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加巴拉  拼音:jiā bā lā
中世纪犹太宗教哲学的一派,主张对宗教经典作神秘的解释。其哲学结合东方神话及希腊思想而成,流传于欧洲各地。后泛指神秘的教义、魔法。
《国语辞典》:锡克教(锡克教)  拼音:xí kè jiào
流行于印度部分地区的宗教。由印度教毗湿奴虔诚派发展而来,西元十五世纪后期由那纳克创建。接受印度教关于轮回、业报和解脱的教义,认为神是独一、是真理、是造物主、永生不死、无所不在、无形象。该教坚持信徒共餐,开办祖师灶,否认印度教种姓制度,信徒自称为祖师的门徒。该教最隆重的节日是三、四月间的拜萨哈节。也作「西克教」、「塞克教」。
《国语辞典》:奇迹剧(奇迹剧)  拼音:qí jī jù
古代欧洲为宣传宗教所编制的戏剧,以圣徒的神奇事迹作为题材,大都取材于旧约。
《国语辞典》:祈祷文(祈祷文)  拼音:qí dǎo wén
凡宗教徒祷告时所念述的文字。通常祈祷文没有固定的内容与格式,基督教与天主教均以「阿门」一词作结束。
《国语辞典》:水陆画(水陆画)  拼音:shuǐ lù huà
一种佛教坛场的绘画。通常供佛教举行水陆道场、宗教仪式时悬挂。内容为菩萨、明王尊者、天后圣母、四海龙王等。
《國語辭典》:多神教  拼音:duō shén jiào
信奉多位神祇,承认有多神并存的宗教体系。如道教、佛教等。
《漢語大詞典》:分而治之
(1).分别治理。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2).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宋庆龄 《人民团结起来是不可战胜的》:“维护国与国之间友爱关系,互利与和平事业,反对民族奴役,反对分而治之的策略。”
《國語辭典》:基督教  拼音:jī dū jiào
西元一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的宗教,初期流行于亚细亚西部,现遍及世界。十一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又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教派,如长老会、圣公会、浸信会、卫理会等。台湾地区统称新教。
《漢語大詞典》:拜上帝会
又称“拜上帝教”。洪秀全用宗教名义创立的反清组织。1843年洪秀全仿照基督教形式,与冯云山在广东花县(今花都)创立。发展会员数千人,制定各种仪式和会员守则。后在金田举行起义。太平军在占领区域内举行礼拜仪式,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漢語大詞典》:东巴教(東巴教)
我国纳西族中信奉的一种宗教。信仰多神,保留有原始巫教的残余。巫师称“东巴”,经书称《东巴经》
《漢語大詞典》:创世主
宗教观念之一。被视为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神灵。如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创世主,世界是上帝从绝对的“无”中造出来的;古代埃及和巴比伦宗教则认为,创世主用本来就有的物质材料创造出世界和人等等。
《國語辭典》:清真寺  拼音:qīng zhēn sì
回教徒礼拜的场所。基本上为有蓬的开阔场地,殿中设有朝向麦加的米海拉布和敏拜尔。寺内不得供任何偶像或供品。寺外有宣礼塔,宣礼员在塔上呼唤信徒参加每日五次的礼拜。也称为「礼拜寺」。
《漢語大詞典》:婆罗门咒(婆羅門呪)
古代 印度 宗教咒语。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凝圆寺:“﹝ 盘陀王 ﹞向 乌场国 学婆罗门呪,四年之中,尽得其术。”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左金吾将军 杜元谈 诵婆罗门呪。” 胡三省 注:“今所谓 天竺 神咒也。”
《國語辭典》:旁门左道(旁門左道)  拼音:páng mén zuǒ dào
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后比喻不遵循正规的途径、法门。也作「旁门外道」、「傍门外道」、「左道旁门」。
《漢語大詞典》:食菜事魔
五代 、两 宋 时的秘密宗教组织明教,提倡素食,供奉 摩尼 为光明之神,时人称之为“食菜事魔”。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看见了 宋 人笔记里的‘食菜事魔’, 明 人笔记里的‘十彪五虎’,就知道‘哦呵,原来“古已有之”’。”参阅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参见“ 吃菜事魔 ”。
《漢語大詞典》:吃菜事魔
亦作“喫菜事魔”。 宋 代民间有明教,一人为魔头,结党事之,皆菜食,不茹荤,官书称之为“喫菜事魔”。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於是贤士惴慄,中材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以避此名,殆如喫菜事魔、影迹犯败之类。”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四年五月:“起居舍人 王居正 言:‘伏见两 浙 州县,有喫菜事魔之俗, 方腊 以前,法禁尚宽,而事魔之俗,犹未至於甚炽。’” 明 王世贞 《周邸东书堂禊帖》:“比之尔时诸贤,风流都不似,然不至作 宋 儒喫菜事魔也。”参阅 王国维 《观堂别集·摩尼教流行中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