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天不憖遗(天不憖遗)  拼音:tiān bù yìn yí
悼亡挽词,原为鲁哀公吊孔子之辞。语本《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憖遗一老。』」后用在天子哀大臣的挽词。《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天不憖遗,梁岳颓峻。」
《国语辞典》:闻韶忘味(闻韶忘味)  拼音:wén sháo wàng wèi
韶,舜时乐曲名。「闻韶忘味」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时的雅乐,心中念念不忘,以致有一段很长时间食肉而不知味。语本《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后用以比喻对某种事物热爱到入迷的境界。
《国语辞典》:万世师表(万世师表)  拼音:wàn shì shī biǎo
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尊称。清圣祖以「万世师表」四字题孔子庙的匾额,后遂以此专称孔子。
《国语辞典》:刈蓍遗簪(刈蓍遗簪)  拼音:yì shī yí zān
孔子出游少源之野,遇因遗失蓍草做的簪子而悲泣的妇人,问其所悲,妇人答以非为不值钱的蓍簪丢了而哭,是因簪为故旧之物才伤心。典出《韩诗外传》卷九。后比喻为物虽轻贱不足为惜,但故旧之情不可忘。清。谭嗣同〈仁学界说〉:「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孔子犹叹其小,刈蓍而遗簪,田妇方且不惜,奈何私垄断天下之财,恝不一散以沾润于国之人也。」
《国语辞典》:益者三乐(益者三乐)  拼音:yì zhě sān yào
孔子认为有益的爱好有三种。《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
《国语辞典》:益者三友  拼音:yì zhě sān yǒu
孔子认为对自己有助益的朋友有三种。《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国语辞典》:公西华(公西华)  拼音:gōng xī huá
孔子弟子。参见「公西赤」条。
《漢語大詞典》:遵王履
指一种近乎 孔子 所穿式样的履。 宋 陶谷 清异录·衣服:“ 宣宗 性儒雅,令有司傚 孔子 履,製进,名‘鲁风鞵’。宰相诸王傚之而微杀其式,别呼为‘遵王履’。”
《漢語大詞典》:宗圣侯(宗聖侯)
三国 魏 对 孔子 后代 孔羡 的封号,后衍袭。《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其以议郎 孔羡 为 宗圣侯 ,邑百户,奉 孔子 祀。”
《漢語大詞典》:鄹里
孔子 故里。详“ 鄹闕 ”。
分類:孔子故里
《漢語大詞典》:鄹阙(鄹闕)
鄹里 和 阙党 的并称。 鄹里 , 孔子 故里。 阙党 ,亦称 阙里 , 孔子 授徒讲学之所,在 洙 泗 之间。后以“鄹闕”代称 孔 学礼教。 清 王夫之 《章灵赋》:“ 聃 当无以尚冲兮,非废用而頽滑; 康 违堪以木形兮,激契阔於 履 发 ;儷龙玄其贞庸兮,矧秉礼於 鄹 闕 。”自注:“子曰:‘ 老子 其犹龙乎!’又人谓 嵇康 龙章凤质。儷龙,谓二子皆如龙者。二子以玄为尚,然且在 老 ,则以为无用,非并用而废之,以恣滑乱;在 嵇 则非 汤 武 之征诛,而不徇 司马 ,况秉礼教於 鄹里 、 闕党 者,其得弗择地善行,而徒取进趋乎?”
分類:孔子故里
《漢語大詞典》:鄹阙(鄹闕)
鄹里 和 阙党 的并称。 鄹里 , 孔子 故里。 阙党 ,亦称 阙里 , 孔子 授徒讲学之所,在 洙 泗 之间。后以“鄹闕”代称 孔 学礼教。 清 王夫之 《章灵赋》:“ 聃 当无以尚冲兮,非废用而頽滑; 康 违堪以木形兮,激契阔於 履 发 ;儷龙玄其贞庸兮,矧秉礼於 鄹 闕 。”自注:“子曰:‘ 老子 其犹龙乎!’又人谓 嵇康 龙章凤质。儷龙,谓二子皆如龙者。二子以玄为尚,然且在 老 ,则以为无用,非并用而废之,以恣滑乱;在 嵇 则非 汤 武 之征诛,而不徇 司马 ,况秉礼教於 鄹里 、 闕党 者,其得弗择地善行,而徒取进趋乎?”
分類:孔子故里
《国语辞典》:北方之强(北方之强)  拼音:běi fāng zhī qiáng
子路向孔子问强。孔夫子答称南方之人性柔弱宽厚,不报无道,是南方之强;北方之人则性刚劲,以力服人,为北方之强。见《礼记。中庸》。后多以北方之强喻刚劲。
《国语辞典》:盗泉宁渴(盗泉宁渴)  拼音:dào quán níng kě
孔子因厌恶盗泉之名,渴亦不饮其水。典出周。尸佼《尸子。卷下》。后用以表示宁死也不接受不义之物,不同流合污。
分类:孔子厌恶
《国语辞典》:盗蹠颜渊(盗蹠颜渊)  拼音:dào zhí yán yuān
盗蹠,古代的大盗。颜渊,春秋时孔子的学生,是当时的贤者。盗蹠颜渊后用为好人与坏人的代称。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蹠颜渊。」
《国语辞典》:陈蔡之厄(陈蔡之厄)  拼音:chén cài zhī è
孔子与其弟子从陈国到蔡国途中被围困,穷厄绝粮的事。见《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后比喻在旅途中遭遇到食宿上的困难。也作「在陈之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