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圣道(聖道)
(1).圣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汉 扬雄 《法言·问明》:“甚矣,圣道无益於庸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 秦 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姦以待下。”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见圣道之全者惟 颜子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时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经有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
(2).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諦”与“八正道”的合称。《成实论·四无畏品》:“谓修圣道不能尽结,既不尽结,何能离苦?”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上:“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浄土。” 宋 陆游 《自警》诗:“圣道功殊浅,尘缘习未除。”参见“ 八正道 ”。
(2).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諦”与“八正道”的合称。《成实论·四无畏品》:“谓修圣道不能尽结,既不尽结,何能离苦?”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上:“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浄土。” 宋 陆游 《自警》诗:“圣道功殊浅,尘缘习未除。”参见“ 八正道 ”。
《國語辭典》:至圣(至聖) 拼音:zhì shèng
1.至高无上的圣人、圣人的极致。《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
2.对孔子的尊称。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1530),定孔子之称为「至圣先师」。见《续文献通考。卷四八。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后》。
2.对孔子的尊称。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1530),定孔子之称为「至圣先师」。见《续文献通考。卷四八。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后》。
《國語辭典》:杏坛(杏壇) 拼音:xìng tán
孔子授徒讲学的地方。语出《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后人因而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取名杏坛。今以杏坛泛指教育界。如:「杏坛芬芳录」。
《漢語大詞典》:遗簪(遺簪)
亦作“ 遗簮 ”。
(1).指失落的簪子。《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刘邦彦 《上元十五夜观灯诗》:“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鈿。” 清 钱谦益 《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去国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旧遗簪。”
(2). 孔子 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孔子 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事见《韩诗外传》卷九。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 唐 李峤 《答李清河书》:“兄仁及遗簮,礼縟追賻,千古之下,凛然而高。” 唐 朱放 《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诗:“不弃遗簮旧,寧辞落帽还。”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刑厅叩信》:“岂不念遗簪,奈胭脂虎视眈,背生有子今无憾。” 清 王夫之 《雪赋》:“有似去国之臣,裴徊赐玦;下山之妇,悵惘遗簪。”参见“ 遗簪坠屨 ”。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元 袁桷 《次韵杂诗》之五:“遗簪隐世德,忍垢躬灌园。”
(1).指失落的簪子。《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刘邦彦 《上元十五夜观灯诗》:“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鈿。” 清 钱谦益 《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去国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旧遗簪。”
(2). 孔子 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孔子 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事见《韩诗外传》卷九。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 唐 李峤 《答李清河书》:“兄仁及遗簮,礼縟追賻,千古之下,凛然而高。” 唐 朱放 《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诗:“不弃遗簮旧,寧辞落帽还。”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刑厅叩信》:“岂不念遗簪,奈胭脂虎视眈,背生有子今无憾。” 清 王夫之 《雪赋》:“有似去国之臣,裴徊赐玦;下山之妇,悵惘遗簪。”参见“ 遗簪坠屨 ”。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元 袁桷 《次韵杂诗》之五:“遗簪隐世德,忍垢躬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