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存七欠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我国净土门所依之佛说无量寿经,有十二代之译:第一译,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清译。已亡。第二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或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第三译,佛说阿弥陀经,二卷,内题曰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坊本之表题曰大阿弥陀经。第四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第五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帛延译。已亡。第六译,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昙摩罗译。已亡。第七译,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已亡。第八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佛陀跋多罗译。已亡。第九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已亡。第十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昙摩蜜多译。已亡。第十一译,无量寿如来会,二卷,或三卷,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第五会,即彼经十七十八之两卷。第十二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赵宋法贤译。此中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一,第十二之五译存,馀皆亡。五译中为正本而读诵讲敷者。僧铠译之无量寿经也。见真宗教典志一。
(术语)我国净土门所依之佛说无量寿经,有十二代之译:第一译,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清译。已亡。第二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或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第三译,佛说阿弥陀经,二卷,内题曰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坊本之表题曰大阿弥陀经。第四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第五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帛延译。已亡。第六译,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昙摩罗译。已亡。第七译,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已亡。第八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佛陀跋多罗译。已亡。第九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已亡。第十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昙摩蜜多译。已亡。第十一译,无量寿如来会,二卷,或三卷,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第五会,即彼经十七十八之两卷。第十二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赵宋法贤译。此中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一,第十二之五译存,馀皆亡。五译中为正本而读诵讲敷者。僧铠译之无量寿经也。见真宗教典志一。
存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存生命也。地藏本愿经上曰:「菩萨之母存生,习何行业。」
(术语)存生命也。地藏本愿经上曰:「菩萨之母存生,习何行业。」
存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恶见者。
(术语)有恶见者。
存命
【佛学大辞典】
(术语)存生命也。心地观经四曰:「若存其命,是无价宝。」有部毗奈耶四十八曰:「共立要盟,方存汝命。」
(术语)存生命也。心地观经四曰:「若存其命,是无价宝。」有部毗奈耶四十八曰:「共立要盟,方存汝命。」
存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存者存置之义,略为存置也。略有二义:一全略而不说,一略说义。行事钞上一曰:「今通括一化所说正文且引数条,馀便存略。」此第一义。往生要集上本曰:「若存略者,如马鸣菩萨赖吒和罗伎声唱云。」此第二义。
(术语)存者存置之义,略为存置也。略有二义:一全略而不说,一略说义。行事钞上一曰:「今通括一化所说正文且引数条,馀便存略。」此第一义。往生要集上本曰:「若存略者,如马鸣菩萨赖吒和罗伎声唱云。」此第二义。
胎金各存五部三部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密轨问辨下曰:「毗卢疏,解释五色五字,以为五部五智:金刚轨,归命普贤(佛部),金刚(金刚部),莲华手(莲华部)。此则二界各存三部五部也。」
(杂语)密轨问辨下曰:「毗卢疏,解释五色五字,以为五部五智:金刚轨,归命普贤(佛部),金刚(金刚部),莲华手(莲华部)。此则二界各存三部五部也。」
义存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泉州南安人。十七落发,遇德山宣鉴而契悟。咸通年中,登闽之象骨山雪峰创院,徒众翕然。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师住闽州四十馀年,学者冬夏千五百不减。梁开平二年,寿八十七寂。见宋高僧传十二,传灯录十六。
(人名)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泉州南安人。十七落发,遇德山宣鉴而契悟。咸通年中,登闽之象骨山雪峰创院,徒众翕然。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师住闽州四十馀年,学者冬夏千五百不减。梁开平二年,寿八十七寂。见宋高僧传十二,传灯录十六。
遣虚存实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重唯识之一。(参见:唯识)
(术语)五重唯识之一。(参见:唯识)
二种存济
【三藏法数】
(同阿毗达磨论)
存即存活,济即救济。谓以饮食存济其生也。
〔一、有罪存济〕,谓有一等之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是名有罪存济。
〔二、无罪存济〕,谓非如前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但以正道而乞饮食,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著,能见生死过患,善知出离之法,是名无罪存济。
(同阿毗达磨论)
存即存活,济即救济。谓以饮食存济其生也。
〔一、有罪存济〕,谓有一等之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是名有罪存济。
〔二、无罪存济〕,谓非如前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但以正道而乞饮食,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著,能见生死过患,善知出离之法,是名无罪存济。
有罪存济
【三藏法数】
谓有一等之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是名有罪存济。
谓有一等之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是名有罪存济。
无罪存济
【三藏法数】
谓非如前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但以正道而乞饮食,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著,能见生死过患,善知出离之法,是名无罪存济。
谓非如前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但以正道而乞饮食,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著,能见生死过患,善知出离之法,是名无罪存济。
说听双存
【三藏法数】
谓生佛互在,则因果交彻,故众生心中之佛,为佛心中之众生说法;佛心中之众生,听众生心中之佛说法,是名说听双存。
谓生佛互在,则因果交彻,故众生心中之佛,为佛心中之众生说法;佛心中之众生,听众生心中之佛说法,是名说听双存。
俱存无碍义
【三藏法数】
俱存无碍者,谓凡是一缘,要具前之二义,方成缘起无碍也。然必由各异方得待缘,必由遍应方自具德。是故自一多一,自在无碍。经云:诸法无所依,但从和合起。是也。(自一多一者,谓如十数中,以一为自一,以自一应馀九,为多一也。)
俱存无碍者,谓凡是一缘,要具前之二义,方成缘起无碍也。然必由各异方得待缘,必由遍应方自具德。是故自一多一,自在无碍。经云:诸法无所依,但从和合起。是也。(自一多一者,谓如十数中,以一为自一,以自一应馀九,为多一也。)
存济众生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广大慈悲之心,遍行六度,于法界一切有情,悉能存济,得所依止;凡有所需,若法若财,悉如其意,随时随处,无有限碍。如地广大,了无边际,一切众生,皆能容受;随其种性,各得依止,而能生长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谓菩萨以广大慈悲之心,遍行六度,于法界一切有情,悉能存济,得所依止;凡有所需,若法若财,悉如其意,随时随处,无有限碍。如地广大,了无边际,一切众生,皆能容受;随其种性,各得依止,而能生长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