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2,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饱学
仰钻
涉学
语学
学府
淑艾
寡学
治学
书厨
士君子
学科
达学
颛门
学守
湛深
《國語辭典》:饱学(飽學)  拼音:bǎo xué
学识广博。《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话说婺州有一个秀才,姓贾,青年饱学,才智过人。」《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他这兄弟名持,字有重,也是五河县的饱学秀才。」
《漢語大詞典》:仰钻(仰鑽)
《论语·子罕》:“ 颜渊 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后以“仰钻”指仰慕钻研前贤的学问。 唐 张说 《齐卢思道碑》:“思若泉涌,文若春华,精微入虚无,变化合飞动。斯固非学徒竭才仰钻之所逮也。”
《漢語大詞典》:涉学(涉學)
谓研究学问。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加以年齿方刚,涉学日寡。”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二年:“﹝ 王遵业 ﹞儁爽涉学,时人惜其才而讥其躁。” 明 吴承恩 《〈两汉书抄〉序》:“夫天下涉学缀文之士,莫不稽史。”
分類:学问
《漢語大詞典》:语学(語學)
(1).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又称文法、文法学。 章炳麟 《文学说例》:“草昧未开之世,语言必先名词,次及动词,又次及助动词。东西诸国,顺是以成语学。”
(2).指对于外语的研究。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这就势必至于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一面也自然只好怪自己语学程度的不够格。” 鲁迅 《花边文学·再论重译》:“重译的书之多,这也许是一种原因,说偷懒也行,但大约也还是语学的力量不足的缘故。”
《國語辭典》:学府(學府)  拼音:xué fǔ
1.学问渊博的人。《南史。卷六○。列传。傅昭》:「傅昭博极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阀,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世称为学府。」
2.学术中心的所在。今俗称学校为「学府」。如:「每一位考生都希望能进入最高学府就读。」
《漢語大詞典》:淑艾
(1).拾取。引申为得益。淑,通“ 叔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焦循 正义:“私淑艾者,即私拾取也……未得为 孔子 之徒,而拾取於相传之人,故为私。”
(2).指受教于人,或教诲他人,使在学问上得益。 清 钱谦益 《常熟县教谕武进白君遗爱记》:“乡人士之淑艾於 白君 者,皆 荆川 之遗也。” 清 钱谦益 《〈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日月逾迈,老将至而髦及,无以昌明先生淑艾之教。譬诸萤火熠熠,欲流照於须弥之顶,亦自愧其微末已矣。”
《漢語大詞典》:寡学(寡學)
学问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致堂胡氏:“ 孝宗 一日在宫中閲《通鑑纲目》,有 致堂 胡 氏断语,未知其人,因出御札付内阁,问其本末。时 洛阳 刘文靖 诸公在阁,俱茫然失对,遂直陈以谢,比出阁,翻閲故籍始得之,具揭以復,且以寡学引愆,上亦不罪也。”
分類:学问
《國語辭典》:治学(治學)  拼音:zhì xué
研究学问。如:「教授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在学术上颇有成就。」
分類:治学学问
《國語辭典》:书厨(書廚)  拼音:shū chú
1.藏书的匮子。
2.比喻学识渊博,博学强记的人。《宋史。卷三四七。列传。吴时》:「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3.讥讽读书多却不能灵活运用的人。《南齐书。卷三九。列传。陆澄》:「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國語辭典》:士君子  拼音:shì jūn zǐ
1.旧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士。故后以士君子称上流社会的人。《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中之间。」唐。孔颖达。正义:「士,州长党正也;君子,谓卿大夫士也。」
2.品德高尚而有学问的人。《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此乃有识者之所叹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國語辭典》:学科(學科)  拼音:xué kē
1.依学问内容、性质所划分的科别。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2.知识理论的科目,相对于术科而言。
《漢語大詞典》:达学(達學)
通晓各种学问。《后汉书·班固传上》:“ 弘农 功曹史 殷肃 ,达学洽闻,才能絶伦。”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前 庐江 太守 华令思 ,高才达学,洽闻之士也。” 唐 王勃 《山亭兴序》:“雄谈逸辩,吐满腹之精神;达学奇才,抱填胸之文籍。”
《國語辭典》:颛门(顓門)  拼音:zhuān mén
擅长于某种学术或技能。《汉书。卷七五。夏侯胜传》:「建卒自颛门名经,为议郎博士,至太子少傅。」也作「专门」。
《漢語大詞典》:学守(學守)
学问操守。 唐 韩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七子皆有学守,女嫁名人。”
分類:学问操守
《漢語大詞典》:湛深
(1).深沉。《汉书·王吉贡禹等传序》“ 蜀 严 湛冥”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 蜀郡 严君平 湛深玄默无欲也。”按, 颜师古 曰:“湛读曰沉。”
(2).多指学问高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雨钱:“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尤觉非意所及。” 郭沫若 《今天创作的道路》:“但要作为一个有力的文学工作者,在其范围内的智识是必须具备的,或者对于某一部分科学有相当湛深教养。”
(3).谓精通某种学问。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芜湖 令 陈岸亭 湛深禪理,诗故清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