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守正
(1).恪守正道。史记·礼书:“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 唐 皮日休 《鄙孝议下》:“有守正者,虽大孝不録;为非者,虽小道必旌。则圣人之制,后何法焉?” 宋 曾巩 《责帅制》:“有苟简姑息之心,无守正奉公之谊,閫外之事朕孰赖哉!” 清 龙启瑞 《陈平周勃论》:“ 高帝 之与 吕氏 论相也,首 王陵 ,次 平 勃 ,岂不阴识 陵 之守正,而欲二子有以佐之歟!”
(2).指防守城门的官员。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西录》:“﹝贼﹞突至城下急攻西南二门,箭集城垛如飞蝗。公与东门守正户部主事 耿应昌 、南门守正廩员 卢尔惇 、巡简司 郭上学 砲矢并发。”
《国语辞典》:守正不移  拼音:shǒu zhèng bù yí
坚守正道,不屈服改变。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一。后贤志》:「前衡阳内史杨君,忠肃贞固,守正不移。」也作「守正不回」。
《分类字锦》:持平守正
唐书徐有功传: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
分类:卿监
《國語辭典》:守正不挠(守正不撓)  拼音:shǒu zhèng bù náo
做人处事坚守正道,公正无私。《周书。卷三七。寇俊传》:「孝庄帝后知之,嘉俊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也作「守正不阿」。
《國語辭典》:守正不阿  拼音:shǒu zhèng bù ē
做人处事坚守正道,公正无私。《后汉书。卷四六。陈宠传》:「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而宠与中山相汝南张郴、东平相应顺守正不阿。」宋。陈亮〈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何以独名于汉唐〉:「姚崇之遇事立断,宋璟之守正不阿,以共成明皇开元之治,亦不负君臣之遇合矣。」也作「守正不挠」。
《國語辭典》:守正不回  拼音:shǒu zhèng bù huí
坚守正道,不屈服改变。《周书。卷一八。王罴传》:「罴轻侮权势,守正不回,皆此类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宋景文》:「公乃为诗以见意,其间一联云:『直干终为栋,真钢不作钩。』其守正不回如此。」也作「守正不移」。
《漢語大詞典》:守正不桡(守正不橈)
见“ 守正不挠 ”。
《國語辭典》:守正不挠(守正不撓)  拼音:shǒu zhèng bù náo
做人处事坚守正道,公正无私。《周书。卷三七。寇俊传》:「孝庄帝后知之,嘉俊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也作「守正不阿」。
《國語辭典》:矜持  拼音:jīn chí
谨慎言行,拘谨而不自然。《晋书。卷八○。王羲之传》:「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南朝宋。鲍照答客〉诗:「爱赏好遍越,放纵少矜持。」
《漢語大詞典》:持贞(持貞)
守正。 明 陈子龙 《九日昆山道中》诗:“会寻邱园秀,持贞慎緇涅。”
分類:守正
《國語辭典》:廉吏  拼音:lián lì
守正不贪的官吏。《汉书。卷四。文帝纪》:「廉吏,民之表也。」《新五代史。卷六。唐明宗本纪》:「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
《漢語大詞典》:无象(無象)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沈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國語辭典》:贞白(貞白)  拼音:zhēn bó
公正廉洁。《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唐。白居易〈唐故溧水县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铭〉:「公为人温恭信厚,为官贞白严重。」
《漢語大詞典》:贞吉(貞吉)
(1).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 尚秉和 注:“象多释贞为正,此以不乱释贞,明贞有正、定二义也。”
(2).指纯正美好。 南朝 梁元帝 《庾先生承先墓志铭》:“实惟贞吉,实惟退让,皎皎不羣,超超高尚。” 北周 庾信 《周冠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铭》:“夫人年十七,归於 宇文氏 。淑令端庄,含章贞吉。” 宋 徐铉 《前虔州雩都县令包府君墓志》:“君天资贞吉,立性和雅,尊敬师友,敦睦亲姻。”
(3).谓占卜问卦,遇“需”卦则吉利幸福。后指吉利与幸福。易·需:“贞吉,利涉大川。” 尚秉和 注:“贞吉者,卜问则吉也。” 高亨 注:“贞吉,犹占吉也。有所占问,筮遇此卦则吉。” 汉 张衡 《思玄赋》:“抨 巫咸 使占梦兮,乃贞吉之元符。”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周天醮词》:“臣一家骨肉,两地亲缘,早获团圆,俱赐贞吉。” 明 王祎 《九诵·皇天》:“冀皇天之纯命兮,俾予善之获信;保贞吉而无咎兮,弗颠躋以沉沦。” 章炳麟 《致谭献书》:“抵 鄂 后,未奉手札,想履道贞吉,吐言为经,定符私颂。”
《漢語大詞典》:抱道
持守正道。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寧 抱道怀真,潜翳海隅,比下徵书,违命不至。”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 得臣 切以为忠贤之臣,抱道履节,孰不欲遭时奋取功业,措天下於 泰山 之安而身享令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