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3,分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向靖(字 奉仁 弥 别称 小字 山阳县五等侯、曲江县侯 )
张烈(字 徽仙 名 为字 烈 )
李乂(字 尚真 名 字尚真 中山郡公 贞 别称 有宰相器 )
陈子昂(字 伯玉 行第 大 )
释楚金( 程 大圆禅师 下见金字 )
不空三藏(世称 僧不空 别称 不空金刚、阿目祛跋折罗、阿目祛·跋折罗、阿目祛跋折罗、阿目祛 肃国公 智藏、智藏焉 已毕 字 )
徐正字
朱湾(字 巨川 号 沧洲子、字巨川、沧州子 )
柳宗元(字 子厚 世称 柳柳州、柳仪曹、柳河东、颂者 行第 八 )
李商隐(字 义山 号 玉溪生、樊南生、玉溪 行第 十六 )
牛存节(字 赞正 名 礼 及字 )
陆字(字 元成 )
陈升之(名 旭、旭字升之 字 旸叔 成肃 秀国公 )
宋敏求(字 次道 )
其它辞典
缪袭(字 熙伯 字熙伯 )向靖(字 奉仁 弥 别称 小字 山阳县五等侯、曲江县侯 )
张烈(字 徽仙 名 为字 烈 )
李乂(字 尚真 名 字尚真 中山郡公 贞 别称 有宰相器 )
陈子昂(字 伯玉 行第 大 )
释楚金( 程 大圆禅师 下见金字 )
不空三藏(世称 僧不空 别称 不空金刚、阿目祛跋折罗、阿目祛·跋折罗、阿目祛跋折罗、阿目祛 肃国公 智藏、智藏焉 已毕 字 )
徐正字
朱湾(字 巨川 号 沧洲子、字巨川、沧州子 )
柳宗元(字 子厚 世称 柳柳州、柳仪曹、柳河东、颂者 行第 八 )
李商隐(字 义山 号 玉溪生、樊南生、玉溪 行第 十六 )
牛存节(字 赞正 名 礼 及字 )
陆字(字 元成 )
陈升之(名 旭、旭字升之 字 旸叔 成肃 秀国公 )
宋敏求(字 次道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245 【介绍】: 三国魏东海兰陵人,字熙伯。有才学,多所叙述。辟御史大夫府,官至尚书、光禄勋。全三国文·卷三十八
袭字熙伯,东海人。辟御史大夫府,历事魏四主,至散骑常侍,转尚书光禄勋。有《列女传赞》一卷,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3—421 【介绍】: 南朝宋河内山阳人,字奉仁,小字弥。避宋武帝祖讳,改称小字。与刘裕少有旧,从参军事,平京城,击败鲜卑,攻拔广固,讨平卢循。屡立战功,历封山阳县五等侯,安南县男,迁冠军将军,北青州刺史。宋武帝即位,以佐命功,封曲江县侯,迁太子左卫率,加散骑常侍。卒官。治身俭约,不营室宇,无园田商货之业,时人称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2—538 【介绍】: 北魏清河东武城人,字徽仙。烈乃孝文帝所赐名,即以本名为字。少孤贫,好学,遍涉经史。孝文帝时官侍御、太子步兵校尉,受知于帝,出为顺阳太守。适南齐军进犯围城,烈坚守七十余日,大军至,围得解。宣武帝时以追录归勋封清河县子,归养老母十余年,频遇凶岁,煮粥济民,乡党称之。孝明帝即位征为司空长史,出为瀛州刺史。后告老归,卒于家。与青州崔徽伯、房徽叔并有令誉,时人号曰“三徽”。全后魏文·卷四十六
烈字徽仙。(《北史》作「徽之」。)清河东武城人。居临淄。孝文赐名烈,以本名为字。太和中,历侍御、主文中散。迁洛,除尚书仪曹郎、彭城王功曹史、太子步兵校尉。出为陵江将军、顺阳太守。宣武即位,封清河县子。以母老去官。孝明即位,除龙骧将军、司徒右长史。转征虏将军、司空长史。累迁前将军、给事黄门侍郎,加平南将军、光禄大夫。孝昌初,出为安北将军、瀛州刺史,更满还朝致仕。元象元年卒,年七十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赵州房子人,本名尚真,一作字尚真。举进士,累迁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知制诰。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转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太平公主干政,欲引乂自附,乂绝之。官终刑部尚书。卒年六十八,谥贞。乂方雅有学识,时称有宰相器。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名,同为一集,号《李氏花萼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7—716 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临城)人。年12岁能属词。19岁举于州。高宗永隆二年(681)登进士第,累调万年县尉。武后长安三年(703),迁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司勋员外郎、左司员外郎、左司郎中。中宗景龙中,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睿宗景云元年(710),迁吏部侍郎。二年,进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玄宗开元初,为紫微侍郎,拜刑部尚书,卒于官。赠黄门监,谥曰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苏颋《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乂神道碑》、《故刑部尚书中山李公诗传记》。乂与兄尚一、尚贞俱以文章见称,3人所作合编为《李氏花萼集》20卷。《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又著录《李乂集》5卷,二书俱已佚。《全唐诗》存其诗1卷,多为奉和应制之作。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六
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第进士。举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景龙中累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景云初封中山郡公。开元中为紫微侍郎。拜刑部尚书。卒年六十八。赠黄门监。谥曰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9—700,一作661—702 【介绍】: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陈元敬子。少任侠,后苦节读书。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随武攸宜击契丹,表掌书记,军中文翰皆委之。圣历元年以父老解职归乡,旋居父丧。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冤死狱中。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为唐诗革新先驱。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00,一说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遗,后人因称“陈拾遗”。陈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此据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按《唐才子传》云子昂登第在高宗开耀二年,误),任麟台正字。武周代唐,陈子昂上表称颂,后升任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至北方边塞。武后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沈亚之以为段简乃受武三思指使(见《上九江郑使君书》)。生平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新、旧《唐书》本传。陈子昂于沿袭六朝余波之初唐诗坛深表不满,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故欲革除“采丽竞繁”之齐梁诗风,以继承建安、正始之诗重比兴寄托之传统(见《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陈子昂之诗与其诗论相合,代表作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时代之社会现实甚为广泛,抨击时弊亦较深刻,抒写胸臆之作则慷慨深沉,风格近于阮籍《咏怀》。另有《登幽州台歌》虽仅4句,然为历来传诵之名篇。陈子昂于唐诗有开启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金元好问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论诗绝句》)其诗文集以四部丛刊本《陈伯玉文集》为通行,今人徐鹏校点之《陈子昂集》最完备。诗注本有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唐诗汇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武后垂拱二年从军北征,归朝,补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以参谋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立志许国,然不为所用,眨暑军曹,军回,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构陷系狱,忧愤而卒。子昂为诗提倡“汉魏风骨”,所为书疏,亦全用散体,为唐代文学风气转变之先驱。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诣阙上书。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字。再转右拾遗。圣历初。以父老解官归侍。县令段简觊其富。因事系狱。忧愤卒。年四十三。
作品评论
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瀛奎律髓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周履靖《骚坛秘语》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祖《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远而造语精圆。《唐诗品》
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径,而兴寄远矣。自馀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有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瑰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李攀龙《唐诗选序》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艺苑卮言》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律体时时入古,亦是矫枉之过。诗薮·内编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诗薮·内编
五言律体,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陈、杜、沈、宋,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唐诗归
唐至陈子昂,治觉诗中有一世界。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唐音癸签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然在唐初,自是杰出。”斯两言良为折衷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杜诗体浑大,非若中晚下细小工夫,作小结果。《诗源辨体》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诗辩坻》
陈伯玉律诗,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由初入盛,此公变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原诗·内篇
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诗,吾乃谓唐有古诗。若必慕汉魏之声调字句,此汉魏有诗而唐无古诗矣。旦彼所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正惟子昂能自为古诗,所以为子昂之诗耳。《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茧斋诗谈》
子昂胸中被古诗膏液熏蒸十分透彻,才下笔时,便有一段元气,浑颢驱遣,奔赴而来。其转换吞吐,有掩映无尽之致,使人寻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晓者比。但是他见得理浅,到感慨极深处,不过逃世远去,学佛学仙耳,此便是没奈何计较。石洲诗话
子昂、太白皆疾梁、陈之艳薄,而思复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复古,太白以豪放复古,必如此乃能复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迹以求合,奚足言复古乎?援鹑堂笔记
射洪风骨矫拔,而才韵犹有未充,讽诵之次,风调似未极跌荡洋溢之致。三唐诗品
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于《小雅》,故有怨诽之音。《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幽州》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海内文宗,非虚誉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程氏。其先广平人。今占籍京兆之盩庢。母高氏。夜梦佛。有妊。七岁薙落。十八诵法华通大义。三十誓建多宝佛塔。用工之际。玄宗梦见楚金字于虚空中。诘朝遣使召问。乃为成之。且增其级。又于翠微悟真二寺。各建一塔曰吾他日必栖遁于此。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右胁而逝。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千福寺楚金。是臣得戒和尚。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馀年。僧等六时礼诵。经声不绝。已历四朝。未蒙旌德。奉诏谥大圆禅师。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楚金。程氏之子。本广平郡今为京兆之盩厔人也。母高氏夜梦诸佛。因而妊焉。生实法王之子也。行素颜玉神和气清。七岁讽法华。十八通其义。三十构塔曰多宝。四十入帝梦于九重。玄宗睹法名下见金字。诘朝使问罔不有孚。于时声腾京辇。遂慕人构塔。累级而成。有同反掌。尝于翠微悟真扪萝灵趾。乃曰。此吾栖遁之所。遂奏两寺各建一塔。咸以多宝为名。此外吟咏妙经六千馀遍。宝树之下髣髴见于分身。灵山之中依俙觌于三变。心无所得舌流甘露。瑞鸟金碧栖于手中。天乐清泠奏于空际。凡诸休应皆不有之。乃曰。法象王之法驾。回人主之宸眷。承明三入扬法六宫。后妃长跪于御筵天华分散而不著。明皇题额肃宗赐幡。岂荣冠于一时。亦庶几于佛在也。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时右胁示灭焉。薪尽火灭雪颜如在。昭乎上生于安养之国矣。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天子悯焉。中使吊焉。敕骠骑大将军朱光晖监护。即以其法葬于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之。初金髫年写法华经。不衣缣缯。寒加艾纳而已。弟子慧空法岸浩然皆随象王之子也。紫阁峰草堂寺飞锡碑文。吴通微书。至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使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千福寺先师楚金是臣和尚。于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馀祀。僧等六时礼念经声不断。以历四朝未蒙旌德。敕谥大圆禅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74 【介绍】: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译名不空金刚。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后奉金刚智命赴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出入宫廷,广占田园,势移权贵。卒谥大辨广正智三藏。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北天竺婆罗门族。幼随季父至东土。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师子国。天宝五载。赍密藏还京师。赐号智藏。历元宗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永泰元年诏特进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九年敕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是年卒。敕赠司空。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不空金刚。今止行不空。略也。其先北天竺婆罗门也。幼从季父东游。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不旬浃。能通梵本悉昙章。声明论等。师大异之。俄受菩萨戒。且入金刚界大曼茶罗。掷华以验后事。知其为教门瑞器。洎登具。善一切有部。异国书语。六月而毕声明大论。再夕而终文殊普贤行愿。此在它人。非一纪一年。未易习者。其敏利可当哉。祈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师久未之许。诏空还天竺。人以为必不可留矣。师独夜梦。京师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旦诏止空。师益以为神。乃尽传五部灌顶。摩诃阇梨法。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开元二十年。三藏师示灭。图塔影堂。既加缮治。旋游五天。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十人侍。始抵南海。采访使镏巨邻。恳请灌顶于法性寺演畅。度者万计。感文殊见身。二十九年。过诃凌国。遇大风。作法止之。至狮子国。见普贤阿阇黎。空自是学无常师。凡秘藏诸经。五百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文义性相。无不通究。 一日王纵狂象。人趋避莫敢近。空口诵手印。住慈定当衢立。象数头辄踢跌。次游五印土。屡彰奇应。天宝五载。还京师。进狮子国王尸罗迷伽表。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诏止鸿胪寺。既而又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徙居净居寺。是岁夏旱。诏祷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请立孔雀王坛祷之。未三日而雨。上大悦。躬持筐。出紫袈裟一副。使即披擐。并赐帛三百匹。尝诏空止大风。请一银瓶作法。风遂止。偶池鹅触翻瓶。风起益暴。诏如前作法。随效。赐号智藏。八载诏许西还。乘驿至南海郡。诏留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请弟子含光等。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授法。十三载。并授金刚界大曼拿罗于武威开元寺。士庶数千人。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所感之至也。十五载。还京师居大兴善寺。肃宗皇帝即位初。空常密表凤翔灵武起居。上亦遣使求密法。逮收复返正。皆如逆料。乾元中诏入内。建道场护摩。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法。上元末。上不豫。空祓除。诵大随求至七遍。翌日有瘳。表乞归山。李辅国宣诏。许。 于终南山智炬寺脩功德。一夕感大乐萨埵。放光證验。以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宁自度耶。 代宗即位。恩礼隆渥。译严。密。仁王二经。上为序以颁行之。是日卿云见。天下表贺。永泰元年。制受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诏近侍大臣诸禁。并入灌顶。四年请自今于天下僧堂中。奉文殊菩萨。为上座。盖憍陈如。虽先度。而特小乘故尔。制曰可。五年夏彗星出。诏空于五台脩功德。讫事星没。秋还自五台。诏以所御狮子骢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二月二日。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且以贺上生日也。有疏不录。京师不雨。诏立坛以祷。制曰必三日内者。则法力致也。三日外者。非法力矣。仅二日果大霔。上赐紫罗衣一袭。杂䌽百段。弟子衣各一袭。饭千僧。请造文殊阁。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共成之。内出钱。约三千万以助。九年示疾。上疏以辞。诏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允。六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僧腊五十。谥大辨广正智三藏。弟子慧朗绍灌顶位。 空于总持。最彰殊胜。利物尤多。玄宗尝诏祷雨。空曰此天数也。某日当自雨。不可强。强之恐暴。因以诏其师金刚智。果风雨大作。坊市有漂溺而死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捏六七泥媪。洒水作梵语骂之。有顷霁。 一日偕术士罗公远。侍玄宗。坐便殿。公远时时以如意反手搔背。空怒夺如意。击碎其前。公远再三俯地拾不可得。玄宗且起助之拾。空遽举手出如意。示公远。因笑曰。特戏耳。在地者其影也。可拾乎。 北邙巨蛇见形。作人语。丐空救度。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陷洛阳。以快所怀。空为授归戒。说因果。至谓汝昔以嗔毒太重。受此业身。今复甚。吾力其柰何哉。当思吾言。勿自纵放。后樵者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 天宝中。西蕃大石康居三国兵。围西凉。诏空诵仁王密语于内道场。才二七遍。帝于殿庭见若五百馀人者。惊问空。空曰此毗沙门天王子。领兵赴陛下命。救西凉。宜急设食遣之。既而西凉捷书至。以为三国围急。忽东北去城三十馀里。云雾蔽塞。鼓角声动山谷。三国营垒。中夜有金色鼠。咋绝弓弩弦。莫能制。至是用辄废。遂大奔溃。于时或见神人。皆介冑刀剑以立。光发北城门楼上。有天王坐而怒视。帝省书益多空。 或谓空无它伎能。遇祷雨。但设绣座。手持数寸木神。簸旋之。掷使立座上。俟牙出目瞬。则雨矣。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彻矣。师大异之。与受菩萨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以掷花。知后大兴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谙异国书语。师之翻经常令共译。凡学声明论。一纪之功六月而毕。诵文殊普贤行愿。一年之限再夕而终。其敏利皆此类也。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载。师未教诏。空拟回天竺。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尽传付之。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谥已毕。曾奉遗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遂议遐征。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感文殊现身。及将登舟。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疏失。二十九年十二月。附昆崙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𧦪等亦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𧦪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王见空礼足。请住宫中七日供养。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王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辅佐。如王之礼焉。空始见普贤阿阇梨。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并许含光慧𧦪等。同受五部灌顶。空自尔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馀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幖帜。文义性相无不尽源。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作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跌。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亲为披擐。仍赐绢二百匹。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二载。敕令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所请。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之至也。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乾元中帝请入内。建道场护摩法。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空表请入山。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證验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肃宗厌代。代宗即位。恩渥弥厚。译密严仁王二经毕。帝为序焉。颁行之日庆云俄现。举朝表贺。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制许之。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五年夏有诏。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于时彗星出焉。法事告终星亦随没。秋空至自五台。帝以师子骢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月二日。帝诞节进所译之经。表云。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禀受瑜伽法门。复游五印度。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计五百馀部。天宝五载却至上都。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度。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累奉二圣。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或绦索脱落者修。未译者译。陛下恭遵遗旨。再使翻传利济群品。起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并目录。及笔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谨具进上。敕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李宪诚宣敕赐空锦䌽绢八百匹。同翻经十大德。各赐三十匹。沙门潜真表谢。僧俗弟子赐物有差。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帝赐紫罗衣并杂䌽百匹。弟子衣七副。设千僧斋。以报功也。空进表。请造文殊阁。敕允奏。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复翻孽路荼王经。宣赐相继旁午道路。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扬妙法诫勖门人。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劝令诵持。再三叹息。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觉身。若指诸掌重重嘱累。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吾略出涅槃茶毗仪轨以贻后代。使准此送终。迁稽首三请。幸乞慈悲久住。不然众生何所依乎。空笑而已。俄而示疾。上表告辞。敕使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俞。空甚不悦。且曰。圣众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圆满吾当逝矣。奈何临终更窃名位。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沐东首倚卧。北面瞻望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腊五十。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馀知法者数人。帝闻辍视朝三日。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造塔钱二百馀万。敕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空未终前诸僧梦。千仞宝台摧。文殊新阁颓。金刚杵飞上天。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林竹生实庭花变萎。七月六日茶毗。帝诏高品刘仙鹤。就寺置祭。赠司空。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八十粒进内。其顶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空之行化利物居多。于总持门最彰殊胜。测其忍位莫定高卑。始者玄宗尤推重焉。尝因岁旱。敕空祈雨。空曰。过某日可祷之。或强得之其暴可怪。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果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捔法。同在便殿。空时时反手搔背。罗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华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欲起取。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思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空凡应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一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子。念咒掷之。当其自立于座上。已伺其吻角。牙出目瞬则雨至矣。又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垆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諠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空既终三朝所赐墨制一皆进纳。生荣死哀。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嗣其法位慧朗师也。御史大夫严郢为碑。徐浩书之树于本院焉。 系曰。传教令轮者。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不空为二祖。慧朗为三祖。已下宗承所损益可知也。自后岐分派别。咸曰。传瑜伽大教。多则多矣。而少验者何。亦犹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皇。凰皇已降生庶鸟矣。欲无变革。其可得乎。神僧传·卷第八
释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𧦬(扶件切)等三七人。附昆崙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𧦬等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𧦬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极备供养。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徒郎切)趺。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至德初銮驾在灵武风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肃宗厌世。代宗即位。恩渥弥厚。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一岁复大旱。京兆尹萧昕诣寺谓为结坛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桦皮仅尺馀。缋小龙于其上。而以炉香瓯水置于前。转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顷即以缋龙授昕曰。可投此于曲江中。投讫亟还。无冒风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龙才尺馀。摇鬣振鳞自水出。俄而龙长数丈。状如曳素。倏忽亘天。昕鞭马疾驱未及数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骤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决渠矣。至永泰中香水沐浴东首以卧。比面瞻礼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茶毗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其顶骨不燃。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初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角法。同在便殿。罗时时反手搔背。空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花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意欲起取。空曰。上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报。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师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又一日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召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尝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喧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代宗至德时在世。工画青蝇。韦应物有诗咏其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号沧洲子,一说字巨川。代宗大历初隐居江南,屡召不起。八年,为永平军从事。德宗建中四年,府罢,归隐江南。后曾假摄池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中。能诗,尤工于咏物。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巨川(今人或疑《唐才子传》误以朱巨川与朱湾为一人,而以巨川为朱湾之字)。号沧洲子。代宗大历初隐居江南,屡召不起。八年(773)为永平军从事。德宗建中四年(783)府罢,遂归隐江南。后曾假摄池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中。事迹散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四五。湾工诗,高仲武称其“诗体幽远,兴用弘深,因词写意,穷理尽性,于咏物尤工”(《中兴间气集》)。《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唐诗汇评
朱湾,生卒年不详,自号沧州子。肃宗时,在苏、湖诸州,干谒崔论、韦之晋等。后隐居,逍遥云山,放情江湖,郡国交辟,不起。大历末,永平军节度使李勉辟为从事。曾假摄池州刺史,后归隐宣州。有《朱湾诗集》四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六
湾字巨川。西蜀人。自号沧洲子。贞元元和间。李勉帅永平。辟为从事。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唐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镇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叔文败,宗元贬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又工诗,风格清峭。有《柳河东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二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十四年第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三年后调蓝田尉。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柳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苏轼称柳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柳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尉。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柳州。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与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有《柳宗元集》三十卷。今有《柳河东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九
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坐党王叔文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扪虱新话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岁寒堂诗话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竹庄诗话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柳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后村诗话
子厚永、柳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后村诗话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昔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后村诗话
韩、柳齐名,然柳乃本色诗人。自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沧浪诗话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沧浪诗话
若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诗人玉屑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瀛奎律髓
柳柳州诗精绝工致,古体尤高。世言韦、柳,韦诗淡而缓,柳诗峭而劲。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柳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唐诗品汇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柳亦不偶然。《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诗镜总论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诗筏
严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如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说诗晬语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茧斋诗谈》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柳文让韩,诗则独胜。剑溪说诗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剑溪说诗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柳者,柳之胜刘,又不但诗文。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昭昧詹言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柳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柳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而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三唐诗品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58 【介绍】: 唐怀州河内人。字义山,号玉溪生。登进士第。累官东川节度使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时牛僧孺、李德裕两党水火不相容,商隐本为牛党令狐楚门客,后娶李党王茂元女,虽始终与党争无关,仍因此为楚子绹所恶。后绹为相,商隐长期被排挤。工诗文,曾从绹学章奏,因习骈体,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诗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调,而商隐则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2—858,有生于811、813等说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排行十六。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郡望陇西成纪。文宗大和三年(829)谒令狐楚于洛阳,旋随楚至郓州,为天平节度使巡官。六年、八年分别佐楚太原幕及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三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四年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旋调补弘农尉,以免除或减轻蒙冤犯人之刑狱触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代简,谕使还官。五年冬,赴王茂元陈许幕。武宗会昌二年(842)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旋丁母忧居家。四年暮春,自关中移家永乐。五年冬,服阕入京,仍为秘省正字。宣宗大中元年(847),随桂管观察使郑亚赴桂林,为支使掌表记。二年春,亚贬循州,商隐罢幕北归。冬抵长安,补周至尉,旋为京兆尹留假参军事,奏署掾曹,专章奏。三年十月,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奏充商隐为判官,得侍御衔,赴徐州。四年夏,随卢弘止至汴州幕,曾奉使入关。五年春夏间罢汴幕归京,妻王氏已卒。任太学博士。会柳仲郢镇东川,辟为节度书记。十月商隐抵梓州,改节度判官。约七年末,曾回京探望儿女。十年春,随内征之仲郢还朝,任盐铁推官,其间或曾游江东。十二年病废还郑州,未几卒。新、旧《唐书》有传。年谱以冯浩《玉溪生年谱》、张采田《玉黔生年谱会笺》较精审。商隐一生与牛、李两党重要成员均有交往,自两《唐书》以来,史家与研究者对其党属颇多异说(大要有党李、党牛、出入牛李、无与党局诸说)。自实际情况而言,其前期交往者固多牛党,然多属私谊,未必有党牛意图,后入王茂元幕,亦无所谓去牛就李(茂元非李党)。然后期宣宗朝所历幕主,则多为李德裕会昌为相时所倚重之人物,结合有关诗文,大体可见其后期较进步之政治倾向。商隐为晚唐大诗家与骈文名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之作,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亦多抒写怀抱、感慨身世之篇,如《安定城楼》、《晚晴》等。其咏史、咏物、无题诸篇,及七律、七绝二体,成就尤高。前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沉博绝丽”(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引钱谦益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大体均指其近体而言。而寄慨身世,情调感伤,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胧,尤为其诗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之显著特征。其诗渊源颇广,而宋玉之感伤、杜甫之沉郁、李贺之象征对商隐影响尤深。诗集重要注本有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今人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王蒙、刘学锴主编《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5。唐诗汇评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大和中,令狐楚为天平节度使,爱其才,署为巡官,亲授骈文。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令狐楚卒,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以女妻之。时党争方炽,令狐父于属牛党,茂元属李党,牛党以为背恩。故坎𡒄终身。四年,授校书郎,调弘农尉。会昌二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正字。大中初,为桂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郑亚贬循州,还京,补盩厔尉,摄京兆参军,典章奏。又佐卢弘止徐州幕,为判官。府罢,入朝为太学博士。复佐柳仲郢东川幕。仲郢入朝,奏为盐铁推官。罢还郑州,病卒。商隐工骈文及近体诗,尤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亦称“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音律谐婉,精于用典,后人效之。有《玉溪生诗》三卷。又有《樊南甲集》、《乙集》各二十卷,《赋》、《文》各一卷,多佚。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及后人所辑《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词学图录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迁居荥阳,晚居郑州。有《杨柳枝》等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商隐(813—858)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诗歌成就极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大中二年(848),李商隐离开桂州幕府途经江夏北归,作七律《无题》, 有“黄鹤沙边亦少留”之句,纪昀称该诗“绝好笔意”。全唐诗补逸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生元和八年,大中十二年卒(据冯浩《玉溪生年谱》及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所推定。)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一
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少为令狐楚巡官。开成二年登进士第。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掌书记。为侍御史。久不调。会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大中初。亚贬循州。商隐随赴岭表。三年入为京兆尹卢宏正掾曹。又从为掌书记。补太学博士。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卒。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时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彦周诗话
李义山诗,字字锻炼,用事婉约,仍多近体,唯有《韩碑》诗一首是古体。《潜溪诗眼》
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蔡宽夫诗话》
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唯义山一人而已。……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石林诗话
唐人学老杜,唯商隐一人而已,虽未尽造其妙,然精密华丽,亦自得其仿佛。岁寒堂诗话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韵语阳秋
公(按指杨亿)尝论义山诗,以谓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镇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洗骨。《臞翁诗评》
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瀛奎律髓
义山诗感事托讽,运意深曲,佳处往往逼杜,非飞卿所可比肩。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袁桷《书汤西楼诗后》
玉溪生往学草堂诗,久而知其力不能逮,遂别为一体,然命意深切,用事精远,非止于浮声切响而已。唐才子传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木天禁语
李商隐家数微密闲艳,学者不察,失于细碎。唐诗品汇
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若李商隐之长于咏史……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诗镜总论
李商隐七言律,气韵香甘。唐季得此,所谓枇杷晚翠。诗镜总论
李商隐丽色闲情,雅道虽漓,亦一时之胜。《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古,声调婉媚,大半入诗馀矣。《诗源辨体》
商隐律诗较古诗稍显易,而七言为胜。《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绝……较古、律艳情尤丽。《唐诗评选》
义山诗寓意俱远,以丽句影出,实自楚辞来。宋初诸人,得其衣被,遂使西昆与香奁并目。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
义山之诗,宋初为词馆所宗,优人内燕,至于“挦扯商隐”之谑。元季作者惩西江学杜之弊,往往跻义山,祧少陵,流风迨国初未变。……少陵当杂种作逆,藩镇不庭,疾声怒号,如人之疾病而呼天呼父母也,其志直,其词危。义山当南北水火,中外钳结,若喑而欲言也,若餍而求寤也,不得不纡曲其指,诞谩其辞,婉娈托寄,讔谜连比,此亦风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漫堂说诗》
世之称诗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义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学者皆宜寻味。义门读书记
义山五言出于庾开府,七言出于杜工部,不深究本源,未易领其佳处也。七言句法兼学梦得。义门读书记
晚唐中,牧之与义山俱学子美。然牧之豪健跌宕,而不免过于放……不如义山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所得为多。吴乔《西昆发微序》
义山始虽取法少陵,而晚能规模屈、宋,优柔敦厚,为此道瑶草琪花。凡诸篇什,莫不深远幽折,不易浅窥。围炉诗话
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既欲自立,势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奥之路。义山思路既自深奥,而其造句也,又不必使人知其意,故其诗七百年来知之者尚鲜也。高柄以为隐辞,又以为属对精切,陆游辈谓《无题》为艳情,杨孟载亦以艳情和之,能不使义山失笑九原乎?才调集补注
引冯班语:王荆公言学杜当自义山入。余初得荆公此论,心不谓然,后读《山谷集》,粗硬槎牙,殊不耐看,始知荆公此言正以救江两派之病也。若从义山入,便都无此病。山谷用事琐碎,更甚于昆体;然温、李、杨、刘用事,皆有古法,比物连类,妥贴深稳。山谷疏硬,如食生物未化,如吴人作汉语,读书不熟之病也。昆体诸人甚有壮伟可敬处,沈、宋不可也。《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律逐首擅场,特须郑笺耳。盖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不独七律也,又不独香奁也。《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绝)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弄,馀音袅袅,绝句之神境也。《诗辩坻》
义山七绝,使事尖新,设色浓至,亦是能手。间作议论处,似胡曾《咏史》之类,开宋恶道。《唐诗观澜集》
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
唐至太和以后,阉人暴横,党祸蔓延。义山阨塞当涂,沉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莫若瑶台璚宇、歌筵舞榭之间,言之可无罪,而闻之足以动。其《梓州吟》曰:“楚雨含情皆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吾故为之说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岂徒以征事奥博、撷采妍华,与飞卿、柯古争霸一时哉!柳亭诗话
李义山、陆渭南皆祖述少陵者。李之蕴藉,陆之排奡,皆能寓变化于规矩之中。李去其靡、陆汰其粗,其于大历、元和也何有?叶燮原诗
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词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唐诗别裁》
义山近体,襞绩重重,长于讽谕,中有顿挫沉着可接武少陵者,故应为一大宗。后人以温、李并称,只取其秾丽相似,其实风骨各殊也。《唐诗别裁》
义山长于风谕,工于征引,唐人中另开一境。顾其中讥刺太深,往往失于轻薄。野鸿诗的
人皆谓杜陵殁后,义山可为肖子。吁!何弗思之甚耶?彼之浑厚在作气,此之浑厚在填事,彼之讽必指实,此之讽谕动涉虚;彼则意无不正,此则思无不邪。风马之形,大相径庭,奚待一一量较,而后知其伪哉!《小澥草堂杂论诗》
李商隐诗,明暗参半。然欲取一人备晚唐之数,定在此君。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唐自元和以后,五七言古体靡然不振,即义山亦非所长。至其七言律体,瓣香少陵,独探秘钥,晚唐人罕有其敌,读者无仅与牧之、飞卿诸公同类而并观之也。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少陵七律,格法精深,而取势最多奇变,此秘唯义山得之。其脱胎得髓处,开出后贤多少门户!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发凡:义山远追汉魏,近仿六朝,而后诣力所成,直于浣花翁可称具体,细玩全集自见,毋专以七律为言。其终不如杜者,十之三学为之,十之七时为之也。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序:晚唐以李义山为巨擘,余取而诵之,爱其设采繁艳,吐韵铿锵,结体森密,而旨趣之遥、深者未窥焉。《历代诗法》
玉溪诗绮密瑰妍,然首首生动,绝无板重之嫌,故令读者不厌。陈明善《唐八家诗钞》
例言:义山诗高华典丽,音韵缠绵,宜荆公叹其善学老杜也。八叉同时,瞠乎后矣。《四库全书总目》
商隐诗与温庭筠齐名,词皆缛丽。然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自宋杨亿、刘子仪等沿其流波,作《西昆酬唱集》,诗家遂有“西昆体”,致伶官有挦扯之讥,刘攽载之《中山诗话》,以为口实。元祐诸人起而矫之,终宋之世,作诗者不以为宗,胡仔《渔隐从话》至摘其《马嵬》诗、《浑河中》诗诋为浅近。后江西一派渐流于生硬粗鄙,诗家又返而讲温、李。《五七言今体诗钞》
玉溪生虽晚出,而才力实为卓绝。七律佳者几欲远追拾遗,其次者犹足近掩刘、白。第以矫敝滑易,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要不可不谓之诗中豪杰士矣。石洲诗话
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者,李义山也。自刘随州而后,渐就平坦,无从睹此丰韵。七律则远合杜陵,五律、七绝之妙则更深探乐府。晚唐自小杜而外,唯有玉溪耳,温岐、韩偓何足比哉!《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善学少陵七言律,终唐之世,唯义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间,不在形貌,《蜀中离席》一篇,转非其至也。义山当朋党倾危之际,独能乃心王室,便是作诗根源。其《哭刘蕡》、《重有感》、《曲江》等诗,不减老杜忧时之作。组织太工,或为挦扯家藉口。然意理完足,神韵悠长,异时西毗诸公,未有能学而至者也。《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义山用意深微,使事稳惬,直欲于前贤之外,另辟一奇。绝句秘藏,至是尽泄,后人更无可以展拓处也。射鹰楼诗话
余极喜义山诗,非爱其用事繁缛,盖其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其隐奥幽艳,于诗家别开一洞天,非时贤所能摸索也。《东目馆诗见》
玉溪专工近体,清峭中含感怆,用事婉约,学少陵得其藩篱者。后人近体必先从之入手。五言长律亦以温丽芊绵胜。昭昧詹言
愚谓七律除杜公、辋川两正宗外,大历十子、刘文房及由傅亦足称宗,尚皆不及义山。义山别为一派,不可不精择明辩。《艺概•诗概》
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李义山却是绚中有素。敖器之谓其“绮密瑰妍,要非适用”,岂尽然哉!至或因其《韩碑》一篇,遂疑气骨与退之无二,则又非其质矣。《岘佣说诗》
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秾丽之中,时带沉郁。……飞卿华而不实,牧之俊而不雄,皆非此公敌手。《岘佣说诗》
义山七绝以议论驱驾书卷,而神韵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体于咏史最宜。三唐诗品
其源导漾吴、何,讨澜徐、庾。炼藻温腴,寄情婉约,拾其香草,仍有内心。诸体相宣,七言专胜。本陈宫之新体,而离合生奇,自成高格。律诗缠绵顽艳,陆士衡所谓缘情绮丽,斯足当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4 【介绍】: 五代时青州博昌人,字赞正。本名礼,为朱温小校,温爱其忠谨质朴,为改名及字。屡立战功,迁元帅府左都押衙。温建后梁,拜右千牛卫上将军。末帝即位,为天平节度使。以功进太尉。与李克用军苦战于河上,病痟而治军督士弥谨。病革,召归京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79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初名旭,避神宗讳,以字行,改字旸叔。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任言官五年,所上数十百事。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神宗熙宁二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助王安石行新政。数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既为相,遂请免条例司,并时与王安石小异。因善附会以取富贵,时人称为“筌相”。卒谥成肃。全宋诗
陈升之(一○一一~一○七九),字旸叔,初名旭,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后徙居丹徒(今江苏镇江)(《至顺镇江志》卷一九)。仁宗景祐初进士,知南安军南康县。擢监察御史,知谏院。嘉祐四年(一○五九)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宋大臣年表》)。出知定州、太原府。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复枢密副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神宗立,历知越州、大名府。熙宁二年(一○六九)同制置三司条例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年,拜枢密使(同上书卷二四一)。八年,罢判扬州(同上书卷二六三)。封秀国公。元丰二年致仕(同上书卷二九七),寻卒,年六十九。谥成肃。事见《名巨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五《陈成肃公升之传》,《宋史》卷三一二有传。全宋文·卷九八八
陈升之(一○一一——一○七九),初名旭字升之,避神宗嫌名,以字行,改字旸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景祐初举进士。历监察御史、右司谏,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迁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嘉祐五年,拜枢密副使。为台谏所劾,出知定州,徙太原府。治平二年,复拜枢密副使。神宗立,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熙宁元年,知枢密院事。明年,与王安石同制置三司条例司。数月,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忤王安石,会母丧,去位。服除,复为枢密使。出判扬州,封秀国公。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九。谥成肃。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五《陈成肃公升之传》,《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79 【介绍】: 宋赵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绶子。仁宗宝元二年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出签书集庆军判官。任编修官,预修《新唐书》。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编修《仁宗实录》,判太常寺。神宗时,历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藏书三万卷,熟于朝廷典故,著书甚多。有《春明退朝录》、《长安志》,辑《唐大诏令集》等。全宋诗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仁宗时以父荫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后充编修官,预修《唐书》。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诰、判太常寺。后出知绛州,寻召还,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录》三卷、《长安志》二十卷。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镇《宋谏议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天圣三年,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宝元二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第。仁宗朝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平、亳州,累迁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熙宁中,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赠礼部侍郎。敏求学识博洽,著述甚丰。尝奉诏修《两朝正史》,预修《新唐书》,补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百四十八卷,辑《唐大诏令》百三十卷,另著有《书闱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东观绝笔集》二十卷、《东京记》三卷、《閤门仪制》十三卷、《长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录》二卷(存)等。见范镇《宋谏议敏求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苏魏公集》卷五一《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附子敏求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