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行迟学仙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
「蓟子训,不知所从来。东汉时,到洛阳见公卿,数十处,皆持斗酒片脯候之。曰:『远来无所有,示致微意。』坐上数百人,饮啖终日不尽。去后,皆见白云起,从旦至暮。时有百岁公说:小儿时见训卖药会稽市,颜色如此。训不乐住洛,遂遁去。正始中,有人于长安东霸城,见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见者呼之曰:『蓟先生小住。』并行应之。视若迟徐,而走马不及。」
「蓟子训,不知所从来。东汉时,到洛阳见公卿,数十处,皆持斗酒片脯候之。曰:『远来无所有,示致微意。』坐上数百人,饮啖终日不尽。去后,皆见白云起,从旦至暮。时有百岁公说:小儿时见训卖药会稽市,颜色如此。训不乐住洛,遂遁去。正始中,有人于长安东霸城,见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见者呼之曰:『蓟先生小住。』并行应之。视若迟徐,而走马不及。」
例句
起晚堪从事,行迟更学仙。 杜甫 览镜呈柏中丞
《拾遗记》卷六〈后汉〉
何休木讷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及远年古谚,历代图籍,莫不咸诵也。门徒有问者,则为注记,而口不能说。作《左氏膏肓》、《公羊废疾》、《榖梁墨守》,谓之「三阙」。言理幽微,非知机藏往,不可通焉。及郑康成锋起而攻之,求学者不远千里,嬴粮而至,如细流之赴巨海。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
何休木讷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及远年古谚,历代图籍,莫不咸诵也。门徒有问者,则为注记,而口不能说。作《左氏膏肓》、《公羊废疾》、《榖梁墨守》,谓之「三阙」。言理幽微,非知机藏往,不可通焉。及郑康成锋起而攻之,求学者不远千里,嬴粮而至,如细流之赴巨海。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
典故
学画鸦儿
鸦儿学画
《醒世恒言》卷二十四〈隋炀帝逸游召谴〉~475~
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才人,可便作诗嘲之。」世南应诏,为绝句云:学画莺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宠,长把花枝傍辇行。帝大悦。
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才人,可便作诗嘲之。」世南应诏,为绝句云:学画莺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宠,长把花枝傍辇行。帝大悦。
典故
学舞
《太平御览》卷九百一十六〈羽族部三·鹤 〉~493~
旧题淮南八公《相鹤经》:「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羽翮具,复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舞应节,复七年昼夜十二时鸣声中律。」
旧题淮南八公《相鹤经》:「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羽翮具,复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舞应节,复七年昼夜十二时鸣声中律。」
例句
正有乘轩乐,初当学舞时。 李白 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
典故
淹中学
淹中术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三国魏·苏林注:「里名也。」
「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三国魏·苏林注:「里名也。」
《梁书》卷二十五《徐勉传》
上修五礼表曰:「……淄上淹中之儒,连踪继轨;负笈怀铅之彦,匪旦伊夕。」
上修五礼表曰:「……淄上淹中之儒,连踪继轨;负笈怀铅之彦,匪旦伊夕。」
典故
一见桃花参学了
《祖堂集》卷十九〈灵云和尚〉~426~
灵云和尚嗣沩山,在福州。师讳志勤。福州人也。一造大沩,闻其示教,昼夜亡疲,如丧考妣,莫能为喻,偶睹春时花蕊繁花,忽然发悟,喜不自胜,乃作一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因白沩山和尚,说其悟旨。
灵云和尚嗣沩山,在福州。师讳志勤。福州人也。一造大沩,闻其示教,昼夜亡疲,如丧考妣,莫能为喻,偶睹春时花蕊繁花,忽然发悟,喜不自胜,乃作一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因白沩山和尚,说其悟旨。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五十一〈史传部三〉~285~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长溪人也。初在沩山,因桃华悟道。有偈曰:「三十来年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祐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祐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乃返闽川。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长溪人也。初在沩山,因桃华悟道。有偈曰:「三十来年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祐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祐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乃返闽川。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四十七〈诸宗部四·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580~3~
灵云。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师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灵云。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师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國語辭典》:太学(太學) 拼音:tài xué
中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國語辭典》:大学(大學) 拼音:dà xué
1.高等教育机构。依学科领域分为不同学院,每学院又分若干系所或学程。
2.学成而治国。《礼记。大学》:「大学。」唐。陆德明。释文:「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而可以为政也。』」
3.《礼记》篇名。相传为曾子所撰,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至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学成而治国。《礼记。大学》:「大学。」唐。陆德明。释文:「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而可以为政也。』」
3.《礼记》篇名。相传为曾子所撰,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至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國語辭典》:文学(文學) 拼音:wén xué
1.广义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现,而以文字记述的著作;狭义则专指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想像的作品。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