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宗正珍孙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8 【介绍】: 北魏人。孝明帝时官安西将军、光禄大夫。孝明帝孝昌二年为都督,讨汾州吐京群胡薛羽等,后又与大都督长孙稚讨平南绛蜀陈双炽等。孝庄帝建义初从北海王元颢降梁。北魏将尔朱荣攻河内,与河内太守固守,城破被杀。
赵安易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0—1005 【介绍】: 宋洛阳人,字季和。赵普弟。太宗太平兴国中,历官监察御史、知兴元府;又拜宗正少卿、知定州。淳化中请铸大钱,以十当百,岁中才得三千缗,大有亏耗,众议喧然,遂罢。知襄、庐二州后归朝,就迁宗正卿。时属籍未备,奏请纂录,真宗咸平初,受命与梁周翰同事修纂。略涉书传,性强狠,好谈世务,然多疏阔不可用。晚岁进趋不已,时论嗤之。
全宋文·卷五三
赵安易(九三○——一○○五),字季和,幽州蓟(今北京)人,赵普弟。建隆初摄府州录事参军,再迁河南府推官。太平兴国中历华、邢二镇掌书记。拜监察御史、知兴元府,转殿中。九年起拜宗正少卿、知定州。后命按视北边事。历知襄、庐二州,就迁宗正卿。安易略涉书传,好谈事务,而疏阔不可用。曾请复井田之制,又屡言陵庙事。景德二年卒,年七十六。《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附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1018 【介绍】: 宋洛阳人,字乐道。赵孚子。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历太常丞等职。真宗朝,拜右正言,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知审刑院,充翰林学士。从真宗至澶渊订和盟,并撰答书。后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累官至御史中丞。卒谥文定。有文集。
全宋诗
赵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乐道,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迁太常丞。真宗咸平三年(一○○○),知制诰。景德三年(一○○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罢(《宋宰辅编年录》卷三)。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一。谥文定。有集五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全宋文·卷一六七
赵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乐道,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赵孚子。雍熙二年登进士第,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召试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咸平三年知制诰、副夏侯峤巡抚江南,还,知审刑院。继判尚书省刑部兼制置群牧使,同知三班、审官院。景德初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陪伴辽使臣,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三年,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俄修国史。累迁尚书右丞,又知兼宗正卿。天禧二年改御史中丞,卒,年六十一,谥文定。有集五十卷。《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5—1059 【介绍】: 宋宗室,字益之。赵元份子,英宗生父。太子祐死,真宗将其迎养禁中。及仁宗生,送还邸。仁宗即位,累拜宁江军节度使。景祐二年,建睦亲宅,命知大宗正事,为宗子所畏服。官至同平章事、判大宗正司。卒谥安懿,追封濮王。
《國語辭典》:宗正  拼音:zōng zhèng
1.推崇、敬仰。《魏书。卷九○。逸士传。李谧传》:「郑康成汉末之通儒,后学所宗正。」
2.职官名。秦设置,掌管皇族亲属的事务。历代多沿用其制,明清时称为「宗人府」。凡宗室人丁的名籍、爵禄、赏罚等事,各有制度,负责长官除府内事务外,均由皇室的尊亲担任。清代的宗人府由宗令主管,下设有左右宗正、左右宗人。
3.星名。《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宗正二星,在帝坐东南,宗大夫也。」
《國語辭典》:宗人府  拼音:zōng rén fǔ
明清时掌皇族事务的官署。参见「宗正」条。
《分类字锦》:奕世宗正
汉书叙传:其在于京。奕世宗正。劬劳王室。用侯阳成。子政博学。三世成名。注:正合韵音征。谓刘德、刘向、刘歆俱有名闻。
分类:宗室
《漢語大詞典》:宗政
即宗正。 宋 王禹偁 《杜伏威传赞序》:“然后捨百万之师,扶九五之位,预宗政之属籍,居师保之重地,俯仰北面,尽臣子之心,盖其贤也。”按,宗政,旧唐书·杜伏威传作“宗正”。参见“ 宗正 ”。
分類:宗正
《國語辭典》:宗正  拼音:zōng zhèng
1.推崇、敬仰。《魏书。卷九○。逸士传。李谧传》:「郑康成汉末之通儒,后学所宗正。」
2.职官名。秦设置,掌管皇族亲属的事务。历代多沿用其制,明清时称为「宗人府」。凡宗室人丁的名籍、爵禄、赏罚等事,各有制度,负责长官除府内事务外,均由皇室的尊亲担任。清代的宗人府由宗令主管,下设有左右宗正、左右宗人。
3.星名。《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宗正二星,在帝坐东南,宗大夫也。」
《國語辭典》:宗师(宗師)  拼音:zōng shī
1.崇拜景仰,尊以为师。《汉书。卷三○。艺文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后汉书。卷五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谢弼》:「中直方正,为乡邑所宗师。」
2.为众所尊崇的学者。《后汉书。卷三三。朱冯虞郑周列传。朱浮》:「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使孔圣之言传而不绝。」唐。颜真卿 尚书刑部侍郎孙逖文公集序:「夫然,信可谓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匠者矣!」
3.明、清时对提督学政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次年,宗师田洪录科考,韩子文又得吴太守一力举荐,拔为前列。」《儒林外史》第三回:「正直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
4.职官名。汉置,掌管训导宗室子弟之事。《汉书。卷一二。平帝纪》:「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晋书。卷五九。列传。汝南王亮》:「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乃以亮为宗师,本官如故。」
《國語辭典》:宗伯  拼音:zōng bó
1.职官名。周代六卿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即后来礼部之职。故后世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礼部侍郎为「小宗伯」。
2.受人尊敬、推崇的大师。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皇甫冉》:「每文章一到朝廷,而作者变色,当年才子,悉愿缔交,推为宗伯。」
3.复姓。
《漢語大詞典》:春卿
(1). 周 春官为六卿之一,掌邦礼。后因称礼部长官为春卿。 唐 耿湋 《奉送蒋尚书兼御史大夫东都留守》诗:“副相威名重,春卿礼乐崇。” 唐 柳宗元 《送元秀才下第东归序》:“献艺春卿,当三黜之辱,可谓屈抑矣。” 宋 王禹偁 《送进士郝太冲序》:“洎予受知春卿,荐以甲科,喧喧我名,雷奋人耳。”
(2).指 南朝 梁 太常、宗正、司农三卿。隋书·百官志上:“诸卿, 梁 初犹依 宋 齐 ,皆无卿名。 天监 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
《漢語大詞典》:宗卿
(1).与国君同宗之大臣。左传·成公十四年:“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 杜预 注:“同姓之卿。”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吾子为 鲁 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
(2).宗正寺卿的省称。 唐 杜甫 《别李义》诗:“丈人领宗卿,肃睦古制敦。” 仇兆鳌 注:“唐书:宗正寺卿一人,从三品,掌天子族亲属籍,以辨昭穆。”
(3).泛称朝廷中掌礼仪、祭祀、宗庙之长官。 南朝 梁 陆倕 《为王光禄转太常让表》:“故拜命无辞,受爵不让,况宗卿清重,歷选所难。” 宋 苏轼 《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备员西学,已愧空疎;易职东班,尤惊忝冒。遂领宗卿之事,併为儒者之荣。”
《國語辭典》:寺卿  拼音:sì qīng
1.汉制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寺大卿,寺卿之名自此始。
2.达官显宦。宋。王禹偁 赠卫尉宋卿二十二丈诗:「谪宦归来发更斑,徊翔犹在寺卿闲。」
《漢語大詞典》:火赤
(1).火红的颜色。周礼·考工记·弓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 孙诒让 正义:“牛胶火赤者,谓纯赤如火也。”
(2).蒙古语“札鲁火赤”之省语。即宗正府,掌皇族事务。 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别集·官制一·随朝职品》:“札鲁火赤,即宗正府,官三十八员。”
(3).指宗正府官员。 明 朱有燉 《元宫词》:“王孙公子值三春,火赤相随出内门。”
《漢語大詞典》:冷卿
宋 时对宗正的谑称。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道馆虽云乐,冷卿当復温。” 王文诰 注:“ 倬 曰:世传,京师谓光禄为饱卿,卫尉为煖卿,鸿臚为睡卿,司农为走卿,宗正为冷卿。煖卿谓其管仪鑾供帐之类,冷卿谓其管玉牒所。”
分類:宗正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