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0,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圣道
颜渊
任公
至圣
杏坛
山颓
圣母
孔颜
闻韶
子张
元圣
孔道
遗簪
鲤庭
割鸡
《漢語大詞典》:圣道(聖道)
(1).圣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汉 扬雄 《法言·问明》:“甚矣,圣道无益於庸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 秦 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姦以待下。”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见圣道之全者惟 颜子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时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经有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
(2).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諦”与“八正道”的合称。成实论·四无畏品:“谓修圣道不能尽结,既不尽结,何能离苦?”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上:“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浄土。” 宋 陆游 《自警》诗:“圣道功殊浅,尘缘习未除。”参见“ 八正道 ”。
《國語辭典》:八正道  拼音:bā zhèng dào
佛教用语。梵语aṣṭāṅga-mārga的意译。指八种通往解脱的正确途径。八正道为:一、正见,具有正确的主张──四谛的见解。二、正思惟,做正确的抉择。三、正语,不做一切非理的言谈。四、正业,清净的行为。五、正命,正当的谋生方式。六、正精进,努力勤修正法。七、正念,随时都清楚地知道当下的心念。八、正定,修习四禅八定。《杂阿含经》卷六:「云何有身灭道迹?谓八正道。」也称为「八圣道」。
《国语辞典》:颜渊(颜渊)  拼音:yán yuān
人名。孔子弟子。参见「颜回」条。
《國語辭典》:任公  拼音:rén gōng
任公子造大钩巨纶以钓得大鱼。见《庄子。外物》。后引用其事,比喻以道养人。《文选。谢灵运。七里濑诗》:「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分類:任公孔子
《國語辭典》:至圣(至聖)  拼音:zhì shèng
1.至高无上的圣人、圣人的极致。《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
2.对孔子的尊称。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1530),定孔子之称为「至圣先师」。见《续文献通考。卷四八。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后》。
《國語辭典》:至圣先师(至聖先師)  拼音:zhì shèng xiān shī
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1530)谥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故后世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也称为「先师」。
《國語辭典》:杏坛(杏壇)  拼音:xìng tán
孔子授徒讲学的地方。语出《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后人因而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取名杏坛。今以杏坛泛指教育界。如:「杏坛芬芳录」。
《漢語大詞典》:杏田
晋 葛洪 神仙传·董奉:“ 奉 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病重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餘株,鬱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羣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於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 奉 ,但将穀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奉 每年货杏得穀,旋以賑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餘斛。”后因以“杏田”为隐者为民谋益的典实。 唐 李白 《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 藏书地, 匡山 种杏田。” 唐 钱起 《送宋徵君让官还山》诗:“魏闕辞花綬,春山有杏田。”
分類:隐者典实
《漢語大詞典》:山颓(山頽)
(1). 孔子 死前七日,早起,反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 泰山 其頽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见礼记·檀弓上。后因以“山頽”作为逝世的婉词。 清 曾国藩 《母弟温甫哀词》:“ 李 即山頽,弟乃梁坏。”
(2).如山崩塌。 晋 郭璞 《江赋》:“盘涡谷转,凌涛山頽。”
(3).形容醉倒。 元 杨仲弘 《雪后次韵郑集之》:“君辞如泉酒,我醉如山頽。” 明 杨慎 《席上漫兴》诗:“坐如泥塑还和气,醉若山頽未尽情。”参见“ 玉山倒 ”、“ 玉山頽 ”。
《國語辭典》:圣母(聖母)  拼音:shèng mǔ
1.唐武后的尊号。
2.皇帝生母的尊称。《清会典。卷二七。礼部。仪制清吏司一》:「崇德八年,世祖章皇帝嗣位。尊母后皇后为皇太后,圣母为皇太后。」
3.天主教徒称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为「圣母」。十字军与骑士修道会奉其为守护神,并颂《玫瑰经》敬拜。
4.民间信仰称天界的女神。如:「天上圣母」。
《漢語大詞典》:孔颜(孔顔)
孔子 与其弟子 颜渊 的并称。《魏书·肃宗纪》:“来岁仲阳,节和气润,释奠 孔 颜 ,乃其时也。” 晋 陆机 《君子行》:“掇蜂灭天道,拾尘惑 孔 颜 。” 宋 刘克庄 《哨遍》词:“嗟此意谁论,其言甚壮, 孔 颜 犹有遗旨。”
《漢語大詞典》:闻韶(聞韶)
论语·述而:“子在 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韶》,传为 舜 时的乐名, 孔子 推为尽善尽美。后以“闻韶”谓听帝王之乐或听美好乐曲。 唐 崔日用 《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綵缕人胜应制》:“宸极此时飞圣藻,微臣窃抃预闻《韶》。” 宋 范仲淹 《今乐犹古乐赋》:“听此笙鏞,曷异闻《韶》之美;顾兹匏土,宛存《击壤》之风。” 傅敷 《次韵答令希见过王仙馆中留别》:“载酒有人来问字,传餐无肉笑闻《韶》。”
《国语辞典》:子张(子张)  拼音:zǐ zhāng
孔子弟子。(西元前503~?)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陈国人。资质宽冲,博接从容,然不务立于仁义之行,故孔子弟子友之而弗敬。
《國語辭典》:元圣(元聖)  拼音:yuán shèng
大圣。《书经。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戳力。」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子长继志,……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
《國語辭典》:孔道  拼音:kǒng dào
1.大道,四通八达的要道。《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婼羌》:「去长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当孔道。」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二折:「兹奉严君而同上公车,须别慈母而载驰孔道。」
2.孔子的学说。《旧唐书。卷一四九。列传》:「褒贬以言,孔道是模。诛乱以笔,亦有董狐。」唐。韩愈进学解〉:「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3.指地道。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二。瞿萨旦那国》:「此人心知必然,窃开孔道,出城外而穴之。」
《漢語大詞典》:遗簪(遺簪)
亦作“ 遗簮 ”。
(1).指失落的簪子。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刘邦彦 《上元十五夜观灯诗》:“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鈿。” 清 钱谦益 《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去国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旧遗簪。”
(2). 孔子 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孔子 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事见《韩诗外传》卷九。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 唐 李峤 《答李清河书》:“兄仁及遗簮,礼縟追賻,千古之下,凛然而高。” 唐 朱放 《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诗:“不弃遗簮旧,寧辞落帽还。”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刑厅叩信》:“岂不念遗簪,奈胭脂虎视眈,背生有子今无憾。” 清 王夫之 《雪赋》:“有似去国之臣,裴徊赐玦;下山之妇,悵惘遗簪。”参见“ 遗簪坠屨 ”。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元 袁桷 《次韵杂诗》之五:“遗簪隐世德,忍垢躬灌园。”
《國語辭典》:遗簪坠屦(遺簪墜屨)  拼音:yí zān zhuì jù
遗落的簪和鞋。比喻不忘故旧。《北史。卷六四。韦孝宽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之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也作「遗簪堕履」。
《國語辭典》:鲤庭(鯉庭)  拼音:lǐ tíng
本指孔子的儿子孔鲤承受父训的故事。典出《论语。季氏》。后指承受父亲教训的地方。唐。刘禹锡〈酬郑州权舍人见寄十二韵〉:「鲤庭传事业,鸡树遂翱翔。」唐。杨汝士 宴杨仆射新昌里第诗:「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
《國語辭典》:割鸡(割雞)  拼音:gē jī
杀鸡。比喻处理小事。唐。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诗:「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
《國語辭典》:割鸡焉用牛刀(割雞焉用牛刀)  拼音: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语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处理小事,毋需大才。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则这割鸡焉用牛刀手,小将那消大帅收。」《封神演义》第四○回:「太师用兵多年,如今为何颠倒!料西歧不过是姜尚、黄飞虎等,『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