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王晛(字 日升 庙号 毅宗 庄孝 )
王皓( 昕 字 之旦 翼阳侯、高丽国王 庙号 明宗 光孝 )
王晫(字 至华 名 旼 晫 平凉公 庙号 神宗 靖孝 )
王祦(字 大华、法柱 汉南公 庙号 康宗 元孝 )
王韺(字 不陂 庙号 贞宗 诚孝 )
王㬚(名 𣉮 晊、㬚 字 大明、天祐 庙号 高宗 安孝、忠宪 )
王禃( 腆、禃、钊 字 日新 庙号 元宗 顺孝、忠敬 )
王璋( 沈王、沈阳王 名 謜 字 仲昂 号 海印居士 号忠宣、宣孝 )
王焘( 宜孝 卐 号、懿孝 )
王昕( 高丽国王 显孝、忠穆 )
胡鼎文( 孝王 )
其它辞典(续上)
王楷(字 仁表 构 高丽国王 庙号 仁宗 恭孝 )王晛(字 日升 庙号 毅宗 庄孝 )
王皓( 昕 字 之旦 翼阳侯、高丽国王 庙号 明宗 光孝 )
王晫(字 至华 名 旼 晫 平凉公 庙号 神宗 靖孝 )
王祦(字 大华、法柱 汉南公 庙号 康宗 元孝 )
王韺(字 不陂 庙号 贞宗 诚孝 )
王㬚(名 𣉮 晊、㬚 字 大明、天祐 庙号 高宗 安孝、忠宪 )
王禃( 腆、禃、钊 字 日新 庙号 元宗 顺孝、忠敬 )
王璋( 沈王、沈阳王 名 謜 字 仲昂 号 海印居士 号忠宣、宣孝 )
王焘( 宜孝 卐 号、懿孝 )
王昕( 高丽国王 显孝、忠穆 )
胡鼎文( 孝王 )
人物简介
简介
王楷(1109年—1146年),高丽王朝第17任君主(1122年—1146年在位)。字仁表,原名构,是高丽睿宗王俣与顺德王后李氏所生之子,1115年被立为王太子,1122年继承王位,到1126年为止由其外祖父李资谦执政。王楷在位前半期,统治集团内讧频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1126年,王楷欲除李资谦未果,旋在拓俊京的帮助下打倒李资谦,翌年又流放拓俊京。其后宠信和尚妙清,妙清等在劝王楷迁都西京(今平壤)、征伐金朝、称帝建元均未果后,于1135年在西京发动叛乱,次年被金富轼镇压,政局才安定下来。王楷在位时正逢金朝兴起、灭辽侵宋之际,高丽于1126年向金朝称臣,1142年金朝册封王楷为高丽国王,在这期间宋朝先后要求高丽协助攻金和假道入金,均被高丽拒绝,高丽与宋朝的邦交也宣告终结。王楷死后庙号仁宗,谥号恭孝,葬于长陵。
人物简介
简介
王晛(1127年—1173年),高丽王朝第18任君主(1146年—1170年在位)。原名昌、构,字日升,是高丽仁宗王楷之嫡长子,母为恭睿太后任氏。1133年被册封为王太子,继位后热衷文学创作,时常游山玩水,与文臣泛舟宴乐,饮酒赋诗,被称为“太平好文之主”;同时重用宦官,造成朝政紊乱。重文轻武的现象在他任内达到极致,武臣们的怨恨日积月累,终于导致了1170年的武臣政变,大量文官被杀,王晛也因此被废黜,流放巨济岛。1173年文臣金甫当起兵,欲迎王晛复位,将王晛接到庆州,旋遭镇压,王晛也被武将李义旼杀害。死后庙号毅宗,谥号庄孝,葬于禧陵。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皓(1131年—1202年),高丽王朝第19任君主(1170年—1197年在位)。原名昕,字之旦,是高丽仁宗三子,高丽毅宗胞弟。早年受封翼阳侯,后升为翼阳公。1170年武臣政变发生后,他被郑仲夫、李义方等武臣扶植上位,1172年获金朝册封为高丽国王。他任内是武臣政权下的傀儡,沉浸于书画艺术,缠绵于儿女之情,慑于武臣淫威而仰其鼻息以度日。先后历经了李义方、郑仲夫、庆大升、李义旼等武臣的轮流专权,1196年崔忠献兄弟推翻李义旼,翌年废黜王皓,另立其弟王旼(高丽神宗),五年后王皓病死于昌乐宫,庙号明宗,谥号光孝,葬于智陵。
人物简介
简介
王晫(1144年—1204年),高丽王朝第20任君主(1197年—1204年在位)。字至华,初名旼,即位后改名晫。他是高丽仁宗幼子,高丽毅宗、高丽明宗之弟,封平凉公。1197年被权臣崔忠献扶植上位,在位七年间也是崔忠献的傀儡。死后庙号神宗,谥号靖孝,葬于阳陵。虽然王位继承在其子高丽熙宗后转回明宗一系,但他的七世孙王瑶则成为高丽亡国之君——恭让王。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祦(1152年—1213年),高丽王朝第22任君主(1211年—1213年在位)。字大华、法柱,原名璹、贞,即位后改名为祦。他是高丽明宗长子,做太子二十余年,1197年因权臣崔忠献废黜明宗而被流放江华岛,1210年获召还,封汉南公,翌年十二月被崔忠献扶上王位以取代高丽熙宗。王祦在位不到两年即薨,死后庙号康宗,谥号元孝,葬于厚陵。
人物简介
简介
王韺(1181年—1237年),高丽王朝第21任君主(1204年—1211年在位)。字不陂,原名渊、德,是高丽神宗之子。1200年被册立为王太子,1204年继位。任内因不甘心受权臣崔忠献的摆布,参与暗杀崔忠献的行动,失败后被崔忠献所废,但未遭杀害。死后庙号贞宗(后改熙宗),谥号诚孝,葬于硕陵。
人物简介
简介
王㬚(1192年2月3日—1259年7月21日),高丽王朝第23任君主(1213年—1259年在位)。初名𣉮,1217年改名晊,后改名㬚,字大明,又字天祐,父为高丽康宗王祦。他在位时是武臣政权的傀儡,除了最后一年时间外都处于崔氏政权的控制下,毫无实权。当时高丽内忧外患丛生,尤其是遭遇了蒙古帝国的多次侵略,使他在权臣崔瑀的胁迫下迁都江华岛以躲避蒙古。他任内还重雕了被蒙古烧毁的高丽大藏经,成为流传的韩国瑰宝。死后庙号高宗,谥号安孝,葬于洪陵,1310年被元朝追谥忠宪。他是高丽王朝在位最久的国王。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禃(1219年—1274年),高丽王朝第24任君主(1260年—1274年在位)。原名腆,即位后改名禃,一度改名为钊,字日新,是高丽高宗王㬚长子。1259年以太子(世子)身份赴蒙古朝觐大汗蒙哥,转而谒见皇弟忽必烈,获取其信任,于是忽必烈即位后对高丽采取怀柔政策,结束了高丽蒙古战争。王禃于1264年亲朝蒙古,但因受制于权臣金俊而无所作为。1268年,林衍在王禃旨意下诛杀金俊,翌年又废黜王禃,另立安庆公王淐。以此事为契机,蒙古加强了对高丽的干涉,王禃以蒙古为后盾恢复王位,推翻武臣政权,出水就陆,还都开京;蒙古则借助帮高丽平叛的机会先后占领了高丽的西北面与耽罗,并全面控制了高丽。在协助蒙元出征日本的前夕,王禃薨逝,庙号元宗,谥号顺孝,葬于韶陵,1310年元朝追谥忠敬。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璋(1275年—1325年),高丽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初名謜,字仲昂,号海印居士,蒙古名益智礼普化(意为小公牛)。父为高丽忠烈王王昛(王谌),母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追赠齐国大长公主,谥庄穆王后)。他是第一位与蒙古人混血的高丽国王,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宝塔实怜(追赠蓟国大长公主)。大德二年(1298年)接受忠烈王禅让而即位,任内实行改革,七个月后因得罪权门势族及宗主国元朝而被废,滞留中国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改名为“璋”。大德十一年(1307年)扶植元武宗即位有功,被元朝封为沈阳王(后改称沈王),至大元年(1308年)忠烈王去世后再次即位为高丽国王,他复位后主要通过在元传旨来控制朝政。皇庆二年(1313年)禅位于儿子王焘(高丽忠肃王),短暂回国后再次来华定居,延祐三年(1316年)又将沈王王位传给侄儿王皓,自称“太尉王”。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继位后将他监禁起来,后以学佛为名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死后获赦,泰定二年(1325年)薨于元大都,元朝赐谥号忠宣,葬于德陵,高丽恭悯王加谥宣孝。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焘(1294年—1339年),高丽王朝第27任君主(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在位)。小字宜孝,蒙古名阿剌讷忒失里,1335年一度改名为卐。他是高丽忠宣王王璋的次子,受父王禅让继位,先后迎娶三位元朝公主(濮国长公主、曹国长公主、庆华公主)。他在位前期,实权仍在留元的忠宣王手中,后来又面临从弟王皓(元朝沈王)对王位的觊觎。他于1321年到1325年被扣押在元朝,甚至遭遇了元朝将高丽废国立省的危机,不过没被付诸实施,高丽国运可谓不绝如缕。笼罩在这种阴影下的王焘无心理政,在1330年禅让于世子王祯(高丽忠惠王),1332年被元朝复位。1339年去世,葬于毅陵。元朝赐谥号“忠肃”,其子恭悯王加谥“懿孝”。
人物简介
简介
王昕(1337年—1348年),高丽王朝第29任君主(1344年—1348年在位)。蒙古名八思麻朵儿只。他是高丽两位由元朝公主所生的国王之一(另一位是其曾祖父忠宣王王璋),父亲是高丽忠惠王王祯,母亲是德宁公主亦怜真班。王昕早年以元子身份入质元朝,父王遭元朝流放并死去后,他被元顺帝册封为高丽国王。在位时由王煦、金永暾等大臣辅政,设立“整治都监”,试图对各种积弊加以改革。但王昕享国四年即病死,葬于明陵。后恭悯王上谥号“显孝”,元廷赐谥“忠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3 【介绍】: 清广西人。参加太平军。后为东王杨秀清部属。咸丰四年授承宣。十一年率军攻景德镇,次年封孝王。后率军进围宁国府。同治二年春,由青阳占石门。后在饶州府阵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