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3,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宁息
密如
和会
绥抚
波荡
安和
保定
镇定
常安
康时
定心
安靖
保宁
宁神
动荡
《國語辭典》:宁息(寧息)  拼音:níng xí
安定平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大宋宣和遗事。亨集》:「方今盗贼四起,未能剪除;又现此星,何时宁息?」
《漢語大詞典》:密如
安定貌。汉书·扬雄传下:“乃展民之所詘,振民之所乏,规亿载,恢帝业,七年之间而天下密如也。” 颜师古 注:“密,静也。”后汉书·崔寔传:“近 孝宣皇帝 明於君人之道,审於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姦轨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
《國語辭典》:和会(和會)  拼音:hé huì
1.和悦而集会。《书经。康诰》:「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
2.和睦、融洽。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为甚我今日媒人根前,做小伏低,教他款慢里,劝谏的俺夫妻和会。」
3.和平会议的缩称。指战争结束后,双方为求休战及和睦相处所举行的会议。如巴黎和会。
《國語辭典》:绥抚(綏撫)  拼音:suī fǔ
平抚、安抚。《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俾屏我京师,绥抚宇内。」
分類:安定抚慰
《國語辭典》:波荡(波蕩)  拼音:bō dàng
1.动摇、不稳定。《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方今四海波荡,匹夫横议。」《文选。刘琨。劝进表》:「齐人波荡,无所系心,安可废而不恤哉?」也作「波荡」。
2.钻营、奔走。《晋书。卷六六。刘弘传》:「庶以惩波荡之弊,养退让之操。」
《國語辭典》:波荡(波盪)  拼音:bō dàng
动荡、不安。《文选。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荡,吴岳为之陁堵。」也作「波荡」。
《國語辭典》:安和  拼音:ān hé
1.安定平和。《书经。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唐。孔颖达。正义:「司徒主国教化,布五常之教,以安和天下众民。」唐。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能请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悦,为当时法则。」
2.安好、平安。唐。韩愈〈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
《國語辭典》:保定  拼音:bǎo dìng
1.保护、安定。《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四祖正家,天禄保定。」
2.河北省新镇县的旧称。参见「新镇县」条。
《國語辭典》:镇定(鎮定)  拼音:zhèn dìng
1.使安定、平静。《国语。晋语七》:「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二来现在谣言虽定,人心不免狐疑,大帅去走一趟,也可以镇定镇定人心。」
2.沉著稳定,临事不乱。如:「出了这么多状况,他还是非常镇定,按部就班,照原定计画进行。」
《漢語大詞典》:常安
长久安定;经常安宁。荀子·荣辱:“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 汉 贾谊 新书·胎教:“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 唐 白居易 《咏怀》:“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
《漢語大詞典》:康时(康時)
(1).太平时世。 南朝 宋 颜延之 《请立浑天仪表》:“精测尚矣,则七晷运变,无匪康时。”
(2).匡时,使时世安定。北史·邢峦传:“臣闻乘机而动,武之善经,未有捨干戚而康时,不征伐而统一。”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山川倒徙,太阶怀息乱之臣;天地离乖,元首佇康时之具。” 宋 苏轼 《南康望湖亭》诗:“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
分類:时世安定
《國語辭典》:定心  拼音:dìng xīn
安心、放心。《文明小史》第二回:「无奈外国人在这里,不定甚么时候有事情,叫我怎么能够定心坐在那里。」
《國語辭典》:安靖  拼音:ān jìng
平静安宁。《西游记》第四回:「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也作「安静」。
《漢語大詞典》:保宁(保寧)
(1).保有并使之安定。逸周书·尝麦:“保寧尔国,克戒尔服。”
(2).谓辅佐护卫使安宁巩固。 唐 苏颋 《授薛稷中书侍郎制》:“翼戴朕躬,保寧王室,厥功茂矣。”
《國語辭典》:宁神(寧神)  拼音:níng shén
使心神安宁。汉。扬雄〈法言序〉:「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
《國語辭典》:动荡(動蕩)  拼音:dòng dàng
不安定、不平静。如:「局势动荡」。
《國語辭典》:动荡(動盪)  拼音:dòng dàng
晃动、不稳定。如:「目前时局动荡,到处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