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4,分44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十住毗婆沙论
三摩婆夜
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大毗婆沙论
大婆罗门
大坚固婆罗门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尸尸婆
尸多婆那
乞眼婆罗门
支那提婆瞿怛罗
木叉提婆
提婆五法
五事毗婆沙论
佛类词典
一婆诃十住毗婆沙论
三摩婆夜
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大毗婆沙论
大婆罗门
大坚固婆罗门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尸尸婆
尸多婆那
乞眼婆罗门
支那提婆瞿怛罗
木叉提婆
提婆五法
五事毗婆沙论
一婆诃
【佛学大辞典】
(物名)希麟续音义曰:「一婆诃,下音呵,梵语也,此云图,又作篅同,音市缘反,即仓图也。」(参见:婆诃)
(物名)希麟续音义曰:「一婆诃,下音呵,梵语也,此云图,又作篅同,音市缘反,即仓图也。」(参见:婆诃)
十住毗婆沙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又云十生论,十七卷,龙树造,秦罗什译。
(书名)又云十生论,十七卷,龙树造,秦罗什译。
三摩婆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胜论所明六义句之第六。旧译无障碍,新译利合。百论疏上之中曰:「六三摩婆夜谛,此云无障碍谛,如一色色香遍有而不相障。」梵Samava%ya。
(术语)胜论所明六义句之第六。旧译无障碍,新译利合。百论疏上之中曰:「六三摩婆夜谛,此云无障碍谛,如一色色香遍有而不相障。」梵Samava%ya。
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本生)大方便佛报恩经四说:「释迦如来于过去为波罗奈国王,称为大光明。惠施一切,不逆人意。敌国之王闻之,使婆罗门来乞王之头。王许之,群臣谏,不听。使婆罗门捉刀斫头,以果其慈心。」经律异相二十五曰:「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本生)大方便佛报恩经四说:「释迦如来于过去为波罗奈国王,称为大光明。惠施一切,不逆人意。敌国之王闻之,使婆罗门来乞王之头。王许之,群臣谏,不听。使婆罗门捉刀斫头,以果其慈心。」经律异相二十五曰:「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大毗婆沙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略名。
(书名)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略名。
大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婆罗门为四姓之上首,译为净行种。舍世染而专修净行之种族也。佛非婆罗门种。而为大净行者,亦称为大婆罗门。涅槃经十八曰:「如来名大沙门大婆罗门。」
(术语)婆罗门为四姓之上首,译为净行种。舍世染而专修净行之种族也。佛非婆罗门种。而为大净行者,亦称为大婆罗门。涅槃经十八曰:「如来名大沙门大婆罗门。」
大坚固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本生)释迦如来昔为大国黎努王之辅相。名大坚固婆罗门。能治国。后修禅观,感梵天王之来现,由彼之劝而出家,修佛道。
(本生)释迦如来昔为大国黎努王之辅相。名大坚固婆罗门。能治国。后修禅观,感梵天王之来现,由彼之劝而出家,修佛道。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说大坚固婆罗门之事历。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说大坚固婆罗门之事历。
尸尸婆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参见:尸陀林)
(地名)(参见:尸陀林)
尸陀林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又作尸陀林,尸多婆那Slta-vana,尸多译曰寒,婆那者林也。弃死尸之处是曰寒林。玄应音义七曰:「尸陀林,正音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同十八曰:「尸陀林。」有部毗奈耶杂事十四曰:「深摩舍那,是弃死尸处,云尸陀者讹也。」亦名恐畏林、安陀林、昼暗林,西域记谓如来在日,葬比丘于尸陀林。
(地名)又作尸陀林,尸多婆那Slta-vana,尸多译曰寒,婆那者林也。弃死尸之处是曰寒林。玄应音义七曰:「尸陀林,正音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同十八曰:「尸陀林。」有部毗奈耶杂事十四曰:「深摩舍那,是弃死尸处,云尸陀者讹也。」亦名恐畏林、安陀林、昼暗林,西域记谓如来在日,葬比丘于尸陀林。
尸多婆那
【佛学大辞典】
(地名)S/ita-vana,(参见:尸陀林)
(地名)S/ita-vana,(参见:尸陀林)
尸陀林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又作尸陀林,尸多婆那Slta-vana,尸多译曰寒,婆那者林也。弃死尸之处是曰寒林。玄应音义七曰:「尸陀林,正音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同十八曰:「尸陀林。」有部毗奈耶杂事十四曰:「深摩舍那,是弃死尸处,云尸陀者讹也。」亦名恐畏林、安陀林、昼暗林,西域记谓如来在日,葬比丘于尸陀林。
(地名)又作尸陀林,尸多婆那Slta-vana,尸多译曰寒,婆那者林也。弃死尸之处是曰寒林。玄应音义七曰:「尸陀林,正音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同十八曰:「尸陀林。」有部毗奈耶杂事十四曰:「深摩舍那,是弃死尸处,云尸陀者讹也。」亦名恐畏林、安陀林、昼暗林,西域记谓如来在日,葬比丘于尸陀林。
乞眼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人名)舍利弗遇此乞眼婆罗门退失大乘者。智度论十二曰:「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住,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踏。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踏,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又贤愚经六,弥勒所问本愿经,六度集经四等,均有婆罗门乞眼事。
(人名)舍利弗遇此乞眼婆罗门退失大乘者。智度论十二曰:「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住,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踏。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踏,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又贤愚经六,弥勒所问本愿经,六度集经四等,均有婆罗门乞眼事。
支那提婆瞿怛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Cina-deva-gotra,译曰汉天种。见西域记十二。
(杂名)Cina-deva-gotra,译曰汉天种。见西域记十二。
木叉提婆
【佛学大辞典】
(人名)Moks!adeva,西土小乘之徒,尊玄奘三藏曰木叉提婆,译言解脱天。为解脱解律之异名,天者美最胜之称也。西域记十二曰:「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又比丘名。求法高僧传上曰:「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言解脱天。」
(人名)Moks!adeva,西土小乘之徒,尊玄奘三藏曰木叉提婆,译言解脱天。为解脱解律之异名,天者美最胜之称也。西域记十二曰:「小乘学徒号木叉提婆。」又比丘名。求法高僧传上曰:「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言解脱天。」
提婆五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提婆达多妄说五法,破释迦之和合僧。正理论四十三曰:「言邪道者,提婆达多妄说五事为出离道:一者不应受用乳等,二者断肉,三者断盐,四者应被不截衣服,五者应居聚落边寺。」婆沙论一百十六曰:「云何五法?一者尽寿著粪扫衣,二者尽寿常乞食,三者尽寿唯一坐食,四者尽寿常居回露,五者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昧盐苏乳等。」婆沙之五法与正理不同,律多引婆沙之五法。
【佛学大辞典】
(故事)五逆罪中以破僧罪为最重,破僧者于同一结界中构别法而树立一众也。今提婆所立有五法。辅行一曰:「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与正理不同。正理云:一不受五味。二断肉。三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边寺。」非谓是五法悉邪,立此五法为二分一味之僧为大罪也。(参见:五法)
(名数)提婆达多妄说五法,破释迦之和合僧。正理论四十三曰:「言邪道者,提婆达多妄说五事为出离道:一者不应受用乳等,二者断肉,三者断盐,四者应被不截衣服,五者应居聚落边寺。」婆沙论一百十六曰:「云何五法?一者尽寿著粪扫衣,二者尽寿常乞食,三者尽寿唯一坐食,四者尽寿常居回露,五者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昧盐苏乳等。」婆沙之五法与正理不同,律多引婆沙之五法。
【佛学大辞典】
(故事)五逆罪中以破僧罪为最重,破僧者于同一结界中构别法而树立一众也。今提婆所立有五法。辅行一曰:「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与正理不同。正理云:一不受五味。二断肉。三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边寺。」非谓是五法悉邪,立此五法为二分一味之僧为大罪也。(参见:五法)
五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法有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
(杂语)五法有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
五事毗婆沙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唐玄奘译。尊者法救作。释世友尊者之五事论。五事者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之五法也。
(书名)二卷,唐玄奘译。尊者法救作。释世友尊者之五事论。五事者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之五法也。