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400,分494页显示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95  96  97  9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冲虚子
许子儒(文举 )
来子洵( 家臣 )
卢照邻(升之 幽忧子 别称 初唐四杰 )
善无畏(别称 净师子、戍婆揭罗僧诃 输波迦罗 )
于季子
僧法藏( 康、诸葛 贤首 金师子章 )
司马承祯(子微 别称 赤城居士 道隐 天台白云子、白云子 贞一先生 )
王勃(子安 )
韦岳子( 岳 )
释子仪(水月大师 )
李贤(明允 世称 章怀太子 潞王、沛王、雍王 章怀 德 )
卢藏用(子潜 别称 多能之士 行第 二 )
张氲( 张蕴 藏真 洪崖子 蕴 )
陆子(别称 陆馀庆子 )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高宗以后道士。曾辑录高宗时道士胡慧超事迹,编为《胡慧超传》1卷。事迹参见《新唐书·艺文志三》。《大还丹照鉴》录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句容人,字文举。许叔牙子。高宗时为奉常博士。乾封初曾议请循武德诏书,祭昊天上帝及五天帝于明堂。有集。
来子洵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 【介绍】: 唐雍州长安人。武则天永昌时上书陈事,擢左台监察御史。无学术,语言蚩恶。则天倚以按狱,颇徇旨。赐姓武,字家臣。诬雅州刺史刘行实兄弟谋反,得迁游击将军、右羽林中郎将。常衣锦半臂,为朝士所诮。未几,流死爱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5—约689,一说约636—695后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重之。高宗乾封初,出为益州新都尉。秩满,漫游蜀中。后患风痹,居长安附近太白山中,因服丹药中毒,手足致残。疾转笃,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作《释疾文》、《五悲文》等自伤。后终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颍水而死。工诗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后人又称初唐四杰。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4—686,一说635—689 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尝从曹宪、王义方学《苍》、《雅》及经史。年弱冠,调邓王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高宗龙朔末(663),拜益州新都县尉。总章二年(669)底,二考秩满去官。《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皆谓因染风疾去官,不确。其染风疾当在咸亨三年(672)居洛阳时。上元元年(674)秋冬,入太白山服饵,中毒,风疾转笃。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再徙阳翟具茨山。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颍水而卒。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有《卢照邻简谱》,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其诗以抒发仕宦不遇、贫病交加之忧愤为主,亦有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嘲讽其权势荣华不可久恃之作。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七言歌行。与骆宾王同创初唐近体歌行破奇为偶,四句一转,上下蝉联,以赋为诗之基本体式。代表作为《长安古意》。五言排律用力亦勤。其诗风格典重清峻。诗集以明张燮辑《幽忧子集》为最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卢照邻(约630—约680后),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贞观二十三年前后,为邓王(元祐)府典签,王爱重,比之相如。高宗总章二年,拜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药饵为事。调露年间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下,疾益笃,不堪其苦,遂自投颍水而死。照邻长于七言歌行,词采富艳,境界开阔,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有《卢照邻集》二十卷,又《幽忧子集》三卷,已佚。今《幽忧子集》七卷乃明张燮所辑。《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
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初授邓王府典签。调新都尉。因风疾去官。沈痼挛废。不堪其苦。投颍水死。年四十。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升之河朔英生,盛年振藻,典签之日,即擅相如之誉,可谓彬彬学士矣。然神情流荡,早痾伤困,废居太白山中,殆欲采掇若华,曜灵驻节,竟以不堪,自沉颍水,悲夫!壮士激志,而横骨朔野;忿妻感泪,而魂逐飘蓬。若生之死,谓之何哉?生感时尚法,作《五悲文》掎摭其志。作《幽忧子》三卷,皆出词赋之上。
《艺苑卮言》
七言歌行长篇须让卢、骆。怪俗极于《月蚀》,卑冗极于《津阳》,俱不足法也。
诗薮
卢、骆五言,骨干有馀,风致殊乏。至于排律,时自铮铮。
唐音癸签
范阳较杨微丰,喜其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
《竹林答问》
六朝之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唯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卢前”,非虚语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江记室,间以奇气,振其丰采,唯贪排对,致气格不凝。夫其雅情幽怨,凄清自写,虽繁弦损调,固无泛音。《长安古意》宛转芊绵,则七言佳体不让子山,开阖往来,犹以气胜。
《诗学渊源》
(照邻)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天下称为“四杰”,而卢居首。诗有奇气,实出陈隋之上。咏史诸作高古,几窥魏晋之藩。七言长篇,颇似子山。七绝则为李、杜所宗者也。当时近体为唐律之渐,未变陈隋之遗,敁其《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大剑送别刘右史》等篇,其第七句每用四平四仄,迨亦四子之创也。又有连用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数联者,与虞世南应制诗同一机杼,为齐梁与唐律逗变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9—707 【介绍】: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十三岁应嗣王位,让位于兄,出家,师事达摩掬多,授总持瑜伽三密教。睿宗时负经来华。玄宗时尊为教主。开元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译。译有《虚空藏求闻持法》、《大毗卢遮那经》、《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揭罗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净师子。又言善无畏。盖义翻也。一名输波迦罗。华言无畏。亦义翻也。其先以国难。自中天竺分王乌荼。父佛手王。以畏有神姿异艺。夙禅位焉。已而兄弟阋墙。统戎平定。宜行军法。义不忍诛。乃𢪛泪白母。以位让兄入道。母哀而许之。且密以传国宝珠。为分器去。师事中天竺国那烂陀寺达磨掬多。为本师。仍舍宝珠。莹之像额。一日侍次。有僧持钵至。而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曰方从震旦乞得。畏由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掬多戒畏。勿复言。因尽得其总持瑜伽三密教法。辞而游历。摧破外道九十宗。 闻母氏以见忆丧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未几。还省。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缘。行矣毋滞。登雪山体殊不安。忽掬多飞空至。谓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相。宁有病耶。东近唐境。有神人现形辞曰。此寔文殊师利所护神州赤县地也。非弟子所能摄。开元四年。丙辰奉梵夹届长安。诏居兴福寺。徙西明寺。先是帝梦与相见。御丹青肖其貌殿壁。及廷谒。与梦所见。无小异。五年诏翻译。菩提寺沙门悉达度语。无著笔受。出虚空藏求闻持法经一卷。十二年随驾入洛。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沙门宝月度语。一行笔受。盖得之京师华严寺。者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学毕言归。卒于北印。获梵夹悉留华严云。至是始选取而译之。畏尤开定业。而禀承者日至。平居神异莫测。尝手出成模铸铜塔。作火之日。或惧其庭宇湫隘。致灾变。畏曰无苦。当自知。塔成而雪冻冱。及炉炭。上以夏暑旱。使畏祷雨。曰民病且死。虽风雷亦足快意。使中官高力士候望。畏不立坛。持小刀搅钵中水。诵祝数百言。有物如龙。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钵底。畏且搅且祝。顷之白气自钵起。径上数尺。稍稍远引。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疾驰去。顾见白气旋转。自讲堂而西。如匹素。既而昏霾。大风震电。而随骤。大木皆拔。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二十年乞西还。不允。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寿九十九。腊八十。赠鸿胪卿遣鸿胪承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全身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善无畏。本中印度人也。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华言净师子。义翻为善无畏。一云输波迦罗。此名无畏。亦义翻也。其先自中天竺。因国难分王乌荼。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十岁统戎。十三嗣位。得军民之情。昆弟嫉能称兵构乱。阋墙斯甚。薄伐临戎。流矢及身掉轮伤顶。天伦既败军法宜诛。大义灭亲忍而曲赦。乃抆泪白母。及告群臣曰。向者亲征恩已断矣。今欲让国全其义焉。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母哀许之。密与传国宝珠。犹诸侯之分器也。南至海滨。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聚沙为塔。仅一万所。黑蛇伤指。而无退息。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密修禅诵口放白光。无风三日舟行万里。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七俱胝尊全现身相。群盗果为他寇所歼。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寻越穷荒。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即遇其王。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因问舍位之由。称叹不足。是日携手同归。慈云布阴一境丕变。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解究五乘道该三学。总持禅观妙达其源。艺术伎能悉闻精练。初诣那烂陀寺。此云施无厌也。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寺有达摩掬多者。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颜如四十许。其实八百岁也。玄奘三藏昔曾见之。畏投身接足。奉为本师。一日侍食之次。旁有一僧。震旦人也。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愕而叹曰。东国去此十万馀里。是彼朝熟而返也。掬多曰。汝能不言真可学焉。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龙神围绕森在目前。其诸印契一时顿受。即日灌顶为人天师。称曰三藏。夫三藏之义者。则内为戒定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总摄之也。陀罗尼者。是菩提速疾之轮。解脱吉祥之海。三世诸佛生于此门。慧照所传一灯而已。根殊性异灯亦无边。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顿升阶位邻于大觉。此其旨也。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不惮艰险。凡所履处皆三返焉。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受观音摩顶。尝结夏于灵鹫。有猛兽前导。深入山穴。穴明如昼见牟尼像。左右侍者如生焉。时中印度大旱。请畏求雨。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时众欣感得未曾有。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镕中金为窣睹波。等佛身量焉。母以畏游方日久。谓为已殁。旦夕泣泪而丧其明。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九十六宗各专其见。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解邪缚于心门。舍迷津于觉路。法云大小而均泽。定水方圆而任器。仆异学之旗鼓。建心王之胜幢。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掬多曰。善男子。汝与震旦有缘。今可行矣。畏乃顶辞而去。至迦湿弥罗国。薄暮次河。而无桥梁。畏浮空以济。一日受请于长者家。俄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畏施之以名衣。升空而去。畏复至乌苌国。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讲毗卢于突厥之庭。安禅定于可敦之树。法为金字列在空中。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乳为三道飞注畏口。畏乃合掌端容曰。我前生之母也。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前登雪山大池。畏不悆。掬多自空而至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相宁有病耶。言讫冲天。畏洗然而愈。路出吐蕃。与商旅同次。胡人贪货率众合围。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此东非弟子界也。文殊师利实护神州。礼足而灭。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龙陷驼足没于泉下。畏亦入泉三日。止住龙宫宣扬法化。开悟甚众。及牵驼出岸。经无沾湿焉。初畏途过北印度境。而声誉已达中国。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开元初。玄宗梦与真僧相见。姿状非常。躬御丹青写之殿壁。及畏至此与梦合符。帝悦有缘。饰内道场尊为教主。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巍巍法门于斯为盛。时有术士。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承诏御前角其神异。畏恬然不动。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开元四年丙辰。赍梵夹始届长安。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续宣住西明寺。问劳重叠锡贶异常。至五年丁巳。奉诏于菩提院翻译。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笔受缀文。缮写进内。帝深加赏叹。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方及北印不幸而卒。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畏与一行禅师。于彼选得数本。并总持妙门。先所未译。十二年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辞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缘。利益要门斯文为最。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毗柰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罗者。不合辄读诵。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时开禅观奖劝初学。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超然觉明日有人矣。法侣请谒。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此外皆行门人之礼焉。一行禅师者。帝王宗重时贤所归。定慧之馀阴阳之妙。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行。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手成模范。妙出人天。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畏笑曰。无苦自当知也。鼓铸之日。果大雪蔽空。雾塔出垆瑞花飘席。众皆称叹焉。又属暑天亢旱。帝遣中官高力士。疾召畏祈雨。畏曰。今旱数当然也。若苦召龙致雨。必暴适足所损。不可为也。帝强之曰。人苦暑病矣。虽风雷亦足快意。辞不获已。有司为陈请雨具。幡幢螺钹备焉。畏笑曰。斯不足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梵言数百。咒之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畏且搅且咒。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径上数尺。稍稍引去。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驰去。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风震电。力士才及天津桥。风雨随马而骤。街中大树多拔焉。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帝稽首迎畏。再三致谢。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不日蛇死。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示为粗相。宣颇嫌鄙之。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宣方知是大菩萨。诘旦摄衣作礼焉。若观此说。宣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二十年求还西域。优诏不许。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右胁累足奄然而化。享龄九十九。僧腊八十。法侣凄凉皇心震悼。赠鸿胪卿。遣鸿胪丞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事。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定慧所熏全身不坏。会葬之日涕泗倾都。山川变色。僧俗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乾元之初唐风再振。二禅师刻偈。诸信士营龛。弟子舍于旁。有同孔墓之恋。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黑皮隐隐骨其露焉。累朝旱涝皆就祈请。徵验随生且多檀施。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耳。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洛中豪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必称心愿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无畏三藏。本天竺人。让国出家。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所至讲法必有异相。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谒于玄宗。玄宗见而敬信焉。因谓三藏曰。师不远而来故倦矣。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进曰。臣在天竺时。尝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愿往依止焉。玄宗可之。宣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往往乘醉喧竞秽污茵席。宣律颇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为异人也。整衣作礼而师事焉。在洛时有巨蛇高丈馀长且百尺。其状甚异。蟠绕出于山下。洛民咸见之。畏语曰。此蛇欲决水潴洛城。即说佛书义。其蛇至夕则驾风露来。若倾听状。畏责之曰。尔蛇也。当居深山中用安其所。何为将欲肆毒于世耶。速去无患生人。其蛇闻之若有惭色。遂俯于地顷而死焉。其后安禄山据洛阳尽毁宗庙。果符其言。开元十年七月旱。帝遣使诏无畏请雨。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诵咒数番。即有物如蚪龙从钵中矫首水面。畏咒遣之。白气自钵腾涌。语诏使曰。速归雨即至矣。诏使驰出。顷刻风雷震电。诏使趋入奏。御衣巾已透湿。霖雨弥日而息。又尝淫雨逾时。诏畏止之。畏捏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叱骂者。即刻而霁。尝过龙河以一橐驼负经没水。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为留三宿而出。所载梵夹不湿一字。其神异多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齐州历城人。高宗咸亨年中登进士第。历任侍御史、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武周大足年间,预修《三教珠英》。能诗,颇具气概。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齐郡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高宗咸亨中登进士第。历任侍御史、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预修《三教珠英》。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国秀集》目录、《唐诗纪事》卷七、《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六。季子诗颇有气概。其《咏汉高祖》为后人所推崇。《全唐诗》存诗7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712 【介绍】: 唐僧。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武则天赐以贤首之称号,后人即尊为贤首大师。先从智俨学《华严》,智俨死后,出家。预义净译场,为则天讲新《华严经》,因撰《金狮子章》,径捷易解,则天遂悟其旨。创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有《华严探玄记》、《般若心经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贤首。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一云姓康氏。康居人。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后延为荐福寺大德。开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贤首。其先康居国人。因姓康氏。幼知学佛。高宗时应名僧迁。参奘公译事。颇以證义润文笔受之任见称。及天后置馆翻传。首登入场之选。实叉难陀。以所赍华严梵夹。与义净复礼出新经。藏。尤有力。后义净专主译任。偕胜庄大仪等。充證义。既而后召讲新经。指镇殿金狮子。以喻天帝网。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等。于是后晓。然开寤。得未曾有。遂缉其言。为金狮子章。行于世。圣历二年十月八日。又诏讲于佛授记寺。至华严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都维那恒景表闻。有答诏。不录。且尝以巧方便。示刹海。涉入无尽之指。则对悬十鉴于八方上下。中。安佛像。然一炬以照之则互影交光。重重映蔽。不可得而思议矣。 始燉煌杜顺以华严法界观。传弟子智俨。俨传藏。其统绪之正如此。别疏般若心经。复号康藏国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藏。字贤首。姓康。康居人也。风度奇正利智绝伦。薄游长安弥露锋颖。寻应名僧义学之选。属奘师译经。始预其间。后因笔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至天后朝传译首登其数。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又于义净译场与胜庄大仪證义。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法界观。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智俨付藏。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帝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师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帝遂开悟其旨。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取鉴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馀。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藏之善巧化诱。皆此类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盖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洎诸梵僧罢译。帝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诏藏于佛授记寺讲大经。至华藏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敕云。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赜。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披览来状欣惕于怀云。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观。推藏为第三祖也。著般若心经疏。为时所贵天下流行。复号康藏国师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7—735 【介绍】: 唐道士。洛州温人,字子微。法号道隐。事潘师正,传习辟谷道引术。遍游名山,止于天台山,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则天、睿宗时曾迎入京。玄宗开元时又两次召至都,令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善篆、隶,书法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以三体写《老子》石经,刊正文句。初,卢藏用隐居终南山,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惭。卒谥贞一先生。有《修真秘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7—735 字子微,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早年不屑为吏,遂为道士。师道士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又受上清经法。后遍游名山,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武后时,被召至洛阳。睿宗时,召入长安。归山时,朝士赠诗者300余人,后编为《白云记》。玄宗时,两次被召,并奉诏居王屋山。卒谥贞一先生。为唐代道教上清派之重要人物,著有《坐忘论》、《天隐子》。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承祯字子微。河内温人。为道士。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止天台山。武后闻其名。召至都。降手敕赞美之。景云二年。睿宗复召之。固辞还山。开元九年十五年。元宗两召之。敕于王屋山建阳台观以居。卒年八十九。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9或650—675或676 【介绍】: 唐绛州龙门人,字子安。王福峙子。六岁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作《指瑕》,擿颜师古注《汉书》之失。高宗麟德初,对策高第。任虢州参军。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犯罪当诛,遇赦革职,其父亦因之贬交趾令。上元二年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撰《滕王阁序》,为世所称。旋因渡海堕水而卒。有诗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0—676,有生于649、648,卒于667等说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望族,祖父王通为隋末大儒。王勃早慧,为时所称。高宗麟德三年(666)应制科,对策高第,拜朝散郎(据徐松《登科记考》卷二)。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府修撰,旋以戏檄英王鸡被斥出府。总章二年(669),入蜀漫游,诗文大进。咸亨四年(673)求补虢州参军,因匿杀官奴获罪,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秋,赴交趾省父。次年秋,渡海堕水,惊悸而卒(据杨炯《王子安集序》、刘汝霖《王子安年谱》)。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年谱多家,以清姚大荣《王子安年谱》较为完备。今人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王勃自觉反对沿袭六朝余波“争构纤微,竞为雕刻”之上官体诗,“思革其弊”,并由“四杰”之共同努力,终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词林增峻”(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多抒发个人情志,亦有抨击时弊之作。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风格清新秀丽。诗文集以清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二十卷本为最通行。《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续拾》补诗16首又1句。
唐诗汇评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文中子王通之孙。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高宗乾封中,召为沛王府修撰,因戏撰《檄英王鸡文》,高宗斥之。客剑南。咸亨四年,补虢州参军。坐事当死,遇漱,革职,其父亦受寒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省父,次年渡南海时溺水,惊悸而死。勃聪慧,早有文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你“四杰”。其诗格调高华,在仍被齐梁浮靡诗风策罩的初唐,显示出转变的趋势。有《王勃集》三十卷,已佚(残卷存日本)。今《王子安集》十六卷乃明张燮所辑。《全唐诗》编诗二卷。清蒋清翊有《王子安集注》二十卷。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七
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未冠应幽素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览之怒。斥出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既惧事泄。杀达灭口。事觉当诛。会赦除名。上元二年。渡南海堕水卒。年二十八。(谨按新书作二十九)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子安早握玄珠,天然艳发,登高而赋,钟石毕陈。盖其上薄云天之气,下缠幽寂之忿,蓄以疏才,发以盛藻,直举胸臆,俯瞰前古,宜其无可为节也。
张逊业《校正王勃集序》
王子才富丽径捷,称罕一时,赋与七言古诗,可谓独步;然律及诸作,未脱六朝沿染,而沉思工致,亦未易及也,
诗薮
齐、梁、陈、隋五言古,唐律诗之未成者;七言古,唐歌行之未成者。王、卢出,而歌行咸中矩度矣;沈、宋出,而近体悉协宫商矣。至高、岑而后有气,王、孟而后有韵,李、杜而后入化。
诗薮
大历之还,易空疏而难典瞻;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拾遗、吏部,并极虚怀,非溢美也。
诗薮
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
诗镜总论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唐音癸签
王子安虽不废藻饰,如璞含珠媚,自然发其彩光。
《诗源辨体》
七言古自梁简文、陈、隋诸公始,进而为王、卢、骆三子。三子偶丽极工,绮艳变为富丽,然调犹未纯,语犹未畅,其风格虽优,而气象不足。……然析而论之,王长篇虽少,而稍见错综,与卢、骆体制少异。
《诗辩坻》
王子安七言占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王勃绝句,若无可喜,而优柔不迫,有一唱三叹之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吴、何,而益谐音律,情词朗秀,结风隽响,但言外无妍,微伤深致。五言短绝,隽永见珍。《采莲曲》、《临高台》亦杂言新体之遗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岳。唐京兆万年人。韦弘机孙。武则天时,为汝州司马,以能称,召授尚舍奉御。寻拜太原尹,以不习武,固辞边任,忤旨,下迁宋州长史,历海、虢二州刺史,所在皆著风迹。睿宗时,入为殿中少监,坐与窦怀贞交往,贬渠州别驾。后稍迁陕州刺史,卒。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子仪号水月大师。天授中乐清白鹤寺沙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或653—684 【介绍】: 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所生。字明允。少为帝爱,读书一览不忘。永徽六年,封潞王,龙朔元年,徙封沛王。咸亨三年,徙封雍王。上元二年,立为皇太子,寻令监国。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又招诸儒注《后汉书》。武则天宠信之正谏大夫明崇俨为盗所杀,则天疑出贤谋,遣人发贤阴事,废为庶人。则天立,迫令自杀。睿宗时,追谥章怀,世称章怀太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684 字明允,曾名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675),立为皇太子,监国。留心政要,专精坟典,尝招集学者张大安等注范晔《后汉书》。武则天忌之,调露二年(680),废为庶人,幽于巴州。睿宗文明元年(684),则天临朝,逼令自杀,年三十二(据《旧唐书》本传,《新唐书》本传谓卒年三十四)。后睿宗复即位,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后世习称章怀太子。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汇评
李贤(653-684),字明允,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立为皇太子,寻令监国。贤处事明审,留心政要,专精坟典,尝集诸儒张大安等注《后汉书》。武则天忌之,调露二年废为庶人,幽干巴州。文明元年,武后临朝,逼令自杀。睿宗践祚,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全唐诗》存诗一首。
全唐文·卷九十九
贤字明允。高宗第六子。永徽六年封潞王。授岐州刺史。加雍州牧。龙朔元年徙封沛。累进扬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更名德。徙封雍。授凉州大都督。上元元年复名贤。立为皇太子监国。时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密称英王类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贵。宫人潜议。贤乃后姊韩国夫人生。贤闻之疑惧。后数以书让。愈不自安。调露中。崇俨为盗所杀。后疑出贤谋。遣人发其阴事。诏薛元超等杂治之。获甲首数百于东宫。乃废为庶人。迁于巴州。武后得政。诏左金吾将军邱神绩检卫贤第。迫令自杀。年三十二。后贬神绩叠州刺史。复爵雍王。神龙初赠司徒。睿宗立。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4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字子潜。少以辞学指称。举进士,不得调,乃隐终南学练气辟谷。武周长安中,召授左拾遗,上疏极谏作兴泰宫,不从。中宗神龙中,擢中书舍人,数纠驳伪官。景龙中,为吏部侍郎,于权要多所迁就。又迁黄门侍郎。附太平公主,配流岭表。玄宗开元初卒,年五十余。工篆隶,好琴棋,当时称为多能之士。始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及登朝,趑趄诡佞,专事权贵,获讥于世。有集及《春秋后语》、《子书要略》、《老子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子潜,排行二,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举进士,不调,隐于终南、少室二山,而心冀徵召,时人称为“随驾隐士”。武后长安中,召授左拾遗。中宗时,历中书舍人、吏部侍郎、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转工部侍郎。玄宗先天元年(712)冬或开元元年(713)春,迁尚书右丞。旋因附太平公主,流配岭南。改昭州司户参军,迁黔州长史,50余岁卒于始兴。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藏用善属文,工书,好琴棋,时称多能之士。少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能终始交。曾为陈子昂编集、撰序、作传,最先对陈子昂文学成就予以高度评价。《新唐书·艺文志》载著作多种,有文集30卷(《旧唐书》本传与《经籍志四》作2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8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
藏用字子潜。幽州范阳人。举进士不得调。隐居终南山。长安中徵拜左拾遗。神龙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景龙中至尚书右丞。先天中。坐附太平公主配流岭表。会交阯叛。有捍禦劳。改昭州司户参军。迁黔州长史判都督事。未行卒。年五十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晋州人,一名蕴,字藏真,号洪崖子。学道不娶,尝寓李峤家十余年。后隐居洪崖古坛。武则天及唐玄宗屡召不赴。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45 一名蕴,字藏真,号洪崖子,晋州神山(今山西浮山)人。道士。曾隐洞中15年,熟读仙书秘典、九经百氏。后历游名山,善金丹、易形之术。武后圣历间被召,不赴。后居洛阳李峤家中13年。玄宗开元七年(719)召见于湛露殿,不久,仍听其归山。事迹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〇、《三洞群仙录》卷七。著有《高士传》10卷、《神仙记》20卷、《阿东记》30卷等,皆不存。《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名不详。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尚书右丞陆馀庆之子。武后时在世。曾作诗嘲其父。事迹见《朝野佥载》卷二。《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