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24,分235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义宗
孟宗
师宗
宗衮
两宗
居宗
宗器
宗相
四宗
功宗
宗谱
祝宗
宗后
宗长
相宗
《漢語大詞典》:义宗(義宗)
(1).道义的宗师。《三国志·蜀志·杨戏传》:“致命明主,忠情发臆,惟此义宗,亡身报德。”
(2).德义世家。 鲁迅 《华盖集·补白》:“又有许多好看的古典:五世同堂呀,礼门呀,义宗呀。”
《国语辞典》:孟宗  拼音:mèng zōng
人名。字恭武,因避孙皓讳,改名仁。生卒年不详。三国吴江夏人。少时读书不懈,后官至司空。事亲至孝,有孟宗哭笋的传说。
《分类字锦》:师宗(师宗)
后汉书荀淑传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
分类:
《漢語大詞典》:宗衮(宗袞)
对同族居高位者之称。袞,天子及上公的礼服。《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阽危赖宗袞,微 管 寄明牧。” 李善 注:“宗袞, 谢安 也。”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而武臣今致政 李少师 端 愿为观察使,止得管句 祥源观 ,自陈於枢府宗袞,乃加以都管句。”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六:“惜不肖奔走南北,宦学无成,析薪负荷,远媿宗袞。”
《骈字类编》:两宗(两宗)
传灯录见七祖下
《韵府拾遗 冬韵》:居宗
晋书徐邈传择公方之人以为监司则清浊能否与事而明足下但平心居宗何取于耳目哉北齐书孝昭纪右丞相长广王湛研机测化体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内瞻仰周书独孤信传信袭爵河内郡公隋文帝诏曰故使持节柱国河内郡开国公信风宇高旷独秀生人睿哲居宗清猷映世
《國語辭典》:宗器  拼音:zōng qì
1.宗庙内的祭器。《国语。晋语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礼记。中庸》:「陈其宗器,设其裳衣。」
2.行礼乐时的用器,如钟磬之属。《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
分類:宗庙祭器
《漢語大詞典》:宗相
与帝王同宗族的宰相。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大中 十二年, 李衞公 謫 崖州 。歷 宣 懿 两朝无宗相。至 乾符 二年, 李蔚 为相,俄罢去。歷 乾符 …… 乾寧 ,悉无宗相,而宗室陵迟尤甚。”
《骈字类编》:四宗
后汉书章帝纪见二祖下贺班固东都赋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 知章唐禅社首乐章列祖应命四宗顺则四又黄庭内景经注释序义有宗 会明七字
《漢語大詞典》:功宗
(1).功之尊显者。书·洛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 蔡沉 集传:“功宗,功之尊显者。”
(2).谓极有功力。 清 包世臣 《与杨季子论文书》:“ 退之 诸文,序为至劣……而论者不察,推为功宗。”
《漢語大詞典》:宗谱(宗譜)
即族谱。 唐 刘知几 史通·烦省:“邑老乡贤,竞为别録,家牒宗谱,各成私传。” 明 王世贞 《〈荣泉李公族谱〉序》:“间出其宗谱示曰:‘吾先君 凤翔 之迁,湛於农代,鲜有显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宋人后裔:“近日 董鄂冶亭 制府考其宗谱,乃知其先为 宋英宗 越王 之裔,后为 金 人所迁处居 董鄂 ,以地为氏。”
分類:族谱
《漢語大詞典》:祝宗
古代主持祭祀祈祷者。左传·成公十七年:“ 晋 范文子 反自 鄢陵 ,使其祝宗祈死。” 杜预 注:“祝宗,主祭祀祈祷者。”墨子·明鬼下:“必择国之父兄慈孝贞良者以为祝宗。” 晋 潘岳 《藉田赋》:“若乃庙祧有事,祝宗諏日。”
《漢語大詞典》:宗后(宗後)
指宗子。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於宗后。” 郑玄 注:“宗后,宗子也。”
分類:宗子
《漢語大詞典》:宗长(宗長)
(1).尊崇长者。 三国 魏 嵇康 《太师箴》:“厥初冥昧,不虑不营。欲以物开,患以事成。犯机触害,智不救生。宗长归仁,自然之情。”
(2).宗族的首领。隋书·经籍志二:“及 周太祖 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録,纪其所承。”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第四节便说他在京师一天一天地又发展起来,族里的人繁昌起来了,他们大开筵席,杀猪宰羊,吃得酒醉肉饱,他就做了同族人的酋长也就是宗长。”
(3).谓以之为首领。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上宰奉皇灵,侯伯咸宗长。”
《漢語大詞典》:相宗
佛教语。法相宗的略称。 清 钱谦益 《寄内衡法师书》:“又古来判教,大率以瑜伽属相宗,中论属性宗。相先性后,似有浅深差别。” 清 谭嗣同 《〈仁学〉界说》:“凡为仁学者,於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参见“ 法相宗 ”。
《國語辭典》:法相宗  拼音:fǎ xiàng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其创始人玄奘常住慈恩寺,故也称为「慈恩宗」。玄奘到印度留学,从戒贤大师学习瑜伽行派的典籍,回国后将之翻译。由其弟子加以传扬,而形成一宗派。其学说主要在阐明一切现象。因心识才存在;无心识则无现象之理。唐武宗灭法,因典籍惨遭焚毁从此一蹶不振。也称为「唯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