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皆空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参见:十宗)
十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门之宗派也(一)华严宗有五教十宗之说。即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是也。(二)律宗一名南山宗,俱舍宗一名有宗,成实宗,三论宗,一名性空宗,天台宗一名法华宗,贤首宗一名华严宗,慈恩宗一名相宗,禅宗一名心宗,密宗一名真言宗,净土宗一名莲宗,亦称十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宗者,律宗(南山宗),俱舍宗(有宗),成实宗,三论宗(性空宗),天台宗(法华宗),贤首宗(华严宗),慈恩宗(法相宗),禅宗(心宗),密宗(真言宗),净土宗(莲宗)也。杨仁山先生之十宗略说,以前九宗分摄群机,后一宗普摄群机。极为简而易晓。【又】日本昔时流布之十宗。有二说,一大乘律宗,俱舍宗,成实宗,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小乘律宗,净土宗也。二于前之十宗除大乘律宗加禅宗为十宗者。
【佛学常见辞汇】
俱舍宗、成实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三论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属小乘,后八宗属大乘。
1,俱舍宗,以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为主,发扬诸法的有谛,阐明无我之理。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所以万法皆是实有。至于人,则系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诸法中,实无有虚妄的我,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论的主旨。本论主张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證涅槃之果。始祖:梁武帝时真谛三藏。
2,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观以断除烦恼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则世间万有悉归于涅槃寂灭之境。始祖:姚秦时僧睿等
3,禅宗(又名佛心宗),以不著言论,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教义。在印度以摩诃迦叶为始祖,在中国以梁武帝时达摩为始祖。
4,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讲修持要断三惑,故立一心三观以断惑。此宗肇始于北齐慧文,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
5,华严宗(又名贤首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始祖:唐初杜顺和尚。
6,真言宗(又名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真言秘教为依据,以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四曼(即大、三、法、羯四种曼荼罗)及三密(即身口意)为教义,谓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始祖:唐玄宗时善无畏及金刚智。
7,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识宗、相宗、有宗),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为主要依据,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晓得了一切事物的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入佛智。在印度以戒贤大师为祖,在中国以唐时玄奘三藏为始祖。
8,净土宗(又名念佛宗、莲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信发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始祖:东晋时慧远大师。
9,律宗(又名南山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主张遵守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来节制日常的思想行为与观念,久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就可以證得佛果。始祖: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
10,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理论根据,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證入真空本性。始祖:东晋时鸠摩罗什。
附注:释尊说法,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中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
一向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日本真宗之别名。以一向念佛为宗旨,故名。
一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个宗旨也。又指吾宗而言。西方要诀曰:「依此一宗。」辅行一之一曰:「一宗教门,文无假以为总者。」迦才净土论曰「此之一宗,窃为要路。」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宗者,要也。谓诸大乘经所说虽异,莫不同乎一理。如华严之谈法界,般若之谈佛母,法华之谈实相等,皆以一理为其宗要。钞云:一宗容具多经。是也。
一乘圆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天台宗之美称。以彼宗弘宣一乘圆顿之妙义也。
一实圆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说一乘实相之教法。无碍圆满之宗旨也。指天台宗而言。
【佛学常见辞汇】
宣说一实圆顿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二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与法性宗也。此为大乘之宗别,华严宗之所判。一、法相宗,略曰相宗。以万法之生起归于阿赖耶识,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染净因果之根本,就其所生之法,广分别名义,故名法相宗。如深密经唯识论之所明是也。华严之大乘始教,天台之通教,八宗中之法相宗当之。二、法性宗,略曰性宗。破前相宗所说之万法,而显真性空寂之理,故名法性宗,如般若经,四论等之所明是也。华严宗五教中之终教已上,天台之四教中别圆二教,八宗中之三论宗当之。在竺土称为龙树天亲之二宗,中观瑜伽之二宗,护法戒贤之有相大乘,清辨智光之无相大乘者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空宗与性宗。此于相宗之外,又于性宗中分别者也。就经论上而言,则般若经四论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则三论已上,均显寂灭之真性,宜统名性宗,然此中以阳破诸相为主,而阴显真性,直有显示真性之二门,即遮诠与表诠之相违,前者名空宗,后者正名性宗。以之料简八宗,则三论之一宗,正为空宗,天台以上为性宗也。就经论言之。则于般若经四论等,破诸法,而显如实际,实相等之真性者,是空宗也。楞伽经起信论等之初显示如来藏,而说真妄和合之缘起者,是性宗也。此法性宗在竺土尚未开扬,梁朝真谛三藏译摄论起信论等,开摄论宗,由是始阐明之。华严之宗密,于原人论判大乘,一曰大乘法相教,二曰大乘破相教,三曰一乘显性教,禅源都序谓。一曰密意依性说相教,二曰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曰显示真心即性教。其第一与第二、第三,即为相性二宗之判别,第二与第三,即空性二宗也。然空性二宗之判别,殊为不易,古来禅家讲经家,往往混同之,动辄以遮诠之破相为深,表诠之显性为浅。宗镜录三十四,举十异以判空性之二宗:一、法义真俗异。空宗未显真性,仅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也。此诸法。以无为无相无生无灭为义,义是真谛也。性宗以一真之性为法。以空有等种种之差别为义。二、心性二名异。空宗目诸法之本原为性。性宗多目诸法之本原为心。三、性宗二体异。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以虚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性字虽同而体异也。四、真智真知异。空宗以分别为知。以无分别为智。知浅而智深。性宗以能證圣理之妙慧为智。以兼有理智而通凡圣之真性者为知。知通而智局。五、有我无我异。空宗以有我为妄。以无我为真。性宗以无我为妄。以有我为真。六、遮诠表诠异。遮谓遣其所非。表者显其所觉。又遮为拣却诸馀。表乃直示当体。今时之人。均以遮言为深,表言为浅。故专重非心非佛无为无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以遮非之词为妙。不欲亲自證认法体也。七、认名认体异。空宗对于初学及浅机之人,只示以名。性宗对于久学及上根之人,忘言而认体。设有人问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曰是心。是举名而答也。愚者认名而不加推求。智者应问何者是心,考徵其体也?答云知即是心,指其体也。八,二谛三谛异。空宗住有真俗二谛。性宗总有三谛。以缘起之诸法为俗谛。以缘起无自性诸法,即空为真谛。以一真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九,三性空有异。空宗之有,即遍计依他之二性空,即圆成实性也。性宗,三性皆具空有之义。遍计即情有理无。依他即性有相无。圆成即情无理有。十,佛海空有异。空宗谓佛,以空为德。以无少法者为菩提。性宗谓一切诸佛之自体。皆有常乐我净,十身十智相好无尽也。性自本有,不待机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字部本)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龙树提婆宗〕,龙树即南天竺国大名德比丘也,作大庄严、大智度等论,号法性宗。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等皆当作佛。梵语提婆,华言天。即龙树弟子,禀承其道,传流于世,是为龙树提婆宗。(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二、无著天亲宗〕,翻译名义引三藏传云:无著夜升睹史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等论,专弘一切法相,号法相宗。天亲乃无著之弟,相继其道,传流于世,是为无著天亲宗。(梵语睹史,又云兜率,华言知足。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性相二宗十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三乘异,法相宗以三乘为真实,一乘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众生为了义,一性皆成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为方便,一性皆成为真实。三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谓真如与无明和合而缘起诸法。四真如随缘凝然异,相宗谓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性宗谓真如具不变随缘之二义,因随缘之故,应染净之缘而作善恶之法。五三性空有即离异,法相谓三性中遍计性是空,依他圆成之二性,皆为有,有为无为别也,相性谓依他之无性即圆成也。六生佛不增不减异,相宗谓五性之中,有无种性之人,不能成佛,故生界不减,佛界亦不增,性宗谓一理齐平生佛体无二,故生物二界不增不减。七二谛空有即离异,法相谓俗谛为空,真谛为有,空有各别,性宗谓即有之空为真,即空之有为俗,真空妙有,体一名异。八四相一时前后异,法相谓生住异灭之四相,前后异时,生住异为现,灭为未来,生灭不能同时,法性谓同时之具足四相刹那,相有名生,实无名灭,正生即正灭,不待后无也。九能所断證即离异,法相谓能断是智,所断是惑,能證是心,所證是无为之理,体性俱别也。法性谓照惑之无体即是智,能證之智外,无所断之惑,又照智无自体,即是如之德,如自体自具光德也。故智之外有如,无智之所入也。如之外有智,无能證如也。十佛身有为无为异,法相谓如来之四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依种而生,是与有为无漏涅槃之无为不同,法性谓有即于法性之色心,故佛之色心皆无为常住,非四相之所迁。
七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律,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真言,禅之七宗也。是于八宗中除俱舍成实加禅宗者。元亨释书诸宗志举此七宗。
【佛学常见辞汇】
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事断灭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言人死后皆断灭七事也。(参见:断见)
华严宗七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马鸣菩萨,第二龙树菩萨,第三支那之元祖帝心尊者杜顺,第四云华尊者智俨,第五贤首大师法藏,第六清凉大师澄观,第七圭峰大师宗密也。此七祖宋净源奉敕记之。见八宗纲要。
禅宗七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传灯录谓初祖达磨至六祖慧能,以法及衣相传,自七祖以后不传衣。又,荷泽神会禅师于天宝四载入京,著显宗记,以订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宗,师嗣六祖,禅宗推为七祖。杜甫诗曰:门求七祖禅。
日本所谓净土真宗七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祖龙树菩萨,第二祖天亲菩萨,第三祖梁昙鸾和尚,第四祖唐道绰禅师,第五祖唐善导大师,第六祖横川之源信和尚,第七祖黑谷之源空上人也。此七祖为日本真宗开祖见真大师所自定。见正信偈。
八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日本弘传之宗有八宗:一俱舍宗、二成实宗、三律宗、四法相宗、五三论宗、六华严宗、七天台宗、八真言宗也。此中前六宗,起于奈良朝,后二宗起于平安朝,古来通称为八宗。八宗纲要奥书曰:「日本所传自昔已来,共许所玩唯此八宗。」
【佛学常见辞汇】
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宗九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八家九宗同。
八家九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家者,俱舍等之八宗也,再加禅,称为九宗。净土门总称他门之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