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相关人物
孟子

参考典故
荣启期


《孟子》卷十三〈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例句

忘虑凭三乐,消闲信五禽。 王周 道院

古人三乐兮,我乐多之。 贯休 甘雨应祈

典故
相关人物
孟子
 
齐王


《孟子注疏》卷四下〈公孙丑章句下〉~85~
孟子去齐。君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例句

世缺一来应薄命,雨留三宿是前缘。 薛能 自广汉游三学山

世网留三宿,真源寄一杯。 赵璜 正月

典故
无国要孟子

相关人物
孟子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2434~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例句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 杜牧 杜秋娘诗

典故
相关人物
孟子


《孟子》卷三《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例句

揠苗方灭裂,成器待陶钧。 贾岛 送令狐绹相公

典故
养浩气

相关人物
公孙丑
 
孟子


《孟子注疏》卷三上〈公孙丑章句上〉~54~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閒。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例句

兹游苟不嗣,浩气竟谁养。 柳宗元 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典故
相关人物
孟子


《淮南子》卷十六《说山训》
「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为猿赐者,非负而缘木,纵之其所而已。」东汉·高诱注:「喻为政,官方定物,能文者居文官,能武者居武官,故曰纵之其所而已。」东汉·赵岐注:「其不可得知缘乔木而求生鱼也。」

例句

宦情缘木知非愿,王事敦人敢告劳。 独孤及 喜辱韩十四郎中书兼封近诗示代书题赠

典故
曰利

相关人物
孟子


《孟子注疏》卷一上〈梁惠王章句上〉~9~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典故
臧仓毁孟轲

相关人物
臧仓
 
孟子


《孟子注疏》卷二下〈梁惠王章句下〉~47~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踰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典故
相关人物
孟子


《孟子》卷三《公孙丑上》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例句

开济由来变盛衰,五车才得号镃基。 温庭筠 简同志

典故
相关人物
孟子


《孟子》卷十四《尽心下》
梓匠轮舆之工,能与人规矩法度,而不能使人之巧。

例句

木知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韩愈 符读书城南

典故
孔孟
 
尼轲
 
相关人物
孔子
 
孟子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孔子居鲁之邹邑昌平乡之阙里也。」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列传》
「孟轲,驺人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邹,鲁地名。」
《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
「其在邹诗曰:……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唐·颜师古注:「言礼乐之教,不同馀土也。」

例句

末学惭邹鲁,深仁录弟兄。 皇甫冉 上礼部杨侍郎

邹鲁诗书国,应无鼙鼓喧。 郎士元 送裴补阙入河南

典故
相关人物
孟子


《孟子注疏》卷一上〈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漢語大詞典》:三乐(三樂)
祀天、地、鬼的三种音乐。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天之气始於子,故先以黄鐘;天之功毕於三月,故终之以姑洗。地之功见於正月,故先之以太蔟;毕於八月,故终之以南吕。幽阴之气,钟於北方,人之所归,鬼之所藏之,故先之以黄鐘,终之以应鐘。此三乐之始终也。”
分類:祀天音乐
《漢語大詞典》:三宿
(1).进爵三次。书·顾命:“王三宿,三祭,三咤。” 孔 传:“礼成於三,故酌者实三爵於王,王三进爵,三祭酒。三奠爵。” 孔颖达 疏:“三宿,谓三进爵,从立处三进至神所也。”《陈书·沈文阿传》:“三宿三咤,上宗曰饗,斯盖祭儐受福,寧谓贺酒邪!”
(2).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 昼 ,是何濡滞也?” 赵岐 注:“留於 昼 三日,怪其淹久。” 唐 白居易 《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牀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参见“ 三宿恋 ”。
《漢語大詞典》:三宿恋(三宿戀)
佛教语。《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 宋 苏轼 《别黄州》诗:“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金 元好问 《望崧少》诗之一:“结习尚餘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 清 姚鼐 《答孙补山中丞见怀》诗之二:“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
《漢語大詞典》:揠苗
见“ 揠苗助长 ”。
《國語辭典》:揠苗助长(揠苗助長)  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古时宋国人因他种的苗未长高,而用手将它拉高,结果苗却反而枯死了。典出《孟子。公孙丑上》。比喻为求速成而未循序渐进,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宋。吕本中《紫微杂说》:「学问功夫全在浃洽涵养蕴蓄之久……非如世人强袭取之,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也作「拔苗助长」。
《漢語大詞典》:缘木(緣木)
(1).爬树。《楚辞·九章·思美人》:“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淮南子·说山训》:“为蝯赐者,非负而缘木。”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蜀 有魶鱼,善缘木,有声如啼儿。”
(2).见“ 缘木求鱼 ”。
《國語辭典》:缘木求鱼(緣木求魚)  拼音:yuán mù qiú yú
爬到树上去找鱼。语本《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比喻用错方法,徒劳无功。《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三折》:「盼功名如守株待兔,要求进若缘木求鱼。」也作「求鱼缘木」。
《國語辭典》:镃基(鎡基)  拼音:zī jī
一种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孟子。公孙丑上》:「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汉。赵岐。注:「镃基,田器,耒耜之属。」
《國語辭典》:梓匠轮舆(梓匠輪輿)  拼音:zǐ jiàng lún yú
制造木器、房屋的木工,和制造车轮、马车的车工。《孟子。尽心下》:「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國語辭典》:邹鲁(鄒魯)  拼音:zōu lǔ
1.孔子为鲁人,孟子为邹人,故称文教鼎盛的地方为「邹鲁」。《庄子。天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唐。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诗:「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2.人名。(西元1885~1954)原名澄生,字海滨,广东大埔人。清末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历任中山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委员、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著有《廿九国游记》、《中国国民党史稿》、《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邹鲁文存》等。
《國語辭典》:作俑  拼音:zuò yǒng
制作用于殉葬的木偶,因其面目似人,故孔子厌恶创始者的不仁。《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后以作俑指创先制造坏事、首开恶例。宋。苏轼 上文侍中论榷盐书:「且祸莫大于作始,作俑之渐,至于用人。」《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木南道:『论起这件事,却也是杜先生作俑。』」
分類:殉葬创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