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96,分180页显示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118 119 120 121 下一页
隶首之学
量子力学
两等小学堂
两级师范学堂
礼耕学耨
龙图阁学士
隆儒学士
露门学
路门学
麟趾学
九无学
十八有学
十八学人
词典(续上)
民俗学隶首之学
量子力学
两等小学堂
两级师范学堂
礼耕学耨
龙图阁学士
隆儒学士
露门学
路门学
麟趾学
佛类词典
二学九无学
十八有学
十八学人
《漢語大詞典》:龙图阁学士(龍圖閣學士)
宋 代职官名。 宋 孙逢吉 《职官分纪·龙图阁·学士》:“国朝 大中祥符 三年, 杜镐 为 龙图阁 学士,班在枢密直学士之上。六年,詔 龙图阁 学士、直学士给衔在本官之上。”亦省称“ 龙阁 ”、“ 龙学 ”。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 龙图阁 学士旧谓之老龙,但称龙阁。 宣和 以前,直学士、直阁同为称,未之有别也。末年 陈亨伯 为发运使,以捕 方 贼功进直学士,佞之者恶其下同直阁,遂称龙学,于是例以为称。” 宋 岳珂 《九月十三日始就郊墅拜宝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之命》:“昼访未承龙阁问,晨香犹厕羽衣班。”
《漢語大詞典》:露门学(露門學)
北周 学校名。教授皇太子及贵族子弟。《周书·武帝纪上》:“﹝ 天和 二年﹞立露门学,置生七十二人。”《隋书·豆卢勣传》:“﹝ 北周 ﹞ 明帝 时,为左武伯中大夫。 勣 自以经业未通,请解职游露门学。帝嘉之,勑以本官就学。”亦省称“ 露门 ”。《隋书·文学传·刘臻》:“ 周 ( 北周 )冢宰 宇文护 辟为中外府记室,军书羽檄,多成其手。后为露门学士。” 宋 李曾伯 《沁园春·代寿直院陈文昌》词:“对露门进读,鑾坡演翰,琐闈批敕,宝牒成文。” 宋 晁补之 《次韵两苏公讲筵唱和》之四:“金玉谁人咏德音,太平无象属人心。日高初散露门讲,天上五云宫殿深。”
二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读诵,二禅思。释氏要觉中曰:「毗奈耶云:佛说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禅思。」
(名数)一读诵,二禅思。释氏要觉中曰:「毗奈耶云:佛说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禅思。」
九无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三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第一分别贤圣品曰:「阿罗汉有九种:退相、守相、死相、可进相、住相、不坏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不退相。是诸阿罗汉,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别。(中略)如是九种,名无学人。先十八人及九无学,是二十七人,名为一切世间福田。」大乘义章第十七本释中阿含之文曰:「九中前七,就根以别,后二约法。前七种,犹如毗昙中六种罗汉。六罗汉者,退、思、护、住、升进、不动。彼阿含经分不动人以为二种,故有七。(中略)后二慧解脱及俱解脱,约法以别。前七人中,不得灭定,名慧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二)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七不退法,八独觉,九佛。俱舍论第二十五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在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今无学圣成九差别。」是为唯就根次第立九种之别者,即退法为下下根,思法为下中根,乃至佛为上上根也。又出俱舍论光记二十五,同颂疏二十五等。(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罗汉也。(参见: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名数)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三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第一分别贤圣品曰:「阿罗汉有九种:退相、守相、死相、可进相、住相、不坏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不退相。是诸阿罗汉,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别。(中略)如是九种,名无学人。先十八人及九无学,是二十七人,名为一切世间福田。」大乘义章第十七本释中阿含之文曰:「九中前七,就根以别,后二约法。前七种,犹如毗昙中六种罗汉。六罗汉者,退、思、护、住、升进、不动。彼阿含经分不动人以为二种,故有七。(中略)后二慧解脱及俱解脱,约法以别。前七人中,不得灭定,名慧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二)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七不退法,八独觉,九佛。俱舍论第二十五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在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今无学圣成九差别。」是为唯就根次第立九种之别者,即退法为下下根,思法为下中根,乃至佛为上上根也。又出俱舍论光记二十五,同颂疏二十五等。(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罗汉也。(参见: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十八有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说:(一)成实论之说。于见道前立二人,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是钝利之二根也。大果经中,见道前分为二,与此同。是俱舍七圣中之前二也。三无相行。前二人入于见道,空观相续而无相之间在者,(本宗如俱舍宗不别观四谛之行相),此三为须陀洹行(新作向),四须陀洹果,五斯陀含行,六斯陀含果,七阿那含行。又加十一不还为十八有学。见大乘义章十一。(二)中阿含福田经。于见谛上阿那含果立十八有学:一信行,二法行,三信解,四见到,五自證,六家家,七一种(新作一间),此二者俱舍七圣中之第三第四也。八须陀洹向,九须陀洹果,十斯陀含向,十一斯陀含果,十二阿那含向,十三阿那含果,此六者即三向三果也,于此再加五种不还而为十八。(三)俱舍家之说。正理论六十五,举佛说而列次十八有学,九无学,前之九者同于福田经,以随信随法之二行为须陀洹向,中即见谛上之差别,相异者,福田经加身證不迷,除阿罗汉向,俱舍反之。俱舍除身證者,以彼所得之灭尽定为有漏法故也。论曰:「谓世尊告给孤独言:长者当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学。有学十八,何等名为有学十八?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
(名数)(参见:有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说:(一)成实论之说。于见道前立二人,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是钝利之二根也。大果经中,见道前分为二,与此同。是俱舍七圣中之前二也。三无相行。前二人入于见道,空观相续而无相之间在者,(本宗如俱舍宗不别观四谛之行相),此三为须陀洹行(新作向),四须陀洹果,五斯陀含行,六斯陀含果,七阿那含行。又加十一不还为十八有学。见大乘义章十一。(二)中阿含福田经。于见谛上阿那含果立十八有学:一信行,二法行,三信解,四见到,五自證,六家家,七一种(新作一间),此二者俱舍七圣中之第三第四也。八须陀洹向,九须陀洹果,十斯陀含向,十一斯陀含果,十二阿那含向,十三阿那含果,此六者即三向三果也,于此再加五种不还而为十八。(三)俱舍家之说。正理论六十五,举佛说而列次十八有学,九无学,前之九者同于福田经,以随信随法之二行为须陀洹向,中即见谛上之差别,相异者,福田经加身證不迷,除阿罗汉向,俱舍反之。俱舍除身證者,以彼所得之灭尽定为有漏法故也。论曰:「谓世尊告给孤独言:长者当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学。有学十八,何等名为有学十八?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
十八学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声闻乘之十八有学也。(参见:有学)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初果向〕,初果,即须陀洹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初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二、初果〕,初果者,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即證此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
〔三、二果向〕,二果,即斯陀含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二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
〔四、二果〕,二果者,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即證此果也。(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也。)
〔五、三果向〕,三果即阿那含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三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
〔六、三果〕,三果者,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悉皆断尽,即證此果也。
〔七、四果向〕,四果即阿罗汉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四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八、随信行〕,随信行者,谓此人根钝,凭他所说起信修行,进趣于道也。
〔九、随法行〕,随法行者,谓此人根利,自以智力,随法修行,进趣于道也。
〔十、信解〕,信解者,谓此人根钝,而有信心,起发真解也。
〔十一、见得〕,见得者,谓此人根利,若见于法,即能得理也。
〔十二、家家〕,家家者,受生处不一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若断三四品,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方得證第二斯陀含果也。
〔十三、无间〕,无间者,谓此人断欲界思惑八品,但有一品未断而命终者,尚有一生间隔;若不命终,遂断一品馀惑,则无生死间隔,而證第三阿那含果也。
〔十四、中般〕,中即中阴,般即般涅槃也。谓此人于欲界死已,未到色界,即于中间阴身,显发圣道,而般涅槃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
〔十五、生般〕,生般者,谓此人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便般涅槃也。
〔十六、有行般〕,有行般者,谓此人生色界已,更能加功用行,断欲界思惑俱尽,而般涅槃也。
〔十七、无行般〕,无行般者,谓此人生色界已,不加功用行,自然断除欲界烦恼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十八、上流般〕,流即流行之义。谓此人次第上行,色界诸天受生,而断欲界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名数)声闻乘之十八有学也。(参见:有学)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初果向〕,初果,即须陀洹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初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二、初果〕,初果者,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即證此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
〔三、二果向〕,二果,即斯陀含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二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
〔四、二果〕,二果者,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即證此果也。(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也。)
〔五、三果向〕,三果即阿那含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三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
〔六、三果〕,三果者,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悉皆断尽,即證此果也。
〔七、四果向〕,四果即阿罗汉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四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八、随信行〕,随信行者,谓此人根钝,凭他所说起信修行,进趣于道也。
〔九、随法行〕,随法行者,谓此人根利,自以智力,随法修行,进趣于道也。
〔十、信解〕,信解者,谓此人根钝,而有信心,起发真解也。
〔十一、见得〕,见得者,谓此人根利,若见于法,即能得理也。
〔十二、家家〕,家家者,受生处不一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若断三四品,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方得證第二斯陀含果也。
〔十三、无间〕,无间者,谓此人断欲界思惑八品,但有一品未断而命终者,尚有一生间隔;若不命终,遂断一品馀惑,则无生死间隔,而證第三阿那含果也。
〔十四、中般〕,中即中阴,般即般涅槃也。谓此人于欲界死已,未到色界,即于中间阴身,显发圣道,而般涅槃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
〔十五、生般〕,生般者,谓此人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便般涅槃也。
〔十六、有行般〕,有行般者,谓此人生色界已,更能加功用行,断欲界思惑俱尽,而般涅槃也。
〔十七、无行般〕,无行般者,谓此人生色界已,不加功用行,自然断除欲界烦恼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十八、上流般〕,流即流行之义。谓此人次第上行,色界诸天受生,而断欲界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