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85,分11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生学
向学
积学
承学
宦学
郡学
学正
硕学
论学
教学
教学
学馆
学长
公学
府学
《漢語大詞典》:生学(生學)
(1).指生理学。 严复 《原强》:“继乃论生学、心学之理,而要其归於群学焉。”
(2).指生物学。 鲁迅 《坟·人之历史》:“ 达尔文 治生学之术,不同 兰麻克 ,主用内籀,集知识之大成。”
《國語辭典》:向学(向學)  拼音:xiàng xué
立志求学。如:「他一心向学,终有所成。」《三国演义》第三六回:「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
《漢語大詞典》:积学(積學)
(1).谓积累学问。《韩诗外传》卷五:“虽庶民之子孙也,积学而正身,行能礼仪,则归之士大夫。”三国志·蜀志·刘焉传:“居 阳城山 ,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元史·董俊传:“射,百日事耳;,非积学不通。” 清 陆陇其 《答嘉定李生玉如书》:“方期贤者积学奋飞,为时羽仪,不谓亦罹此大故,何天之降罔,一至於斯。”
(2).犹博学;饱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给事中 陆质 、中书舍人 崔枢 积学懿文,守经据古,夙夜讲习,庶协于中。” 清 戴名世 《张贡五文集序》:“ 张君 贡五 , 三湘 间积学能文之士也。”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初到南京》:“我的谱弟 戴梦鹤 ,他年纪虽轻,却是一个多才积学之士。”
(3).渊博的学识。 明 杨慎 丹铅续录·论语:“譬今有二士,一有文名,一素无积学。有闻而登高科,闻者以为固其所也;素无积学而登高科,人必曰:不意至於如此也。”明史·隐逸传序:“其抱瓌材,藴积学,槁形泉石,絶意当世者,靡得而称焉。”
《漢語大詞典》:承学(承學)
(1).学习和继承师说。汉书·董仲舒传:“今陛下幸加惠,留听於承学之臣。” 颜师古 注:“言转承师説而学之。”
(2).谓从事学问。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炎武》:“自 梨洲 起而振其頽波, 亭林 继之,於是承学之士,知习古经义矣。”
《國語辭典》:宦学(宦學)  拼音:huàn xué
出游求学,学习做官之事与六艺。《礼记。曲礼上》:「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抱朴子。外篇。行品》:「弃衰色而广欲,非宦学而远游者,荡人也。」
《漢語大詞典》:郡学(郡學)
郡国的最高学府。明史·太祖纪二:“是月,﹝ 太祖 ﹞命 寧越 知府 王宗显 立郡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绪言:“ 汉 时立太学和郡学,讲授五经,太学与郡学成为全国的大小文化中心。”参阅汉书·循吏传·文翁
《漢語大詞典》:学正(學正)
(1). 宋 、 元 、 明 、 清 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2).地方学校学官。 宋 元 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 明 清 州学设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 宋 洪迈 《夷坚支甲志·林学正》:“ 王瞻叔 参政帅 闽 ,公言 林 平生行义,不妄取予,使加礼重。 王 访其所止,遣五兵一车,齎钱三万,聘以为学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当初吾在 沂州 做学正,他是童生新进学,家里甚贫,出那拜见钱不起。”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曝书杂记》:“﹝ 钱泰吉 ﹞官 海宁州 学正。”
《漢語大詞典》:硕学(碩學)
(1).博学;学问渊博。后汉书·儒林传论:“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 班固 硕学,尚云赞颂相似; 陆机 鉤深,犹称碑赋如一。”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 欧阳文忠公 脩 鸿文硕学,宗工大儒。”
(2).指博学的人。西京杂记卷一:“ 成子 ( 弘成子 )后病,吐出此石,以授 充宗 ( 五鹿充宗 ), 充宗 又为硕学也。”宋书·百官志下:“ 汉东京 图籍在 东观 ,故使名儒硕学,著作 东观 ,撰述国史。”明史·儒林传序:“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在昔 欧洲 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歷,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於小説。”
《漢語大詞典》:论学(論學)
(1).论说学问。礼记·学记:“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孔颖达 疏:“论学,谓学问嚮成,论説学之是非。”
(2).指学术见解。 梁启超 《戴东原哲学》三:“ 望溪 和 恕谷 论学不合。”
《國語辭典》:教学(教學)  拼音:jiào xué
1.教师把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孔子家语。卷九。七十二弟子解》:「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此间有一个教学的先生,姓阮,叫阮太始。」
2.教诲、感化。《礼记。学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南史。卷四七。列传。崔祖思》:「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
《漢語大詞典》:教学(教學)
教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间有一个教学的先生,姓 阮 ,叫 阮太始 。” 赵树理 《金字》:“在乡村集镇上教小学,教学以外的杂事很多:赛神唱戏写通知,写神庙对联,村里人有了红白大事写请柬、谢帖、庚帖(婚约)、灵牌。”
分類:教书
《國語辭典》:学馆(學館)  拼音:xué guǎn
学校、私塾。《北史。卷一七。魏景穆十二王列传上。阳平王新成》:「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讲读。」
《國語辭典》:学堂(學堂)  拼音:xué táng
1.古代学生受教育的场所,相当于现今的学校。《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罗家把女儿寄在学堂中读书。」《儒林外史》第一回:「他母亲做些针指,供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2.术数用语。命相家用来指面部近耳门的地方。《新唐书。卷二○四。方技传。袁天纲传》:「学堂莹夷,眉过目,故文章振天下。」
《國語辭典》:学长(學長)  拼音:xué zhǎng
对年级或年龄较高同学的尊称。《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大家立起道:『宋学长请坐。』」
《漢語大詞典》:公学(公學)
原指 英国 为贵族子女开设的一种私立寄宿中学。著名的有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鸦片战争后我国一些由教会或公私团体办的学校亦称公学,如创设于 上海 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亦有公学,则是培养干部的一种学校,如1937年成立于 延安 的陕北公学。
《國語辭典》:府学(府學)  拼音:fǔ xué
古代府州县皆设学,直属于府者为府学。《儒林外史》第五回:「一个是王德,是府学廪膳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