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音读(音讀)  拼音:yīn dú
1.一字表现于发音上的形式。中文字多一字一音读,亦有一字具有数个音读的情形。
2.一种日文所用汉字的发音。多少保留汉字传入日本时的汉语音,而分吴音、汉音二种,与日语原来的同义词音(所谓训读)不同。如日文「山」可以依音读念san,也可以依训读念yama。
《漢語大詞典》:切响(切響)
重浊的字音。古人写诗讲究字音的轻重、清浊搭配得当,以求音节和谐。《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李虚己 初与 曾致尧 倡酬。 致尧 谓曰:‘子之诗虽工,而音韵犹哑。’ 虚己 初未悟,既而得 沈休文 所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遂精於格律。”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美盛德之形容,故曰《颂》。其词浑浑尔,穆穆尔,不同《雅》音之切响也。”
《國語辭典》:汉音(漢音)  拼音:hàn yīn
一种日语中读汉字的发音。以隋、唐传入日本的中国北方音为基础,可作汉语音韵史研究材料。
《漢語大詞典》:曲韵(曲韻)
戏曲、曲艺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字音标准。我国各地剧种、曲种在读音、咬字、归韵、四声调值等方面都有一定规律,大致均以当地语音为标准,但在表演一些反映古代生活题材的剧目、曲目时,则酌用中州韵。
《漢語大詞典》:讹音(訛音)
(1).不合标准的异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於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 宋 秦观 《拟韦应物》诗:“痴儿踏 吴 歌,婭姹足讹音。” 刘师培 文说·和声篇:“特处封建之朝,则《国风》可齐《雅》《颂》;值同文之世,则讹音甚于枘方。”
(2).讹变的字音。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三:“ 黑 津 乃‘徽钦’二字讹音也,在 三姓 东三千里外散处,至东海边。” 鲁迅 《二心集·〈夏娃日记〉小引》:“他本姓 克莱门斯 (SamuelLanghorneClemens,1835-1910),原是一个领港,在发表作品的时候,便取量水时所喊的讹音,用作了笔名。”
分類:标准字音
《漢語大詞典》:调符(調符)
用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國語辭典》:急言  拼音:jí yán
古代学者注音用词,相对于缓言。《淮南子。说林》汉。高诱。注:「楚人谓之辚辚读似邻,急气言乃得之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漢語大詞典》:短言
(1). 汉 代注家譬况字音短促的用语。《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伐者为主” 汉 何休 注:“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齐 人语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伐:“长言,若今读平声;短言,若今读入声。”
(2).犹琐言,琐语。 汉 徐干 中论·务本:“口给乎辩慧切对之辞,心通乎短言小説之文。”
《漢語大詞典》:字调(字調)
字音的高低升降。也叫声调。
《国语辞典》:推因  拼音:tuī yīn
一种训诂方式。说明文字音、义的来源,谓之「推因」。如《说文解字》:「天,颠也。」「颠」为顶义,人之顶为天。「天」之音读来自于「颠」。
《漢語大詞典》:鬲指声(鬲指聲)
即隔指声。鬲,通“ 隔 ”。词曲上指两个字的字音在宫商乐律中相邻或相隔很近。因其在管乐器上发声前后相连或只隔一孔,故称。 宋 姜夔 《湘月》词序:“余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於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 清 方成培 《香研居词麈·论鬲指声》:“盖《念奴娇》本大石调,即太簇商,双调为仲吕商,虽异而同是商音,故其腔可过。太簇当用‘四’字,仲吕当用‘上’字,今 姜 词不用‘四’字住,而用‘上’字住。簫管‘四’、‘上’字中閒只隔一孔,笛‘四’、‘上’两孔相联,只在隔指之閒,又此两调毕曲,当用‘一’字‘尺’字,亦在隔指之閒,故曰‘隔指声’也。”
《漢語大詞典》:通假字
指字音与本字相同或相近,用来代替本字的字。
《國語辭典》:阴韵(陰韻)  拼音:yīn yùn
1.称元代阴时夫所订的韵部。宋以前韵书皆沿袭切韵,分二百六部。平水人刘渊重刊礼韵略,归并为一百七韵,元时阴时夫兄弟作《韵府群玉》,始并为一百六韵。
2.声韵学上指无鼻音韵尾的韵母。参见「阴声韵」条。
《國語辭典》:韵母(韻母)  拼音:yùn mǔ
汉语字音中,除去声母、声调后所剩的部分,可分成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三部分。如欢(huan),u为介音,a为韵腹,n为韵尾,凡韵母必有韵腹,至于介音、韵尾则可有可无。如攀(pan),无介音,脱(tuo)则无韵尾。或单称为「韵」。
《國語辭典》:中州韵(中州韻)  拼音:zhōng zhōu yùn
近代戏曲韵文所根据的韵部。大致反映的是元代北方的语音系统,由于其分别尖团音最为清晰,故为重视咬字的戏曲念白所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