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颠扑不破(顛撲不破)  拼音:diān pū bù pò
无论怎么敲打,也不会损坏。比喻理论真确,不能改易。《朱子语类。卷五。性情心意等名义》:「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也作「颠簸不破」、「颠扑不碎」。
《國語辭典》:赤县神州(赤縣神州)  拼音:chì xiàn shén zhōu
中国的代称。简称为「赤县」、「神州」。《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糊涂世界。序》:「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也称为「神州赤县」。
《國語辭典》:达尔文学说(達爾文學說)  拼音:dá ěr wén xué shuō
达尔文所主张有关生物演化(或称进化)过程的学说。他认为,生物在同种或异种的个体之间作激烈的竞争,又因暴露在环境威胁之下,结果能适应环境者生存,不能适应者灭亡。这种自然淘汰的过程,使生物保存其有利繁衍的适应性,进而促成其遗传因子,趋向能适应环境的型态演化。也称为「达尔文主义」。
《國語辭典》:存在主义(存在主義)  拼音:cún zài zhǔ yì
一种对现代西方深具影响力的哲学。此种哲学最先在探讨存在的意义,继而阐明存在的方式,及人的存在与上帝超越性的关系。代表的思想家有丹麦的齐克果、德国的海德格、法国的沙特等人。这种学说强调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先存在才决定他的本质(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本质先于存在,认为所有人天生本质一致,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无论何时代、何地域的人都一样)。此差异成为其主要特色。
《漢語大詞典》:儒教徒
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吴虞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是 少正卯 之诛,儒教徒亦不敢竟以为是。”
《國語辭典》:认识论(認識論)  拼音:rèn shi lùn
研究关于知识的来源、发展过程、认识方法,以及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可分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漢語大詞典》:狙学(狙學)
投机取巧的学说。文子·上礼:“施及 周 室,浇醇散朴,离道以为伪,险德以为行,智巧萌生,狙学以拟圣,华诬以胁众,琢饰诗书,以贾名誉。”
《漢語大詞典》:孔子学说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亦称“儒家学说”(儒教)
《漢語大詞典》:孔家店
指 孔子 学说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精神、道德、文化体系。1919年的“五四”运动首次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胡适 《〈吴虞文录〉序》:“我给各位 中国 少年介绍这位‘ 四川省 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吴又陵 先生!” 张天翼 《畸人手记·别扭》:“他说他们的教员从前是所谓要打倒孔家老店的战士,现在可叫他们的后辈到《大学》《中庸》里面去找真理。” 郭沫若 《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应该肯定‘五四’运动的精神,要民主,要科学,在政治上表现出了反帝反封建,在文化上表现出了破除旧形式,打倒孔家店。”
《國語辭典》:孔孟之道  拼音:kǒng mèng zhī dào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中国思想主流。《三国演义》第六○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清。朱彝尊〈邹县重修亚圣孟子庙碑〉:「谕赵晋曰:『孔孟之道,卿幼学壮履。』」
《漢語大詞典》:家言邪学(家言邪學)
自成一家的偏见。儒家指儒家以外的学说。荀子·大略:“《语》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此家言邪学之所以恶儒者也。” 杨倞 注:“家言,谓偏见自成一家之言,若 宋 墨 者。”
《漢語大詞典》:目的论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学说。有外在论目的论和内在论目的论。中国西汉董仲舒提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神学家认为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创造和安排了世界万物。目的论在自然科学发展中,曾把只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范畴推广运用于自然界,将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原则。
《漢語大詞典》:木祚
五行学说指“以木德王”的王朝的世运。 晋 王嘉 拾遗记·殷汤:“及 武王 伐 紂 ,樵夫牧竖探高鸟之巢,得玉璽,文曰:‘水德将灭,木祚方盛。’文皆大篆,纪 殷 之世歷已尽,而 姬 之圣德方隆。”参见“ 木德 ”。
《漢語大詞典》:木德
(1). 秦 汉 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胜,附会王朝的命运,以木胜者为木德。史记·封禅书:“ 夏 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畅茂。” 三国 魏 曹植 《帝喾赞》:“祖自 轩辕 , 玄嚣 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周书·明帝纪:“自火行至今,木德应其运矣。” 唐 窦常 《奉送职方崔员外摄中丞新罗册使》诗:“辨方知木德,开国有金家。”
(2).谓上天生育草木之德。亦特指春天之德,谓其能化育万物。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孔颖达 疏:“盛德在木者,天以覆盖生民为德,四时各有盛时,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晋 傅玄 《柳赋》:“美允灵之鑠气兮,嘉木德之在春。” 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春野变木德,夏天临火星。”
《漢語大詞典》:六岁穰,六岁旱
1.春秋后期出现的一种农业丰歉循环学说。《史记。货殖列传》:"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据越绝书应为"康");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歳一大饥。"《越绝书。计倪内经》:"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歳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太阴即木星,每十二年绕天空运行一周,木星运行至酉称岁在金,为"穰",即大丰年;又六年运行至卯是岁在木,为"康",即小丰年;运行至子是岁在水,为"毁",即大荒年;隔六年至午是岁在火,又为旱年。这就形成所谓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十二年一大饥的循环。这种主张反映了古人想掌握农业生产丰歉的规律,以便趋利避害,达到国富民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