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3,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下一页
显实宗
体宗用
观佛为宗
台宗
邪宗
宗趣
宗门禅
圆宗
小乘之宗要
大乘之宗要
宗纲
七祖──华严宗七祖
十宗收教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佛类词典(续上)
显宗论显实宗
体宗用
观佛为宗
台宗
邪宗
宗趣
宗门禅
圆宗
小乘之宗要
大乘之宗要
宗纲
七祖──华严宗七祖
十宗收教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显宗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阿毗达磨藏显宗论之略称。四十卷,萨婆多部众贤造,唐玄奘译。显扬诸法实有之宗义。天亲传称为光三摩耶论。梵Samaya pradi^pika%。
(书名)阿毗达磨藏显宗论之略称。四十卷,萨婆多部众贤造,唐玄奘译。显扬诸法实有之宗义。天亲传称为光三摩耶论。梵Samaya pradi^pika%。
显实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影所立四宗之第四。
(术语)净影所立四宗之第四。
体宗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乃台宗五重玄义中之三重,是涅槃之三德,起信之三大,正为法华一部之大宗也。释签一之本曰:「当知体等三章祇是三德,乃至祇是一切三法。」又曰:「部内不出体宗用。」文句记一之一曰:「三法始末亘一部。」同十之二曰:「通指一部体宗用三。」又曰:「故知并是此经体宗用也,是则序正流通无非妙法。」
(术语)此乃台宗五重玄义中之三重,是涅槃之三德,起信之三大,正为法华一部之大宗也。释签一之本曰:「当知体等三章祇是三德,乃至祇是一切三法。」又曰:「部内不出体宗用。」文句记一之一曰:「三法始末亘一部。」同十之二曰:「通指一部体宗用三。」又曰:「故知并是此经体宗用也,是则序正流通无非妙法。」
观佛为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以观佛三昧为经宗。对于无量寿经之以念佛为宗而言。
(术语)观无量寿经以观佛三昧为经宗。对于无量寿经之以念佛为宗而言。
台宗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
天台宗。
邪宗
【佛学常见辞汇】
凡不以见性为正法的宗派,叫做邪宗。
凡不以见性为正法的宗派,叫做邪宗。
宗趣
【佛学常见辞汇】
宗旨和趣向。
宗旨和趣向。
宗门禅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宗所传的禅法。
禅宗所传的禅法。
圆宗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的别称,因天台宗以圆顿一实为宗旨。
天台宗的别称,因天台宗以圆顿一实为宗旨。
小乘之宗要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乘宗要论曰:「小乘的宗要,为超出世间的,则必先将一切世间之法打破。欲求打破,必先了知。了知矣,打破矣,而后可得解脱。」其主要之点在是,分三条说明之:
一、了生死为因 了有二义,曰了知了脱,谓由了知而求了脱也。如平盗然,必先知盗之所在,及其人数多寡,内容如何,如是种种,明晰无馀,然后盗可得而平。谓了生死,亦复如是,即观察一切世法,而得真确之了知也。
二、离贪爱为根本 了生死为因者,从悟理言,离贪爱为本者。从修行言,人有生以至于死,凡有可以直接间接于生者,未得则贪,既得则爱,固无日不昏迷沉自沦于贪爱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或贪而不得,则瞋随之;爱而勿失,其痴转盛;是贪爱诚烦恼之源,生死之门也。小乘之法,既在断除烦恼生死,故以离贪爱为根本之用功处也。
三、灭尽为究竟 究竟者,作事至于圆满完成之谓。小乘之究竟,在于灭尽。谓灭、尽、离、妙,即灭烦恼、尽漏业、离诸苦、妙应真常也。所作已办,乃證果取涅槃矣。
佛乘宗要论曰:「小乘的宗要,为超出世间的,则必先将一切世间之法打破。欲求打破,必先了知。了知矣,打破矣,而后可得解脱。」其主要之点在是,分三条说明之:
一、了生死为因 了有二义,曰了知了脱,谓由了知而求了脱也。如平盗然,必先知盗之所在,及其人数多寡,内容如何,如是种种,明晰无馀,然后盗可得而平。谓了生死,亦复如是,即观察一切世法,而得真确之了知也。
二、离贪爱为根本 了生死为因者,从悟理言,离贪爱为本者。从修行言,人有生以至于死,凡有可以直接间接于生者,未得则贪,既得则爱,固无日不昏迷沉自沦于贪爱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或贪而不得,则瞋随之;爱而勿失,其痴转盛;是贪爱诚烦恼之源,生死之门也。小乘之法,既在断除烦恼生死,故以离贪爱为根本之用功处也。
三、灭尽为究竟 究竟者,作事至于圆满完成之谓。小乘之究竟,在于灭尽。谓灭、尽、离、妙,即灭烦恼、尽漏业、离诸苦、妙应真常也。所作已办,乃證果取涅槃矣。
大乘之宗要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乘宗要论曰:「大乘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则其宗要,在先有超出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其适应世间的大方便。」
一、菩提心为因 菩提即觉义,因即种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云觉,非世间觉如理想等。盖要灵明洞彻,寂照圆满之妙真如性,即楞严经所谓获本妙心,唯识论所谓真唯识量。是故非心外得,即心当体,所谓不生不灭之本来真心。證此真心。则已与万有消融一致,四相俱无,我法皆空,大地平沈,虚空粉粹。心经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依大智慧而得澈底根本究竟之大觉悟也。
二、大慈悲为根本 众生迷妄,非大慈悲,无以度之。慈使得乐,悲使离苦。菩萨普修十度万行,皆为枝干花叶。唯大慈悲,乃为根本。大慈悲发明真觉,见物我同体,自他不二,本来平等而来,非我爱之关系而生。盖依我则有障碍,有对待,故有时与我不相容者,则不爱随之以起。故慈悲要在澈底人我之相,已无自他,对待不起,依平等智,发同体悲,自利利他,无二无别,乃大慈悲。
三、方便为究竟 方便者,一、方,谓方法。便,谓便利。即以方法而求便利义。二、谓善巧,善乃善能之善,巧即适当。三、谓权巧,权即经权之权,随顺世间便利法门,乃佛果妙用,尽于未来,无穷尽耳。
佛乘宗要论曰:「大乘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则其宗要,在先有超出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其适应世间的大方便。」
一、菩提心为因 菩提即觉义,因即种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云觉,非世间觉如理想等。盖要灵明洞彻,寂照圆满之妙真如性,即楞严经所谓获本妙心,唯识论所谓真唯识量。是故非心外得,即心当体,所谓不生不灭之本来真心。證此真心。则已与万有消融一致,四相俱无,我法皆空,大地平沈,虚空粉粹。心经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依大智慧而得澈底根本究竟之大觉悟也。
二、大慈悲为根本 众生迷妄,非大慈悲,无以度之。慈使得乐,悲使离苦。菩萨普修十度万行,皆为枝干花叶。唯大慈悲,乃为根本。大慈悲发明真觉,见物我同体,自他不二,本来平等而来,非我爱之关系而生。盖依我则有障碍,有对待,故有时与我不相容者,则不爱随之以起。故慈悲要在澈底人我之相,已无自他,对待不起,依平等智,发同体悲,自利利他,无二无别,乃大慈悲。
三、方便为究竟 方便者,一、方,谓方法。便,谓便利。即以方法而求便利义。二、谓善巧,善乃善能之善,巧即适当。三、谓权巧,权即经权之权,随顺世间便利法门,乃佛果妙用,尽于未来,无穷尽耳。
宗纲
【佛学次第统编】
「三句」密教宗纲不外三句:
一、菩提心为因 依菩提起大悲,故菩提心为因。
二、大慈悲为根本 依大悲起妙行,故大慈悲为根本。
三、方便为究竟 有妙行圆果德,故方便为究竟。
「三句」密教宗纲不外三句:
一、菩提心为因 依菩提起大悲,故菩提心为因。
二、大慈悲为根本 依大悲起妙行,故大慈悲为根本。
三、方便为究竟 有妙行圆果德,故方便为究竟。
七祖──华严宗七祖
【三藏法数】
(出佛祖统纪)
〔一、马鸣尊者〕,马鸣乃西土十一祖也。东天竺国人。说法时,能感群马,得解悲鸣,故曰马鸣。依百本大乘经,造起信论,是为初祖。
〔二、龙树尊者〕,龙树,乃西土十三祖也。南天竺国梵志之裔。始生之日,在于树下,因入龙宫,而得成道,故号龙树。申明起信论义,是为二祖。(梵语梵志,华言净裔。)
〔三、帝心法师〕,帝心,号也。姓杜,讳法顺。世间聋哑者遇之,必能闻能语。唐太宗诏谓之曰: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作法界观门,专弘华严,是为三祖。
〔四、云华法师〕,云华,寺名也。师居是寺,因以名之。姓赵,讳智俨。得帝心之亲传,以授贤首。其教大行,是为四祖。
〔五、贤首法师〕,贤首,谥号也。讳法藏,其先,康居国人。唐则天诏于太原寺,开华严宗旨,感白光自口而出,须臾成盖,万众欢呼。召对长生殿,指殿隅金师子,以喻法界体、用,而为说法。则天领解,遂著其说,为金师子章,是为五祖。
〔六、清凉法师〕,清凉,号也。姓夏侯氏,讳澄观。会稽人,造华严大疏。唐德宗诞节,召对内殿,能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宪宗问华严宗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文宗开成三年示寂。凡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是为六祖。(九朝者,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七、圭峰法师〕,圭峰,终南山之别名也。师居是山,因得是名。姓何,讳宗密,果州人。清凉尝谓之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遂著圆觉华严等疏钞。唐文宗诏问佛法大意,赐号大德,是为七祖。(毗卢,梵语具云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华藏,即华藏世界也。)
(出佛祖统纪)
〔一、马鸣尊者〕,马鸣乃西土十一祖也。东天竺国人。说法时,能感群马,得解悲鸣,故曰马鸣。依百本大乘经,造起信论,是为初祖。
〔二、龙树尊者〕,龙树,乃西土十三祖也。南天竺国梵志之裔。始生之日,在于树下,因入龙宫,而得成道,故号龙树。申明起信论义,是为二祖。(梵语梵志,华言净裔。)
〔三、帝心法师〕,帝心,号也。姓杜,讳法顺。世间聋哑者遇之,必能闻能语。唐太宗诏谓之曰: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作法界观门,专弘华严,是为三祖。
〔四、云华法师〕,云华,寺名也。师居是寺,因以名之。姓赵,讳智俨。得帝心之亲传,以授贤首。其教大行,是为四祖。
〔五、贤首法师〕,贤首,谥号也。讳法藏,其先,康居国人。唐则天诏于太原寺,开华严宗旨,感白光自口而出,须臾成盖,万众欢呼。召对长生殿,指殿隅金师子,以喻法界体、用,而为说法。则天领解,遂著其说,为金师子章,是为五祖。
〔六、清凉法师〕,清凉,号也。姓夏侯氏,讳澄观。会稽人,造华严大疏。唐德宗诞节,召对内殿,能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宪宗问华严宗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文宗开成三年示寂。凡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是为六祖。(九朝者,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七、圭峰法师〕,圭峰,终南山之别名也。师居是山,因得是名。姓何,讳宗密,果州人。清凉尝谓之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遂著圆觉华严等疏钞。唐文宗诏问佛法大意,赐号大德,是为七祖。(毗卢,梵语具云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华藏,即华藏世界也。)
十宗收教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法俱有宗〕,谓此宗执著有我,及计有无等法悉皆是有,是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谓此宗计诸法是有,不离色心;而于我相,了不可得,是为法有我无宗。
〔三、法无去来宗〕,谓此宗计一切现在法是有,计过去未来之法俱无,是为法无去来宗。
〔四、现通假实宗〕,谓此宗计现在法通假通实也。通实者,计五蕴法以为实有;通假者,计十二处十八界以为虚假,是为现通假实宗。(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处者,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五、俗妄真实宗〕,谓此宗计世俗之法皆是虚妄,出世之法皆是真实,是为俗妄真实宗。
〔六、诸法但名宗〕,谓此宗计一切诸法,唯有假名,无实体性,是为诸法但名宗。
〔七、三性空有宗〕,谓此宗但说遍计一种性是空,依他、圆成二种性是有,是为三性空有宗。(遍计性者,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也。依他性者,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也。圆成性者,谓真如之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也。)
〔八、真空绝相宗〕,谓此宗说真空实相之中,绝一切虚妄假名之相。故般若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是为真空绝相宗。
〔九、空有无碍宗〕,谓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故不碍有;谈有是即空之有,故不碍空。二互交彻,圆融无碍,是为空有无碍宗。
〔十、圆融具德宗〕,谓此宗说一切诸法,称性圆融,具足众德,周遍含融,事事无碍,主伴无尽,是为圆融具德宗。(主即佛也,伴即菩萨也。)
(出华严经疏)
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法俱有宗〕,谓此宗执著有我,及计有无等法悉皆是有,是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谓此宗计诸法是有,不离色心;而于我相,了不可得,是为法有我无宗。
〔三、法无去来宗〕,谓此宗计一切现在法是有,计过去未来之法俱无,是为法无去来宗。
〔四、现通假实宗〕,谓此宗计现在法通假通实也。通实者,计五蕴法以为实有;通假者,计十二处十八界以为虚假,是为现通假实宗。(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处者,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五、俗妄真实宗〕,谓此宗计世俗之法皆是虚妄,出世之法皆是真实,是为俗妄真实宗。
〔六、诸法但名宗〕,谓此宗计一切诸法,唯有假名,无实体性,是为诸法但名宗。
〔七、三性空有宗〕,谓此宗但说遍计一种性是空,依他、圆成二种性是有,是为三性空有宗。(遍计性者,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也。依他性者,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也。圆成性者,谓真如之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也。)
〔八、真空绝相宗〕,谓此宗说真空实相之中,绝一切虚妄假名之相。故般若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是为真空绝相宗。
〔九、空有无碍宗〕,谓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故不碍有;谈有是即空之有,故不碍空。二互交彻,圆融无碍,是为空有无碍宗。
〔十、圆融具德宗〕,谓此宗说一切诸法,称性圆融,具足众德,周遍含融,事事无碍,主伴无尽,是为圆融具德宗。(主即佛也,伴即菩萨也。)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即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即地水火风空也;五知根谛,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业根谛,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谛;神我谛,神我即识神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时人以其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有似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谓證菩提,便欣入灭。六句生者:一者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业,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谓实、德、业同一有也;五者同异,谓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者和合,谓诸法和合,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也。)
〔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即外道名。谓此外道,计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谓其骨节钩锁而有力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谓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计梵天是生万物之主也。
〔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生果,有时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谓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谓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从四大极微,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计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即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即地水火风空也;五知根谛,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业根谛,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谛;神我谛,神我即识神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时人以其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有似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谓證菩提,便欣入灭。六句生者:一者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业,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谓实、德、业同一有也;五者同异,谓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者和合,谓诸法和合,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也。)
〔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即外道名。谓此外道,计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谓其骨节钩锁而有力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谓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计梵天是生万物之主也。
〔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生果,有时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谓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谓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从四大极微,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计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