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唐。张籍 书怀寄元郎中诗:「重作学官閒尽日,一离江坞病多年。」
2.学校的房舍,亦指学校。《汉书。卷八九。循吏传。文翁》:「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漢語大詞典》:儒官
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汉书·翼奉传:“ 奉 以中郎为博士、諫大夫,年老以寿终。子及孙皆以学在儒官。”《宋书·武帝纪下》:“便宜博延胄子,陶奬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於是总太学儒官三十有六人,列燕于祭酒之堂。” 清 周亮工 《梁溪成二鸿旧以孝廉训皖未能遽归也》诗:“儒官容易罢,秃笔不教閒。”
《國語辭典》:府学(府學)  拼音:fǔ xué
古代府州县皆设学,直属于府者为府学。《儒林外史》第五回:「一个是王德,是府学廪膳生员。」
《漢語大詞典》:儒师(儒師)
(1).博雅淳正的师傅。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房玄龄大有誉》:“ 房玄龄 幼稚日, 王通 説其文,谓:‘此细眼奴,非立忠志则为乱贼,辅帝者则为儒师。’绰有大誉矣。”
(2). 元 明 时称官学的教官。续文献通考·学校四:“凡儒师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州置之;命於礼部及行省与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録、教諭,州、县及书院置之。”
《國語辭典》:医生(醫生)  拼音:yī shēng
替人治病的人。《儒林外史》第三二回:「这几日,娄太爷的病渐渐有些重起来了,杜少卿又换了医生来看。」《红楼梦》第六九回:「医生要大胆,须得请奶奶将金面略露露,医生观观气色方敢下药。」也称为「医师」。
《國語辭典》:门斗(門斗)  拼音:mén dǒu
1.旧日学官的仆役。《儒林外史》第一七回:「保正认得是学里门斗,说道:『好了,匡二相公恭喜进了学了。』」《文明小史》第二回:「正在家里教儿子念书,忽见门斗来报。」
2.门的枢纽。如:「门斗坏了,所以门推不开。」
3.门楣。《红楼梦》第六二回:「湘云先听了,便也乱看,忽见门斗上贴著『红香圃』三个字。」
《漢語大詞典》:寄学(寄學)
(1).古指在州县官学就学的外地士人。 宋 王溥 唐会要·学校:“ 会昌 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脩明经、进士业者,并宜隶於太学,外州县寄学及士人,并宜隶各所在官学。”
(2). 明 代童生,通过捐纳或经提学考试核准,而取得同秀才同等的待遇,称为“寄学”。 俞樾 《茶香室续钞·儒士观场》引 清 张穆 《顾亭林年谱》:“ 天啟 五年乙丑,年十三岁,时有纳穀寄学之例。 蠡源公 以先生天资颖异,合早取科名,遂为先生应例。”又引 清 车守谦 语云:“ 明 时寄学,亦经提学考取岁试后,准作附生。”
《国语辞典》: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武备学堂)  拼音:běi yáng wǔ bèi xué táng
清末一所新式陆军士官学校。光绪十二年(西元1886)由李鸿章于天津创办,北洋军阀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曹锟等均由该校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