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86,分113页显示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观自在六字大明咒
�@字月轮观
十字街头
八字没见一撇
文字因缘
七字义──华严经题七字义
七字──观心释华严经题七字
文字之义不可尽
翻字不翻音
翻音不翻字
音字俱翻
音字俱不翻
名字即佛
计名字相
佛类词典(续上)
啰字门观自在六字大明咒
�@字月轮观
十字街头
八字没见一撇
文字因缘
七字义──华严经题七字义
七字──观心释华严经题七字
文字之义不可尽
翻字不翻音
翻音不翻字
音字俱翻
音字俱不翻
名字即佛
计名字相
啰字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啰字之法门也。(参见:罗)
(术语)啰字之法门也。(参见:罗)
观自在六字大明咒
【佛学大辞典】
(真言)大乘庄严宝王经四曰:「是时观自菩萨摩诃萨,与莲华上如来应正等觉,说是六字大明陀罗尼。曰:(归命)(宝)(莲华)(三身三降)此中为金刚部,为宝部,为莲华部,为羯磨部,此四部之全体即佛部也。
(真言)大乘庄严宝王经四曰:「是时观自菩萨摩诃萨,与莲华上如来应正等觉,说是六字大明陀罗尼。曰:(归命)(宝)(莲华)(三身三降)此中为金刚部,为宝部,为莲华部,为羯磨部,此四部之全体即佛部也。
�@字月轮观
【佛学次第统编】
�@字观,又云一体速疾力三昧,为密教之总持,明此观应释莲月之所观境。
一、观月轮 表质多心,即缘虑心,智也。
二、观月轮中之八叶莲华 表污栗驮心,即肉团心,理也。
三、观莲华上金色之�@字, 表吾人之本有菩提心也。
�@字观,又云一体速疾力三昧,为密教之总持,明此观应释莲月之所观境。
一、观月轮 表质多心,即缘虑心,智也。
二、观月轮中之八叶莲华 表污栗驮心,即肉团心,理也。
三、观莲华上金色之�@字, 表吾人之本有菩提心也。
十字街头
【俗语佛源】
即纵横交叉的热闹街道。见于《五灯会元》卷十九:「大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街头握手。」在禅宗那里,「十字街头」一般指世间,事相等。与「千峰顶上」所指的出世间、理体等相对而言。禅宗还用「十字街头,撞见爷娘」比喻参禅者在繁杂的尘劳和事相中,忽然开悟,顿见清净自性。如清·敬安《解夏小参》:「暑退凉生,各宜抖擞精神,向一念未生前,看个分晓。看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直得识尽情灰,铁壁银山忽尔推倒,便得无量安稳自在。到此时,真如十字街头,撞见爷娘,说不出的忻悦。」把参禅开悟的境界,说得很生动。后多用「十字街头」泛指闹市,闹市口。如艾青《向太阳》诗:「早安啊,你站在十字街头,车辆过去时,举著白袖子的手的警察。」(李明权)
即纵横交叉的热闹街道。见于《五灯会元》卷十九:「大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街头握手。」在禅宗那里,「十字街头」一般指世间,事相等。与「千峰顶上」所指的出世间、理体等相对而言。禅宗还用「十字街头,撞见爷娘」比喻参禅者在繁杂的尘劳和事相中,忽然开悟,顿见清净自性。如清·敬安《解夏小参》:「暑退凉生,各宜抖擞精神,向一念未生前,看个分晓。看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直得识尽情灰,铁壁银山忽尔推倒,便得无量安稳自在。到此时,真如十字街头,撞见爷娘,说不出的忻悦。」把参禅开悟的境界,说得很生动。后多用「十字街头」泛指闹市,闹市口。如艾青《向太阳》诗:「早安啊,你站在十字街头,车辆过去时,举著白袖子的手的警察。」(李明权)
八字没见一撇
【俗语佛源】
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没见一撇」、「八字还没有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个八字儿没见一撇儿,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画在一幅画儿上的理吗?」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虽说救钱先生的事儿八字还没有一撇,可他总算有了指望。」 (李明权)
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没见一撇」、「八字还没有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个八字儿没见一撇儿,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画在一幅画儿上的理吗?」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虽说救钱先生的事儿八字还没有一撇,可他总算有了指望。」 (李明权)
文字因缘
【俗语佛源】
作为本体的「实相」,是没有文字的。然而,不凭藉文字,便无以诠释「实相」。比如说,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没有花草,也就感觉不到春天了。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并不是摒弃一切文字,而是不执著文字,要因文字而悟「实相」。通过读经、印经、作文、写字等同佛法结下善缘,均可称为「文字因缘「。《居土传》卷十九记载,白居易曾说:「愿以文字因缘,回向实地。希于来世,赞叹佛乘,劝转法轮。」后因以称诗文等往来而结下的缘分、友谊。如清·冯桂芬《皖水迎师记》:「越三年,谒公金陵,犹纵言及之曰:『厥后东南事,不出君一书。』亦一段文字缘也。」(李明权)
作为本体的「实相」,是没有文字的。然而,不凭藉文字,便无以诠释「实相」。比如说,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没有花草,也就感觉不到春天了。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并不是摒弃一切文字,而是不执著文字,要因文字而悟「实相」。通过读经、印经、作文、写字等同佛法结下善缘,均可称为「文字因缘「。《居土传》卷十九记载,白居易曾说:「愿以文字因缘,回向实地。希于来世,赞叹佛乘,劝转法轮。」后因以称诗文等往来而结下的缘分、友谊。如清·冯桂芬《皖水迎师记》:「越三年,谒公金陵,犹纵言及之曰:『厥后东南事,不出君一书。』亦一段文字缘也。」(李明权)
七字义──华严经题七字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大疏第三卷)
〔一、大〕,大即常体得名,常遍为义。谓旷兼无际,体不变易,竖穷三际,横亘十方也。(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二、方〕,方即就法得名,轨持为义。谓双持体相,十界常规,能令一切众生师轨执而生解也。(双持体相者,体即是性,谓持性与相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脩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三、广〕,广即从用得名,包博为义。谓称性而周,用无有尽,包容法界,普遍十方也。
〔四、佛〕,佛即就人得名,觉照为义。谓觉斯玄妙,开解一切,悟大夜之重昏,朗万法之幽邃也。
〔五、华〕,华即从喻得名,感果严身为义。谓行敷荣,心华开觉,万行圆成,众德备体也。
〔六、严〕,严即功用得名,资妆为义。谓旷劫修成众法,悉备资广大之体,用妆真应之佛身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七、经〕,经即能诠得名,贯摄为义。谓蕴无穷之性相,注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摄无边之海会也。
(出华严经大疏第三卷)
〔一、大〕,大即常体得名,常遍为义。谓旷兼无际,体不变易,竖穷三际,横亘十方也。(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二、方〕,方即就法得名,轨持为义。谓双持体相,十界常规,能令一切众生师轨执而生解也。(双持体相者,体即是性,谓持性与相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脩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三、广〕,广即从用得名,包博为义。谓称性而周,用无有尽,包容法界,普遍十方也。
〔四、佛〕,佛即就人得名,觉照为义。谓觉斯玄妙,开解一切,悟大夜之重昏,朗万法之幽邃也。
〔五、华〕,华即从喻得名,感果严身为义。谓行敷荣,心华开觉,万行圆成,众德备体也。
〔六、严〕,严即功用得名,资妆为义。谓旷劫修成众法,悉备资广大之体,用妆真应之佛身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七、经〕,经即能诠得名,贯摄为义。谓蕴无穷之性相,注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摄无边之海会也。
七字──观心释华严经题七字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大是心体〕,大即常也,遍也,体即心体也。谓此心体含容法界,称性周遍,平等广博,不变不迁,无外无际。故云大是心体。
〔二、方是心相〕,方即方法,相即轨持也。谓无边法相,恒沙性德,皆由此心轨持含摄。故云方是心相。
〔三、广是心用〕,广即包博,用即业用也。谓此心业用,广博无际,而能出生万法,应用无尽。故云广是心用。
〔四、佛是心果〕,佛即觉也,果即菩提之果也。谓能离诸烦恼,觉了万法,具一切智,而得无上菩提,乃是證此心之果,非从外得。故云佛是心果。(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华是心因〕,华即喻也,因即行也。谓以种种万行之因华,皆由此心而能开觉。故云华是心因。
〔六、严是心功〕,严即庄严,功即功用也。谓能以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果体,皆由此心运用之功。故云严是心功。
〔七、经是心教〕,经即能诠之名,教即言量也。谓于一文一句,诸法众理,行布圆融地位法门,皆由此心诠量该通。故云经是心教。
(出华严经疏)
〔一、大是心体〕,大即常也,遍也,体即心体也。谓此心体含容法界,称性周遍,平等广博,不变不迁,无外无际。故云大是心体。
〔二、方是心相〕,方即方法,相即轨持也。谓无边法相,恒沙性德,皆由此心轨持含摄。故云方是心相。
〔三、广是心用〕,广即包博,用即业用也。谓此心业用,广博无际,而能出生万法,应用无尽。故云广是心用。
〔四、佛是心果〕,佛即觉也,果即菩提之果也。谓能离诸烦恼,觉了万法,具一切智,而得无上菩提,乃是證此心之果,非从外得。故云佛是心果。(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华是心因〕,华即喻也,因即行也。谓以种种万行之因华,皆由此心而能开觉。故云华是心因。
〔六、严是心功〕,严即庄严,功即功用也。谓能以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果体,皆由此心运用之功。故云严是心功。
〔七、经是心教〕,经即能诠之名,教即言量也。谓于一文一句,诸法众理,行布圆融地位法门,皆由此心诠量该通。故云经是心教。
文字之义不可尽
【三藏法数】
谓如来所说经教妙义,横亘十方,竖彻三际,大无不周,细无所遗,是以小根浅智之人,不能窥其奥妙。故云文字之义不可尽。(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谓如来所说经教妙义,横亘十方,竖彻三际,大无不周,细无所遗,是以小根浅智之人,不能窥其奥妙。故云文字之义不可尽。(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翻字不翻音
【三藏法数】
翻字不翻音者,谓如诸咒,字是此方之字,音是彼土之音是也。
翻字不翻音者,谓如诸咒,字是此方之字,音是彼土之音是也。
翻音不翻字
【三藏法数】
翻音不翻字者,谓如卐字,以此方万字之音翻之,而卐字之体,犹存梵书是也。
翻音不翻字者,谓如卐字,以此方万字之音翻之,而卐字之体,犹存梵书是也。
音字俱翻
【三藏法数】
音字俱翻者,谓诸经文,音与字二者,皆就此方言音字体翻之是也。
音字俱翻者,谓诸经文,音与字二者,皆就此方言音字体翻之是也。
音字俱不翻
【三藏法数】
音字俱不翻者,谓西来梵夹,音与字二者,未经此方翻译是也。
音字俱不翻者,谓西来梵夹,音与字二者,未经此方翻译是也。
名字即佛
【三藏法数】
谓或从知识处闻,或从经卷中见,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佛。
谓或从知识处闻,或从经卷中见,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佛。
计名字相
【三藏法数】
谓依前妄执,分别假名言说之相,是名计名字相。(假名者,虚假之名,谓依前执取相上,更立假名也。已上四相,皆论起惑。)
谓依前妄执,分别假名言说之相,是名计名字相。(假名者,虚假之名,谓依前执取相上,更立假名也。已上四相,皆论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