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96,分180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学究
学政
今学
世学
实学
老学
生学
向学
积学
承学
宦学
郡学
学正
硕学
论学
《國語辭典》:学究(學究)  拼音:xué jiù
1.本为唐宋时考试的科目之一。《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后用以泛称读书人。《刘知远诸宫调。第一》:「知远便从引至庄上,请王学究写文契了必。」《喻世明言。卷一八。杨八老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
2.旧称私塾中的教书先生。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六。辨證类。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狲王。』」
3.讽刺迂腐浅陋而不通世故的读书人。
《國語辭典》:学政(學政)  拼音:xué zhèng
1.有关教育的一切事务。《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2.职官名。为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见《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也称为「大宗师」、「学道」、「学台」、「文宗」。
《漢語大詞典》:今学(今學)
(1).书法名词。指北碑、 汉 篆。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吾今判之,书有古学,有今学。古学者, 晋 帖、 唐 碑也,所得以帖为多,凡 刘万庵 、 姚姬传 等皆是也。今学者,北碑、 汉 篆也,所得以碑为主,凡 邓石如 、 张廉卿 等是也。”
(2).今文经学的省称。详“ 今文经学 ”。
《漢語大詞典》:今文经学(今文經學)
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 西汉 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董仲舒 是 西汉 今文经学的创始人。”
《漢語大詞典》:世学(世學)
犹家学,世代相传的学问。 宋 陈师道 《次韵晁无斁除日述怀》:“世学违从众,名家最近天。”
《國語辭典》:实学(實學)  拼音:shí xué
真实的学问或才能。如:「真才实学」。《三国演义》第三八回:「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见。」《红楼梦》第一○回:「但毫无实学,倍增颜汗。」
《國語辭典》:老学(老學)  拼音:lǎo xué
有学问的老先生。《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讨几篇文字,送与相识老学观看,所言与先生相合。」《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老先生的话,真是后辈的津梁。但这马二哥却要算一位老学。小弟在扬州敝友家,见他著的《春秋》,倒也甚有条理。」
分類:年老
《漢語大詞典》:生学(生學)
(1).指生理学。 严复 《原强》:“继乃论生学、心学之理,而要其归於群学焉。”
(2).指生物学。 鲁迅 《坟·人之历史》:“ 达尔文 治生学之术,不同 兰麻克 ,主用内籀,集知识之大成。”
《國語辭典》:向学(向學)  拼音:xiàng xué
立志求学。如:「他一心向学,终有所成。」《三国演义》第三六回:「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
《漢語大詞典》:积学(積學)
(1).谓积累学问。《韩诗外传》卷五:“虽庶民之子孙也,积学而正身,行能礼仪,则归之士大夫。”三国志·蜀志·刘焉传:“居 阳城山 ,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元史·董俊传:“射,百日事耳;,非积学不通。” 清 陆陇其 《答嘉定李生玉如书》:“方期贤者积学奋飞,为时羽仪,不谓亦罹此大故,何天之降罔,一至於斯。”
(2).犹博学;饱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给事中 陆质 、中书舍人 崔枢 积学懿文,守经据古,夙夜讲习,庶协于中。” 清 戴名世 《张贡五文集序》:“ 张君 贡五 , 三湘 间积学能文之士也。”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初到南京》:“我的谱弟 戴梦鹤 ,他年纪虽轻,却是一个多才积学之士。”
(3).渊博的学识。 明 杨慎 丹铅续录·论语:“譬今有二士,一有文名,一素无积学。有闻而登高科,闻者以为固其所也;素无积学而登高科,人必曰:不意至於如此也。”明史·隐逸传序:“其抱瓌材,藴积学,槁形泉石,絶意当世者,靡得而称焉。”
《漢語大詞典》:承学(承學)
(1).学习和继承师说。汉书·董仲舒传:“今陛下幸加惠,留听於承学之臣。” 颜师古 注:“言转承师説而学之。”
(2).谓从事学问。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炎武》:“自 梨洲 起而振其頽波, 亭林 继之,於是承学之士,知习古经义矣。”
《國語辭典》:宦学(宦學)  拼音:huàn xué
出游求学,学习做官之事与六艺。《礼记。曲礼上》:「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抱朴子。外篇。行品》:「弃衰色而广欲,非宦学而远游者,荡人也。」
《漢語大詞典》:郡学(郡學)
郡国的最高学府。明史·太祖纪二:“是月,﹝ 太祖 ﹞命 寧越 知府 王宗显 立郡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绪言:“ 汉 时立太学和郡学,讲授五经,太学与郡学成为全国的大小文化中心。”参阅汉书·循吏传·文翁
《漢語大詞典》:学正(學正)
(1). 宋 、 元 、 明 、 清 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2).地方学校学官。 宋 元 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 明 清 州学设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 宋 洪迈 《夷坚支甲志·林学正》:“ 王瞻叔 参政帅 闽 ,公言 林 平生行义,不妄取予,使加礼重。 王 访其所止,遣五兵一车,齎钱三万,聘以为学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当初吾在 沂州 做学正,他是童生新进学,家里甚贫,出那拜见钱不起。”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曝书杂记》:“﹝ 钱泰吉 ﹞官 海宁州 学正。”
《漢語大詞典》:硕学(碩學)
(1).博学;学问渊博。后汉书·儒林传论:“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 班固 硕学,尚云赞颂相似; 陆机 鉤深,犹称碑赋如一。”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 欧阳文忠公 脩 鸿文硕学,宗工大儒。”
(2).指博学的人。西京杂记卷一:“ 成子 ( 弘成子 )后病,吐出此石,以授 充宗 ( 五鹿充宗 ), 充宗 又为硕学也。”宋书·百官志下:“ 汉东京 图籍在 东观 ,故使名儒硕学,著作 东观 ,撰述国史。”明史·儒林传序:“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在昔 欧洲 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歷,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於小説。”
《漢語大詞典》:论学(論學)
(1).论说学问。礼记·学记:“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孔颖达 疏:“论学,谓学问嚮成,论説学之是非。”
(2).指学术见解。 梁启超 《戴东原哲学》三:“ 望溪 和 恕谷 论学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