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8,分10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三安居
大安慰
大安般经
大安乐经
大安镇法
大安般守意经
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
口安乐行
不安稳业
不动安镇法
中安居
四安乐
四安乐行
本生安荼论师
佛类词典
九品安养之化生三安居
大安慰
大安般经
大安乐经
大安镇法
大安般守意经
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
口安乐行
不安稳业
不动安镇法
中安居
四安乐
四安乐行
本生安荼论师
九品安养之化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化生者极乐之往生有胎生与化生二种,而九品之往生人,尽化生于莲花中。是生于边地疑城(极乐之中)者,于宫殿之中,为胎生也。(参见:胎宫)
(杂语)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化生者极乐之往生有胎生与化生二种,而九品之往生人,尽化生于莲花中。是生于边地疑城(极乐之中)者,于宫殿之中,为胎生也。(参见:胎宫)
三安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安居)
【佛学大辞典】
(行事)结夏之时期,旧译家分前中后三期,始于四月十六日者为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者为后安居,始于其中间者,为中安居,其日数则九十日。见行事钞资持记四之二。又,新译家为二期,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后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而无中安居。但支那日本之僧徒皆取四月十六日为入安居之日。西域记二曰:「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传译有谬。」寄归传二曰:「若前安居,谓五月黑月一日,后安居则六月黑月一日。唯斯两日合作安居,于此中间文无许处。」圆觉经曰:「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
(术语)(参见:安居)
【佛学大辞典】
(行事)结夏之时期,旧译家分前中后三期,始于四月十六日者为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者为后安居,始于其中间者,为中安居,其日数则九十日。见行事钞资持记四之二。又,新译家为二期,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后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而无中安居。但支那日本之僧徒皆取四月十六日为入安居之日。西域记二曰:「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传译有谬。」寄归传二曰:「若前安居,谓五月黑月一日,后安居则六月黑月一日。唯斯两日合作安居,于此中间文无许处。」圆觉经曰:「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
安居
【佛学大辞典】
(行事)Vars!a,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业疏四曰:「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参见:布萨)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行事)Vars!a,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业疏四曰:「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参见:布萨)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大安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异名。以佛于一切众生施安乐,使得法喜故也。赞弥陀佛偈曰:「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光所至处得法喜,稽首顶礼大安慰。」
(术语)佛之异名。以佛于一切众生施安乐,使得法喜故也。赞弥陀佛偈曰:「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光所至处得法喜,稽首顶礼大安慰。」
大安般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安般守意经之略名。
(经名)大安般守意经之略名。
大安乐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之异名。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之异名。
大安镇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营造宫禁时,以不动明王为本尊之修法也。为台密之大法。
(修法)营造宫禁时,以不动明王为本尊之修法也。为台密之大法。
大安般守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后汉安世高译,安般者梵语,数息观也,座禅而数出入气息,以止散守意之法也。梵Ana%pa%na。
(经名)三卷,后汉安世高译,安般者梵语,数息观也,座禅而数出入气息,以止散守意之法也。梵Ana%pa%na。
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与大乐金刚萨埵同。坐于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之最南。梵名摩诃缚曰罗母伽三昧耶萨怛缚。译言金刚不空真实菩萨。密号称为真实金刚。即普贤延命菩萨也。
(菩萨)与大乐金刚萨埵同。坐于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之最南。梵名摩诃缚曰罗母伽三昧耶萨怛缚。译言金刚不空真实菩萨。密号称为真实金刚。即普贤延命菩萨也。
口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安乐行)
【三藏法数】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术语)(参见:四安乐行)
【三藏法数】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不安稳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安稳业之对。不善业也。以其为受苦报之因,故有此名。
(术语)安稳业之对。不善业也。以其为受苦报之因,故有此名。
不动安镇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祈念不动尊而安镇家宅之法也。
(修法)祈念不动尊而安镇家宅之法也。
中安居
【佛学大辞典】
(行事)三安居之一。(参见:安居)
(行事)三安居之一。(参见:安居)
安居
【佛学大辞典】
(行事)Vars!a,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业疏四曰:「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参见:布萨)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行事)Vars!a,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业疏四曰:「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参见:布萨)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四安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安乐行)
(名数)(参见:四安乐行)
四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之四种安乐行,安行法华之法也。(一)身安乐行。谓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名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谓当远离四种之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意远离四种之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佛学次第统编】
法华文句云四安乐行: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
一、远离豪执。
二、远离邪人邪法。
三、远离凶险嬉戏。
四、远离旃陀罗。
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
六、远离欲想。
七、远离不男之人。
八、远离危害之处。
九、远离讥嫌之事。
十、远离畜养。
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
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
三、不赞他亦不毁他。
四、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行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 谓意应弃四种恶。
一、不嫉谄。
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也。
三、不恼乱。
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 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谓意应弃四种恶:一、不嫉谄,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诃骂小行之人也,三、不恼乱,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此四安乐行者,乃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谓涅槃之果,名为安乐;修此行者,能趣涅槃,故名安乐行。又住此四行,则身静神定,外苦不干,故名安乐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毕竟空行〕,毕竟空行者,心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理而行,名为行处;复观一切法空,即近于理,名为近处。以行处近处,终归于空也。
〔二、身口无过行〕,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三、心无嫉妒行〕,心无嫉妒行者,谓见人修善,即能随喜,劝修證入菩提之道,远离嫉害妒忌等行。法华经云: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大慈悲行〕,大慈悲行者,谓起慈悲心,发大誓愿,愿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法华经云: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是也。
(名数)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之四种安乐行,安行法华之法也。(一)身安乐行。谓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名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谓当远离四种之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意远离四种之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佛学次第统编】
法华文句云四安乐行: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
一、远离豪执。
二、远离邪人邪法。
三、远离凶险嬉戏。
四、远离旃陀罗。
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
六、远离欲想。
七、远离不男之人。
八、远离危害之处。
九、远离讥嫌之事。
十、远离畜养。
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
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
三、不赞他亦不毁他。
四、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行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 谓意应弃四种恶。
一、不嫉谄。
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也。
三、不恼乱。
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 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谓意应弃四种恶:一、不嫉谄,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诃骂小行之人也,三、不恼乱,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此四安乐行者,乃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谓涅槃之果,名为安乐;修此行者,能趣涅槃,故名安乐行。又住此四行,则身静神定,外苦不干,故名安乐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毕竟空行〕,毕竟空行者,心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理而行,名为行处;复观一切法空,即近于理,名为近处。以行处近处,终归于空也。
〔二、身口无过行〕,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三、心无嫉妒行〕,心无嫉妒行者,谓见人修善,即能随喜,劝修證入菩提之道,远离嫉害妒忌等行。法华经云: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大慈悲行〕,大慈悲行者,谓起慈悲心,发大誓愿,愿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法华经云: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是也。
本生安荼论师
【佛学大辞典】
(流派)二十外道之一。说有大安荼,如鸡子,分为二段,遂生一切万物之论师也。
(流派)二十外道之一。说有大安荼,如鸡子,分为二段,遂生一切万物之论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